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學習歷史 高中生學習歷史方法
高中生學習歷史的技巧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歷史知識。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高中生歷史學習方法的培養
一、把握歷史事件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我們知道,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每件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有其微觀的特殊性。許多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注重每個微觀歷史知識的記憶,缺乏宏觀上的高屋建瓴,結果花了大量時間,記了很多零散的知識,導致其所記知識在頭腦中"打架",一片"漿糊",成績不理想也情有可原了。可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相結合有重要意義。"宏觀把握",即從大處著眼,理清知識線索,將歷史知識放到特定的專題中,前后聯系進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學習必修一"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時,就應該引導學生先將其宏觀構架:萌芽時期(戰國)―正式建立時期(秦朝)―鞏固時期(兩漢)―完善時期(隋唐)―加強時期(北宋)―新發展時期(元朝)―空前強化時期(明清)。 "微觀分析"即從細微處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識內涵,把握知識的核心和精髓。如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在秦朝正式建立的,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掌握其確立的原因條件、表現、作用和影響等。
教學中,筆者經常提醒學生不僅要記微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知識放到宏觀體系中去,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在對必修二第五專題《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的教學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四個階段(即本專題的四節內容):開始出現(新航路開辟影響)、初具規模(伴隨著殖民擴張和掠奪)、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微觀上學習本專題各課的具體內容。如第一節"新航路開辟",可從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概況、各方面尤其是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等等微觀方面掌握。在"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并探究一些本專題的更深層次問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什么能形成?世界市場形成的階段性特征是什么?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各地區文明和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這樣,通過對本專題的學習,學生不僅從立體上把握了相關歷史基礎知識,而且將所學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了,這對他們解決歷史學科的各種問題也大有幫助。
二、把握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
很多學生感嘆歷史事件和時間太多太難記,除了沒有分清歷史知識的主次外(其實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有主干知識和次要知識之分,要學好某一學科,都要遵循"抓大放小"、"抓主放次"的原則,在此筆者不再?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少去探究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導致死記硬背,效率自然低下了。我們知道,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而且這原因可能與前期甚至同期發生的好多歷史事件有關。同樣,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也可能對同期和后期的其他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诖耍P者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勤于動手,多用箭頭的形式探究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邏輯關系。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種變革表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各個方面,但歸根到底是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理清以下的因果關系:
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耕作的效率提高-原有的"公田"(即井田)不夠耕種-"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奴隸主越來越依賴"私田"的收入,不重視"公田"耕種-奴隸主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被迫實行賦稅改革,規定無論"公田"和"私田"都統一收稅-客觀承認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權-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新興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掌權-各諸侯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封建制最終確立起來-伴隨著經濟和政治領域的大變革,思想領域也出現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現象。通過以上圖示的演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確立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哲理有了更深的體會。
三、把握歷史事件縱向和橫向聯系
人類歷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縱向發展方面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可見歷史課堂中"縱向"與"橫向"知識的聯系教學尤為重要??v向聯系是指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發生事件的聯系,或者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現行教材不管是必修部分還是選修部分都是按縱向聯系的方式編排的,它的優點是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養成把所學歷史知識前后聯系,從而把握貫通古今的歷史脈絡和歷史發展的規律,而缺點是人為地將同一歷史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歷史事件割裂開來,不利于學生立體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橫向聯系正好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橫向聯系是指對同一個歷史時期,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歷史事件,或不同國家、地區發生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綜合考慮。它的優點是有利于形成嚴密的知識體系和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將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有機結合,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的知識體系,而且對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能收到舉一反三的實效。
四、從多種角度理解歷史事件
歷史教材是傳授歷史知識、表達執政者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往往從單一角度闡釋歷史。優秀的歷史學家從來就不是只從單個角度來批判和處理歷史問題,他們總是把某個歷史事件的多個版本、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版本放在一起,以求得到一個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釋。作為歷史教師,我們不應僅僅局限于敘述主流群體的歷史,還要從多個角度來反映歷史。
多角度看歷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更加全面理性地審視過去和現在,認識到某個事件的發生或社會的變革有其復雜的歷史根源和文化背景,會影響到身處其中的各類人群,它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歷史評判能力,提高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過“高中生學習歷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