高中地理怎么學習 地理學習三步三法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地理學科不僅僅局限于經典意義上的山川面貌、星辰運行等自然地理的內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旅游等人文層面的印記,對于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
其次,要清楚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么、在哪里、為什么。這與初中地理是不一樣的,初中地理多為“是什么,在哪里”。這就要求同學們要有思路的轉變,不能停留在初中簡單的兩問上。
在高考文綜試卷里,地理算是最難的一門,它跟歷史、政治的學習方法還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
自然地理:理科學習方法。重理解,重運用,聯實際,解問題。多練習,重思路,多畫圖,熟知識。
人文地理:文科學習方法,理解后記憶。多看書,熟要點;善總結,形己見。
2、會用地圖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地圖可以容納無數的地理知識(或叫地理信息),學會看地圖、用地圖,會使你的地理學起來很輕松,這也是基本。
(1)地理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景觀圖、原理示意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利用地圖歸納總結該地區的地理規律或特點,用圖記憶。由該地區的自然地理衍生到人文地理,這也是高考出題者常有的出題思路。
(3)做題的時候,題目出示了讀圖,首先要讀出圖的主題,然后看清地圖,注意細節。
3、理解地理原理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學們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學會應用這些原理解決地理問題。這就好比做數學題要用公理或公式一樣。
4、勤動手寫或表達,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地理畢竟屬于文科,具備文科的特點,要求同學們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地理問題。因此,平時要勤動手寫,熟練課本中的語言和老師的地理語言。
地理試題是有一定的答題規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績,總結答題規律和答題技巧是必要的。下面我展開講一些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
1. 要有答題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試題,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識、原理或技能解決它,否則,它就不是一道好題。這一思想是要告訴你,做地理試題時,不要東拉西扯,胡編亂造。
2.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響因素,比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的組成要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這類知識容易出問答題,我們可以用“要素分析法”來解決。
第一,好好審題(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審題);
第二,寫出做題理論(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等);
第三,挑選符合題意的信息(信息從材料中來,從學過的知識中來);
第四,表達(用專業術語回答;若是簡答題,分條回答;先主后次;要注意要求是“簡述”還是“詳細分析”)。
另外,同學們要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總結答題技巧。如果你經常對某種類型的題目很苦惱,難道你就不想想辦法解決一下嗎?可以與其他同學交流尋找對策,或者直接向老師請教,而不是,這次錯,下次錯,以后還錯……
5、上課要認真聽講
不要指望著上課睡覺而課下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能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
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課堂上認真聽了,真正理解了,課下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去自學了。況且很多重要的知識和原理隱含在“活動”中,課本中根本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須認真聽課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同時,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保障。
6、課堂上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堂任務
老師上課設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往往能區分出知識點的重要程度:
老師讓你在書上劃一下,你就沒有必要非把它寫下來;老師讓你必須動手用自己的語言去寫答案,你就不要只劃課本的原話;老師讓你們分組討論完成任務,你最好先不要單干;老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你最好不要與其他同學討論......
總之,不要自作聰明地偷懶,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大打折扣,這樣結果往往害了自己。
地理學習三步三法
1、第一步,讀、劃先行——“思維描圖法”。
首先是通讀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讀、精讀。對教材重點內容如概念、定義等,要求做到讀、劃(在下面用色筆畫線)并行,以加深印象,為運用地理語言解答問題打下基礎。對其中優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觀描述,亦可領讀、朗讀。課本中精美的插圖照片,可當作美術作品欣賞,要充分利用美學的感染力,來引起學生自學地理教材的興趣。最后分析和總結出段落大意,動手列出章節知識結構。與讀、劃教材同步進行的,則是配合課文內容,進行“思維描圖”的練習,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和具體的地理輪廓形象,為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增強地理記憶能力,學好地理課打下基礎。這樣,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的方法,能使得地理知識和繪圖技能相結合,從而達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結構、空間分布和相互關系明確,并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具體做法是:每學一課(章、節)就讓學生把課本有關地圖描繪下來(需要描繪的地圖教師事先選好),描圖紙要用單頁薄紙,并作為課堂作業,檢查評分。描圖要求輪廓清楚,位置正確,書寫規范。所描項目須經教師選定,描圖過程(包括描圖前和描圖后)要引導學生對所描地圖進行反復思考,要思考其地理位置特征、輪廓形象、方位距離、面積大小、地形分布、生產布局等等;也可以聯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國家地區進行對比思維,還可以把課本中有關文字論述和所描繪的地圖本身結合思維,把部分專題地圖如山河分布圖、氣候類型圖、交通城市圖等歸納成綜合性地圖來,也就是把所描地圖,同整個教材串連起來,使其更加形象具體,順理成章,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思維描圖”的關鍵是思維(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樣畫葫蘆”的描圖。如果學生不思考,而單純描圖,則單調乏味。只有邊想(思維)邊描,使想象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間結構、空間分布與聯系與地圖相結合,則興趣盎然。“思維描圖”需教師培養引導,為增強說服力,可在同一批學生身上統計數據,對比“思維描圖”與“單一描圖”的不同效果。
“思維描圖”具有緊扣教材,簡單易行的優點,不論教學設備的好壞,師資水平的高低,學生成績的優劣,皆可推廣應用。“思維描圖”不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圖知識牢固,還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現象發生。
2、第二步是填、寫結合——“地理事物鑲嵌法”。
學生在讀、劃教材,思維描圖的基礎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內容和地圖知識,這樣,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間以及有規律分布這一特點,填、寫結合,采用“地理事物鑲嵌教學”。所謂地理事物鑲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內容,取空白地圖一張(學生自繪),就像幼兒的“積木盤”一樣,把有關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氣候類型、自然帶、交通城市等,讓學生像擺積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別“鑲嵌”到空白地圖上,填(圖例)、寫(注記)結合,把眾多的地理事物,綜合歸納為一圖,形象具體,印象深刻。
用此法還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節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密切結合,啟發學生按步思維,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規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關系,進一步把中學三個層次(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冊地理教材綜合在一起,達到學生對地理課本越學越薄,越讀越少,概念清楚,內容熟悉的目的。
3、第三步,練、測并重——“對比強化記憶法”。
通過讀(課文)、描(思維描圖)、劃(概念、定義)、寫(知識結構、地名)、填(地圖)等一系列的自學活動,學生的動手動腦、自學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雙基”內容。下一步就應通過練習,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地理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規律,以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如雖處同一緯度,由于海陸、洋流、地形的不同,氣候類型產生差異,氣候、土壤、生物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復雜關系,地理環境(主要指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人類與環境之對立統一關系,等等,使學生具備審答地理問題,評價地理事物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根據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布置練習作業,進行單元測驗。這里講的測驗,是以學生自我測驗為主,由教師公布答案,學生相互批改,最后由教師進行講評和組織討論,檢查自學效果的一套體系。
在此階段,對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的地理界線、典型的經濟項目等,可利用地圖實行“對比強化記憶”。還可以對相近、相似、相同而易混淆的地名,通過此法,在地圖上對比強化記憶。相近的如瑞典和瑞士、摩洛哥和摩納哥、巴拿馬和巴哈馬,相似的如黃浦江和黃浦港、北侖河和北侖港,相同的如伯明翰(英美都有)、圣保羅(美國、巴西都有)、圣地亞哥(智利、古巴)、科隆(德國、巴拿馬)等。
看過“地理學習三步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