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學生如何學習 初一學生要制定學習計劃
初一學生學習方法
4、初一是心理變化的初期。當然也是很重要的時期,學生在這一年會遇到和想到很多問題,成績的好壞,與同學的關系,與老師的關系,加之自尊心和好奇心的增長,處理問題容易偏激或者選擇逃避,這時需要家長的指導,委婉的告訴他問題的處理方法,讓他慢慢的、健康的成長。不過家長不要太婆婆媽媽的,無關痛癢的、粗暴的、抱怨的、表面的、反復的教育有時適得其反,呵呵,這時候想當個好家長,還真不容易。不過話說回來,這時候學生經歷點煩惱,經歷點痛苦,才能使一個人進步和成長,蜜罐里永遠不會長大的。
初一常見的心理問題
初一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會碰到很大困難,通常無法快速融入集體生活,而是喜歡搞小團體,找到兩三個朋友后便成天黏在一起。小團體式的交友方式有利有弊,好的一點是孩子快速找到知心朋友,在新環境中不會感到孤單,但同時一些不好的習慣也會影響彼此。家長應該提前提醒孩子,主動跟大多數同學溝通,發展健康的友誼關系。
孩子學習成績發生變化,家長千萬不要急躁,這是正常現象,正確的做法是及時發現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補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學成績已經名列前茅,這時候就不要過多地強調成績,只需要教給他好的學習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績處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則要積極鼓勵他,在新的階段,只要肯努力,方法正確,成為尖子生也不是什么難事。
十二三歲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有著很強的叛逆性和獨立性,家長不要再事必躬親,應當給孩子一個民主、寬松的環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氣要求孩子做各種事情,對于一些原則性不強的問題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著、飲食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觀察孩子的舉動,如果出現不好的苗頭,就從側面指引解決,盡量不要發生正面沖突,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尊嚴。
學生升入中學,需要按照學校的要求獨自學習、生活,家長要盡早培養孩子獨自生活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安排起居飲食,此外,要培養孩子科學的理財觀,有節制地用好零花錢。
初一新生懷著好奇走進了中學校園,校園是寧靜而溫馨的,然而校園并非“伊甸園”,面對新增的學科、陌生的老師以及和小學迥然有別的初中生活,他們會感到既新鮮又緊張;大部分學生都不同程度表現出學習的不適應,有些還因此出現了情緒的不穩定,學生心理表現出種種特點,在他們身上也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掌握學生/孩子的這些心理現象,對癥下藥。
1、過渡性心理
學生在中學以前處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顧、保護,他們的獨立性、自覺性都較差。進入中學階段后就進入了少年時期,這是一個半幼稚向半成熟過渡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這個時期容易表現出一些過渡性的心理特征。
案例一:忙亂的初中生活
一些學生滿懷熱情走進實驗中學的校門,進入初中后希望“洗心革面”,但他已有的學習習慣卻總是與新的學習要求不相適應,自習課時,有的同學拿著書東張西望,有的坐在位置上發呆,經提醒后才知道該開始學習了,有些學生原本在埋頭做作業,但一有風吹草動,就控制不住了。上課時,很多新生不知道怎么聽課,有的聽課卻不做筆記,有些知道做筆記必要性了,但只顧著記不聽課。有些學生覺得自己有了很大進步,上課時似乎是已經聽懂了,可一做起作業來,又覺得不怎么清楚,題型一變就不知該從何下手,因而擔憂、恐慌、焦慮,成績一出來便垂頭喪氣,沒了斗志。我們常會看到有些中學生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暴十寒”的現象,今天心血來潮學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將學習拋到九霄云外……
葉圣陶先生說:“心里知道該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學生希望將學習學好,但由于學習習慣不好、自制力差或學習方法不當等問題卻總是學不好,這給新生帶來了或多或少的煩惱,自信性也受到了打擊,這時候絕對不能強加斥責,應當理解和掌握學生的這種“兩難”心理,應當清楚的認識到我們的學生性格尚未最后定型,能力也在發展,可塑性很大,好習慣還是可以養成的,關鍵是找準時機及早做好耐心引導。如可以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利用時間,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制定計劃時,應先引導學生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再指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有利于個人學習狀況改善的計劃,在計劃的實施過程,有針對性地對一些不會學習的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2、自尊性心理
一些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自尊心變強,愛面子,渴望得到新老師和新同學的尊重和肯定。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則就會事與愿違。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對其行為嚴正指明是有必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不傷其自尊心的原則。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及他的錯誤行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可以避免讓他在別人尤其是同學面前感到難堪,可能教育效果會更好。
如果引導得當,自尊有時候會成為學生上進的一個有利因素。但也有一些學生由于自尊心太強變得異常敏感,情緒波動很大,容易受外界影響,造成心理困擾或障礙。
3、 優越性心理
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無形之中有些學生就有了優越感,優越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家庭的寵慣,養成了驕縱個性;二是學生學習一直處于“拔尖”地位。具有優越感的學生基本表現為幾乎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時他們的自尊更多地表現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度。
對待此類學生,我們可以采用“打一打,揉一揉”(軟硬兼施)的方法,應該將其結合起來使用,如觸犯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嚴厲地批評與懲罰,必須在第一時間讓孩子認識到原則問題是高壓線,但是事后必須及時地跟孩子談談心,交換意見,并且適當地安慰他們,讓不良情緒得以釋放。
4、閉鎖性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逐漸顯示出閉鎖性,即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變得復雜,開始懂得“保護隱私”,不大輕易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初一新生的閉鎖性心理主要表現在心里話常常不愿對長輩說了,似乎對周圍產生了某種戒備心,自己放東西的抽屜總愛加鎖,似乎有什么秘密的東西不愿讓人知道,做作業時關上門,不讓家長出入。
當你悄然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你會發現,他們的心靈世界是那樣的細膩而復雜,那里有鳥語花香,也有風霜雪雨,閉鎖性心理的出現往往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世界,家長應該去開啟這個世界的窗口,從入學一開始就要利用一切機會,一切場所和孩子談心,盡可能傾聽孩子的訴說,對孩子心理狀況心中有數,耐心地加以引導。
還有,學生心理上需要有個適應期。小學生一般都是一個小區的就近上學,有的孩子住一個院,有的孩子父母是一個單位職工,相處六年彼此都非常熟悉,很多孩子在小學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升入初中后,原來小學的朋友都分散到各個中學,面對陌生的面孔,短期內還沒有交新朋友,玩伴沒有了,一個人有時感覺到悶,再加上面對新學校、新老師,容易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在意的往往是同學之間的友誼,父母應該和孩子談心多引導孩子如何交友,交什么樣的朋友,要幫助孩子正確處理這些人際關系。
學生們正在一天天成長,環境變化時刻沖擊著少年少女那顆純潔、躁動的心,使他們變得異常敏感,此時我們更應該小心處理遇到的一些偶發事件,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根據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做好疏導工作,爭取不要讓學生在類似事件中受到任何傷害。當然,健康上進的家庭環境的營造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從正面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初一學生要制定學習計劃
一、初一學習如何計劃:初中的學習規律。
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好學生初一的目標是:每次考試應在(百分制)數:98-100,外:95-98,語:88-94。
二、初一學習如何計劃:初一學習謹記要點。
中考是考基礎的,要求絕對不能偏科。到了初二以后就能看出,排名靠前的都是各科均恒的。真誠提醒初一的學生及家長,絕對不能偏科。
三、初一學習如何計劃:科學學習計劃定制要領。
第一: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并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第二: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在學習上做到事半功倍。
提高效率方面:有學習環節,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你只要從現在把學習轉變了,學牢了,當然就簡單了,成績就會提高。每個人的基礎不同,學習態度也不同,所以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要把學習學好就得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要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方法。就可以取得進步。學習的方法應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第三:考試關鍵是自己對學科的掌握情況。基礎學科占60%,中檔題主要考技能應用占25%,高檔題占15%主要是綜合能力、應用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區分高層學生。考試大家都緊張,其實不用害怕,不要緊張。
第四:初一最重要是不要太緊張、只要把分數看開點就可以了,否則太過于緊張的心情,是無法進行復習的。 1、全面復習的基礎知識。
2、詳細分析存在的問題,做好查缺補漏的復習。
3、分版塊復習。做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4、專題復習。綜合能力的培養,拓展自己的應用能力。
四、初一學習如何計劃:學習方法的把握。
1、“循序漸進”——就是學生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學生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統籌安排課前預習,通過初步閱讀,先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理論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系,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學習上的難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怎樣學會及時復習,掌握有效的復習方法,已成為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復習要求抓住重點及時復習;復習要因人、因學科、因階段而異,不能機械地照搬一種模式,在復習時要把教材、參考書和練習冊結合起來,有選擇地做些練習。尤其是應多做些變式訓練,以鍛煉自己獨立思考,積極思維的能力;對知識進行歸類,使知識深化、簡化、條理化,并按規律去加強記憶,提高復習效果。
3、“自求自得”——就是自主學習,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我能力。要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在學習過程中質疑問題,我們會發現許多疑難問題,尤其是做練習時,適量的練習和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加強知識吸收消化的重要環節。
4、“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于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也正是基于此把它列為必修課程。
五、初一學習如何計劃:具體學習計劃。
1、做好預習。預習是學好各科的第一個環節,所以預習應做到:1、粗讀教材,找出這節與哪些舊知識有聯系,并復習這些知識;2、列寫出這節的內容提要;3、找出這節的重點與難點;4、找出課堂上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2、聽課。學習每門功課,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聽好課,聽課應做到:1、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2、聽課要特別注重“理解”。
3、做課堂筆記。做筆記對復習、作業有好處,做課堂筆記應:1、筆記要簡明扼要;2、課堂上做好筆記后,還要學會課后及時整理筆記。
4、做作業。1、做作業之前,必須對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復習,理解其確切涵義,明確起適用條件,弄清運用其解題的步驟;2、認真審題,弄清題設條件和做題要求;3、明確解題思路,確定解題方法步驟;4、認真仔細做題,不可馬虎從事,做完后還要認真檢查;5、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積累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6、遇到不會做的題,不要急于問老師,更不能抄襲別人的作業,要在復習功課的基礎上,要通過層層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聯系,理出頭緒,要下決心獨立完成作業;7、像歷史、地理、生物、政治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5、課后復習。(1)及時復習;(2)計劃復習;(3)課本、筆記和教輔資料一起運用;(4)提高復習質量。
看過“初一學生要制定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