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習地理的竅門方法簡介
因此,考生在緊張的備考階段,還需要抽一定的時間了解一下當下社會問題,自己試著站在出題者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出題者,會出一些什么樣的題目,自己再試著解答。說不定在高考考場上真的會出現與你想法不謀而合的題了。
對課本上的內容,上課之前最好能夠首先預習一下,否則上課時有一個知識點沒有跟上老師的步驟,下面的就不知所以然了,如此惡性循環,就會開始厭煩地理,對學習來說興趣是很重要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1、大氣的受熱過程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吸收(選擇性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小顆粒優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云層)
4、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6、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7、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8、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9、水平氣壓差: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10、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地理中關中平原形成過程
關中平原在關中盆地夾在陜北高原與秦嶺之間,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系列的溫泉和溫泉。南北兩側山體沿斷裂線上升,盆地緩慢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形成后,不僅黃土堆積,而且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了大量泥沙進行充填和沉積。其中,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最大厚度達7000余米。
由于地殼的間歇性變化和河流的切割,形成了不同高度的階地。一級階地和二級階地構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當地稱之為“元”。從上到下,就像一、二、三級梯田。這三個梯田原來相當于第二個梯田。
關中平原地表被渭河南北支流切割破碎。渭河以北,自西向東有西平源、上尚園、周源、積石園、石屏園、碧源、梅園、徐源等;渭河以南有五丈源、西流源、沈河源、少林源、白鹿原、銅仁源、楊國源、蒙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