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
一、指導思想
高三地理復習應根據本校的實際,立足基礎,構建知識網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要面向低、中檔題抓訓練,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維教學,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要研究高考題,分析相應的應對策略,要更新復習理念,優化復習過程,提高復習效益。簡單說就是:
依綱務本、全面復習、狠抓基礎、培養能力;
面向全體、突出重點、分類推出、抓弱補缺;
啟發誘導、精講多練、知識建構、勤考勤練;
嚴謹、和諧、規范、高效。
二、時間及內容的安排:
1、按教研室下發的計劃為準,結合本校實際,一輪在2月底3月初完成。
2、材料以一本資料為依托,同時編制符合學情的教案。
3、每專題進行一次專題過關測驗。
4、每周可以進行一次小考卷訓練。
5、內容安排:由于復習時間很緊,因此對復習的三輪策略調整為兩輪,其中一輪不變,時間適當順延,一輪中體現二輪的專題思想,二三輪合并更側重考前模擬訓練,同時復習內容不再以課本單元為序安排,而是在充分分析考綱、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按照學情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按學科知識體系重新整合復習內容。
三、復習目標
重視基礎,穩扎穩打,不放過知識點的細枝末節,系統復習一遍;全面、系統、準確、熟練地掌握所有知識點。一輪復習保證懂、會、準。
1、自然地理知識較難,但規律性強,建議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復習方法。1運用圖形知識的結構,提煉能力要求和具體方法2精講精練,通過典型題和變式圖,結合區域實際,加強應用原理和方法的訓練。
2、人文地理知識理解不難,但內容散,不容易抓住重點,需要記憶內容多。此部分復習方法與策略要抓住下面幾點:1以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統領人文地理知識2結合區域特征,善于進行對比分析3拓展知識面,適應現實中人文地理內容的迅速發展4加強邏輯推理,學會科學表達。
3、區域地理要求學生在腦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經緯網構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關系的模型。區域地理的復習使得學生不僅要關注地表的自然要素,還要關注這些自然要素影響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個地區的氣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礦產、工業、農業、城市、交通、人口等問題從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關聯成為學生地理思維的主線之一。應當做到當一個經緯坐標點給出的時候,學生的地理思維不僅會反映出這一點的位置,關于這一點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會源源不斷地展現出來,甚至進一步深入的相關分析和預測也會形成。
四、具體措施
(一)、落實“六到位”
1、要講到位,講到學生的疑難點上,講到知識的關鍵點上,講到試卷的失分點上,講到考綱的賦分點上。
復習課,注重知識的梳理,形成條理、系統的結構框架,專題過后學生頭腦中要清晰。
要講知識的重、難點和學生容易錯的地方,要引導學生對知識橫向推廣,縱向延伸。講出題目的價值,講出思維的過程,甚至是學生在解題中的失敗的教訓和走過的彎路。功夫花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講評課,要緊緊的抓住典型的題目講評,凡是出錯率高的題目必須要講,必須再練習。講解時要注意從學生出錯的根源上剖析透徹,徹底根治。要做到:重點評講、糾錯講評和辯論式講評相結合,或者讓學生講題,給學生排疑解難,幫助學生獲得成功。
2、要練到位,學生做題的全過程實施細心觀察,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下功夫。
精選習題,注重綜合。復習中選“題型小、方法巧、運用活、覆蓋寬”的題目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選有一定的代表性、層次性和變式性的題目來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科學訓練答題規范,切實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提高復習的效率。在高三第一輪復習的習題訓練中,首先要格外注意正確解題思路的培養,注意養成使用規范地理術語、正確書寫、仔細審題等良好學習習慣,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其次,要使學生學會建立試題與教材的聯系。在讀書時,要思考所讀內容可能如何出題(即從書中讀出題來,將教材試題化);在做題時要知道該題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識(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將試題教材化)。為此:
(1)建立學生疑難點檔案,明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精選針對性習題,用小型綜合題訓練能力,對學生的能力的提高更又實效性。
(2)重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提高學生是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3、要改到位,凡是學生練過的東西都要評改,老師或詳或略都要有評價,不要留下重視漏洞,評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讓學生在互相批改作業中發現問題,改正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
4、要補到位,步步為營;落實滿分卷制度,針對考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拓展訓練,必須到達滿分。
5、要畫到位,堅持畫好兩幅圖(中國。世界輪廓圖),堅持看圖,練好地理學習的基本功。
6、落實到位,盯住學生,盯準學生,摸清每個學生的增分點,因材施教,落實補差。
(二)、克服六種不良傾向
(1)克服難題過多,起點過高。
(2)克服照抄照搬。對外來資料、試題,不加選擇,整套搬用,題目重復,針對性不強。
(3)克服不調查學情,不研究學生,對某些影響教與學的現象抓不住或抓不準,教師“頭頭是道,夸夸其談”,學生“心煩意亂”,不研究高考,復習方向出現了偏差。
(4)克服高原現象。在復習中“大考”、“小考”不斷,次數過多,難度偏大,成績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礙;或量大題不難,學生忙于應付,被動做題,興趣下降,思維呆滯。
(5)克服只練不講或只講不練。
(6)克服學情抓不準,講評隨意,杜絕對答案式的講評。必須做到評前認真閱卷,評中歸類、糾錯、變式、辯論等方式的結合,要抓錯誤點、失分點、模糊點,剖析根源,徹底矯正。
五、復習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重視復習觀念的更新,不走過去“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效率低”的老路。
(1)高考命題已經從“以知識立意”轉向“以能力立意”,復習內容就應該從單純復習知識轉向“知識加方法等于能力”,復習方法也必須從“復習課”轉向“復習活動”。
(2)復習活動包括:
教師講解(講中有啟發,聽中有思考),學生動腦(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歸納演繹、總結概括),學生動手(繪圖、列表、列關系式、結構式),學生動口(提問、答問、討論、交流)以及閱讀查詢資料等。復習活動不能等同于講新課。
2、要重視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不要像學習新課那樣搞機械重復。
(1)整理知識系統:對知識的層次、脈絡、體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識系統表。
(2)總結知識規律:對地理知識的運動規律、分布規律、變化規律等應進行總結。
(3)分析知識聯系:地理知識有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多向聯系,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有因果關系、并列關系、從屬關系等。
(4)概括知識結構:概括各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列出結構式或關系式。
(5)比較知識異同:知識間的相同、相異、相反、相似,要設計比較項目,列出比較表,如縱向比較、橫向比較、中心內容比較、綜合比較等。
(6)歸納知識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進行歸納,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區別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整理知識過程中查漏補缺,在加工知識過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組知識過程中明確系統結構,在應用過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重視對地理事實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進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結論的背誦。
(1)要學會總結復習方法,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規律總結,圖像判斷要領等要能夠自己表述,把記憶過程變成思維過程。
(2)要動態的觀察地理事物或現象,對其形成條件、組成要素、構成原理、發展過程、變化趨勢等進行分析,從而掌握基本內容。
地理一輪圖表怎么復習
(一)是等值線圖。
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這類圖有許多共同點,所包括的信息也豐富,是地理試題考查的重點;譬如等值線圖就在歷次高考中多次出現??忌环翉脑鯓永L制等值線著手,搞清圖形的來龍去脈,分清圖中等值線的分布規律,通過分析掌握圖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聯系所學過的地理知識進行闡述解題。
(二)是統計圖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數值特征和相互關系,要學會統計圖表的分析方法,特別注意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系。
(三)是區域地圖。
地理學科內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為載體,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如果考生不能正確判斷區域位置,就無法答題。
通過本輪復習,考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圖上填繪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只有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等題型訓練,才能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高三學好地理的方法
1、選擇適合自己的參考書。很多高三學生為了知識點全面,所以選擇同時用很多本參考書,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樣不僅對你提高地理成績沒有幫助,反而會讓你無從下手。高三學生可以找一本自己覺得最經典的參考書來作為范本,如果是自己記的筆記就更好了,這樣比較熟悉,內容也會比較齊全。
2、從興趣著手,如果你本身并不喜歡地理,但是你要讓自己變得喜歡,平時可以通過多看一些地理方面的雜志,多看一些地理方面的網站的書籍,那么會讓你的積極水平提高很多,首先你對這些名次是不陌生的,大家在學高中地理的過程中是對名詞陌生,所以說他就很難學得進去,當你對這個地圖都很熟悉的時候,對這些名詞都很熟悉的時候,那么你學習進度就會變得非???。
3、多反思,多感悟。高三地理做題有時要學會舉一反三??荚囶}目的原型是離不開課本的。一定要把課本看透。同時,要多做一些關于圖表類的題目。學會靈活應用。注意知識點之間的串聯。一天要多做,不斷增大自己的信息量,地理地圖冊也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途徑,天天做一推自然地理題,有空多研究下地圖冊,多做多看多問,地理學習就會容易一些。
高考地理重要知識點
1.地理位置特征
(1)絕對位置::包含具體的經緯度、半球位置、緯度帶、熱量帶。
(2)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地處內陸或沿海;瀕臨海洋或陸地。
②大洲位置:位于哪個大洲的哪個方位。
③國家位置:有哪些鄰國(陸上)或隔海相望的國家。
④與其他地理事物的關系:如交通線、河湖、地形區、山脈等。
2.地形地勢特征
(1)地勢特征:①平均海拔高低;②地勢傾斜方向;③地勢高低起伏狀況。
(2)地形類型及分布:①地形類型的種類(單一或多樣);②主要的地形類型;③主要地形的分布情況。
(3)區域典型(特殊)地貌:①典型的流水地貌(如喀斯特地貌);②沿海地區的海岸線特征。
3.天氣變化特征
說出氣溫、風力、風向、天氣陰晴和氣壓等的變化,包括陰晴狀況、冷暖(即氣溫高低)、氣壓狀況、風力和風向等。
【答題指導】在答氣候特征的描述時注意以下三點:規范用詞;氣溫和降水一般組合歸納,如高溫多雨;突出地區特色,如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等。
4.氣候特征
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進行描述。
(1)氣溫
氣溫的高低①年均溫;②最冷月均溫;③最熱月均溫氣溫的季節變化冬夏氣溫季節變化溫差的大小①氣溫日較差;②氣溫年較差氣溫的空間分布高空和地面(2)降水:從降水量的多少(年降水量)、降水的變率 (降水的季節分配、降水的年際變化)及降水的空間分布等方面描述。
(3)其他氣候特征要素還有光照、風及各氣候要素的組合特征(水熱組合特征、光熱組合特征)等。
5.河流水文特征
特征具體內容影響因素“兩量”
①徑流量(大小及變化、是否斷流等)
②含沙量(大小及變化等)受植被狀況、地形陡緩(以侵蝕還是沉積為主)等影響“兩水”①水位(高低、變化)與補給類型密切相關②水能(蘊藏量的大小)受流量和落差影響
“兩期”
①結冰期(有無結冰期、結冰期的長短)
②汛期(出現的時間及長短,凌汛時間等)與氣候類型及河流補給類型相關
高考地理考點匯總
(1)影響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因素
由太陽輻射強度、日照時間、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狀況共同決定。
(2)影響風力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區域間的溫差→水平氣壓差 ;②大氣環流(風帶、季風);③地勢高低;④地形平坦開闊或崎嶇閉塞;⑤埡口或峽谷(狹管效應)。
【典型設問】問,分析下圖H縣城附近冬春季風力強勁的原因。(8分)
【答案】冬春季節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2分)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3分)H縣城附近為河谷交會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3分)
(3)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①緯度;②地形、地勢、坡向;③海陸(海陸分布和海陸位置);④洋流(寒暖流);⑤植被狀況或地表性質;⑥天氣陰晴;⑦天氣系統(高低壓、冷暖鋒、冷暖氣團);⑧人類活動(如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典型設問】問,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擋,冬季受北方冷空氣(寒潮)影響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氣流,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
(4)影響降水的因素
①緯度位置:緯度位置決定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②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及天氣系統影響降水。
③海陸位置:距海遠近的不同,使得陸地受海洋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因此降水量也會產生差異。
④下墊面:山坡方向(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勢高低、森林植被、人類活動使下墊面狀況不同,影響降水。
【主要設題角度】氣候對各自然要素(如地形、河流、植被和土壤等)的影響;對人文要素(城市、工農業和交通等)的影響;氣候影響下天氣狀況的描述等。
(5)影響氣候的因素
①太陽輻射(緯度):決定氣溫分布;②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影響降水分布;③下墊面狀況(海陸狀況、地形地勢、洋流等);④人類活動。
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是從宏觀尺度影響大的氣候格局;下墊面狀況會從微觀尺度影響氣溫和降水,進而影響局地氣候;人類活動則是通過影響大氣成分(如CO2的增加)以及改變下墊面狀況,進而影響全球氣候或局地氣候。
【典型設問】問,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
【答案】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和雨影區;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差異。
(6)干旱缺水(或水資源緊缺)的原因
總思路:(江河徑流量)供給少,需求多。其他原因:人為的浪費和污染。
①降水少:一可從水汽來源分析:地理位置深居內陸,水汽到達少;地形閉塞或海拔高,
水汽無法進入或到達。二可從氣流升降分析:地處盛行風的背風坡,降水少;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微弱。
②蒸發大:可從氣溫和風力等方面分析。
③徑流少:可從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分析;還可從下滲、儲留空間、儲留時間等方面分析。
④需求多:可從人口和城市分布、經濟發展狀況、季節農事活動等方面分析。
典例分析:分析我國西南干旱的原因。
【特別提醒】分析影響我國地下徑流的因素時,尤其需要考慮喀斯特地貌,因為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暗河眾多,儲存著豐富的地下水。西南干旱原因: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滲較多;地形崎嶇、山高谷深,水資源調用難度大、成本高;位于地勢第二級階梯,地勢高,水流快,水資源儲留難等。
(7)影響徑流量的因素
①河流的補給類型(以冰雪融水作為補給的河流一般徑流量較小);
②流域的降水情況(看氣候類型);
③集水范圍(看流域面積、徑流長度及支流數量);
④流域的蒸發和下滲狀況;
⑤流域內湖泊、沼澤等濕地的分布狀況;
⑥流域內植被覆蓋狀況;
⑦人類活動。
(8)影響含沙量的因素
①流域內植被覆蓋狀況;②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強度;③流域內地勢起伏大小(地勢高、坡度陡——以侵蝕作用為主,含沙量較大;地勢低,地形平坦——以沉積作用為主,含沙量較小);④流域的土質(疏松或黏實)。
【典型設問】問,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關鍵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點有二:一是要掌握腐殖質的成因,腐殖質豐富意味著動植物資源豐富,進而可推斷出此地水熱條件好;二是泥沙含量少意味著水土流失狀況不嚴重,說明植被茂密,河流侵蝕力不強。
【答案】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8分)
(9)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因素河流的航運價值由河流的通航能力和其流經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共同決定。自然條件決定河流的通航能力。
自然條件:①徑流量的大小(看氣候類型和流域面積)影響通航能力;②徑流量的變率(看降水季節分配)影響通航季節穩定性;③徑流長度影響通航里程;④河流流速的急緩(看地形)影響通航的平穩性;⑤含沙量(主要看植被狀況)影響航道的暢通;⑥結冰期(看氣溫)影響通航的時間等。
社會經濟條件:①流域的經濟發展水平;②流域人口和城市的分布;③流域的資源分布狀況;④是否有運河溝通其他水系以擴大通航范圍;⑤能否實現水陸、河海聯運等。
(10)沼澤的成因分析思路
水為什么會積于地表?水為什么難上天、難入地、難流走?
①有來水:從氣候、水文看——降水量豐富,河湖密布或河流泛濫,水源較充足。
②難流走:從地形地勢看——地勢低平或相對低洼,致使排水不暢。
③難上天:從氣溫看——當地緯度(或海拔)高,氣溫低,致使蒸發微弱。
④難入地(下滲):從凍土因素看——地下有永久凍土層,致使地表水難以下滲。
【典型設問】問,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
【答案】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量小;下部土層凍結,阻滯水分下滲;(凌汛等導致)河水泛濫。
(11)沖積扇(或三角洲)的成因
沖積扇和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只不過發生沉積的位置不同,沉積物粒徑也不同。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形成的堆積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入??谔幮纬傻亩逊e地貌;由于流速差異大,三角洲沉積物的粒徑要比沖積扇的小得多。
①沉積物:由上游侵蝕作用產生,侵蝕作用又受地表植被狀況、土質松黏、地形陡緩等因素影響。
②發生沉積作用:河流在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地勢平緩,流速減慢,搬運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
【記憶口訣】熱帶雨林氣候的非地帶性主要分布在“澳巴馬”偏東部地區。
(12)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①大部分位于熱帶,氣溫較高;
②沿岸有暖流經過,增溫增濕;
③東南信風帶來的海洋水汽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