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古詩文鑒賞與翻譯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原文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注釋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翻譯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背景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簡析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賞析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作者簡介 |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及步驟有那些 |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返回目錄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注釋
①但使:只要。
②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匈奴人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 “飛”。
③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④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⑤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衛青和飛李廣今天還依⑥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⑦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返回目錄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翻譯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其二
剛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返回目錄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返回目錄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簡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歌中的名篇,主要內容是感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具體含義歷來爭議頗多,明代李攀龍、清代沈德潛都有自己的見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詠邊塞的天地,依然是可愛的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可至今依舊戰事頻仍。二句寫征人未還,也有穿越時空的歷史感,詩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出塞將士遠去不回,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熱血男兒悲壯而慘烈的出征場面。有了第一句的時間背景,第二句詩詞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歷史滄桑感。三四句借用漢時英勇善戰、愛兵如子的 “飛”李廣的典故寫出普通老百姓對于良將的渴求,表達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全詩以渾厚的氣勢,唱出雄壯豁達的主旨,氣韻流暢,一氣呵成,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
明人李攀龍曾譽之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為過。
返回目錄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返回目錄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作者簡介
王昌齡 (約690—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 (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 (734),他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 (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約開元二十五年 (737)秋,因事被貶謫嶺南。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 (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 (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為多,在生前就負盛名,他的七絕與李白并稱,被譽為 “七絕圣手”。
返回目錄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托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夸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于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采用夸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
返回目錄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及步驟有那些
詩歌鑒賞常常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二是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是考慮詩歌的表現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敘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題步驟
(1)解釋該詞在詩句中的具體含義,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分析。
(2)點明該詞運用疊音的手法。
(3)展開聯想或想象,描述該詞所在詩句的內容或景象。
(4)分析該詞烘托了怎樣的景物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點明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了表達效果。
這類題的答題模式:
這首詩中( )是疊音詞。這個詞的意思是( ),描繪了( )畫面,烘托了( )的意境,表達了( )情感,妙用疊音詞,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表達效果。
擴展資料:
常見古代詩詞的六種描寫手法介紹: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
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2)各種修辭手法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返回目錄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詩歌鑒賞方法大全 一、仔細體察物關情 ——詠物言志詩的鑒賞 寫作特點: 1、既然詠物,要實寫其形態、色澤特征,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
[曲盡其妙] 2、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滯于物] 3、從整體構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 4、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鑒賞方法: 1、“讀清”全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環境特點和內在品性。
3、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體會詩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園情 ——思鄉懷人詩鑒賞 1、了解常見思想情感。羈旅愁思;思念親友;征人思鄉;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2、分析人們思鄉緣由。
戰亂頻繁;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游不歸;漂泊在外;貶官異地;雁歸故鄉;逢年過節。 3、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王禹偁 村行)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思江南 方干) 鑒賞方法: 1、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2、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再悟情感 4、根據題目,組織語言,形成答案 三、古來征戰幾人回——邊塞征戰詩的鑒賞 邊塞詩賞析要注意: ①了解時代背景;②體會思想感情;③感受藝術風格 鑒賞方法: 第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接觸這類詩歌時,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 簡介“大唐盛世”: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又稱為“高岑詩派”。
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漁 家 傲》范仲淹)。
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 第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
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有的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的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 第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在大量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曠達,如前述的“醉臥 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有可能準確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際,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主要特點: (1)內容:邊塞風光(奇麗壯闊) 統治者 ( 窮兵黷武) 將士 (生活艱苦) (2)情感:對家鄉思鄉念親;對友人惜別感傷;報國豪情;壯別感奮 (3)風格——雄壯豪邁。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張、用典。
(5)常用詞語:金鼓旌旗 烽火羽書 戈矛劍戟 斧鉞刀鎩 夜郎 長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飛 常用評析詞語: 雄奇 奇寒 遼闊 壯闊 廣闊 豪邁 報國之志 殺敵豪情 英雄氣概 昂揚精神 厭戰情緒 深切同情 四、古今多少興亡事——詠史懷古詩鑒賞 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盡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留下多少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
于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在魏晉甚至更早一些時候便已產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風,甚至出現了像劉禹錫、杜牧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 懷古詠史詩有的對歷史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詩“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對項羽自刎的惋惜;王詩“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則是意識到了項羽失敗的歷史必然。
有的把史事與現實結合起來,或借史抒懷,或借古諷今。如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周瑜的少年得志,感慨自己的懷才不遇;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六個典故,抒寫自己理想落空,抗金復國無望的苦悶,諷刺南。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