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結廬在人境的翻譯及鑒賞
《飲酒·結廬在人境》原文 |
《飲酒·結廬在人境》翻譯 |
《飲酒·結廬在人境》賞析 |
《飲酒·結廬在人境》作者簡介 |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
語文古詩教學方法有哪些 |
《飲酒·結廬在人境》原文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飲酒·結廬在人境》注釋
[1]飲酒:組詩,共二十首。前有序文,由序文知,這組詩是詩人辭官回家、隱居田園不久的秋冬夜晚酒后所作,故總題《飲酒》。這是其中第五首。
[2]結廬:蓋建房屋。結:構筑,建造。廬,簡陋的房屋。這里指詩人的住所。
[3]車馬喧:車馬往來的喧鬧紛擾。
[4]遠:遠遠地隔絕。這里指平和的心態。
返回目錄
《飲酒·結廬在人境》翻譯
居住在人世間,
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
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返回目錄
《飲酒·結廬在人境》賞析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之一。自南朝梁·鐘嶸在《詩品》中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始,之后唐代大詩人杜甫、韓愈、白居易等對他亦十分贊賞,“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唐·白居易《題潯陽樓》);宋代評價更高,大文學家蘇軾酷愛陶詩,認為陶淵明的詩在被譽為詩仙的李白和詩圣杜甫之上;南宋的真德秀將陶詩與《詩經》、《楚辭》并列,認為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元明清等各代對陶詩大多推崇備至,甚至認為是“宇宙間第一好詩”(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以沖淡灑脫的筆觸,自然、平和的心境,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優美靜謐的田園風光圖畫,語言樸實無華,境界高遠幽邃,詩意空靈安謐,洋溢著一股恬靜閑雅之氣。
《飲酒》,是陶淵明的重要代表作,共二十首。詩前有序,說明作詩的緣起。
組詩中雖然只有九篇直接寫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詩人酒后抒發情懷,故總題為《飲酒》。清代文人方東樹說得很正確:“亦是雜詩……借飲酒為題耳,非詠飲酒也。”這一篇是其中的第五首,是最優美、也是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名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淡淡地說出:自己的住所雖然也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之中,卻沒有車馬的喧鬧和世俗的紛擾。
為什么能夠這樣呢?最核心的第四句詩“心遠地自偏”順勢推出,即關鍵在于自己心態的平和與寧靜。這四句詩,從第一句說事、第二句轉折、第三句發問、第四句作答,勢同流水,一氣呵成,又構思縝密,結構嚴謹,闡明了詩人的心理與崇尚。陶淵明酷愛自然,崇尚自然,并身體力行回歸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一)。在他看來,人的生命原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除了在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以外,更重要、更本質的是直接面對大自然,是人的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但是多數人由于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無止境的欲望,于是虛偽矯飾、傾軋競斗,得則喜、失則憂,使得人生充滿了焦慮和矛盾、缺損和痛苦。完美的生命形態應該是復歸自然,才能使人生得到本質意義上的實現。詩人在這里所說的“車馬喧”,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門庭若市導致的車馬的喧鬧,而是喻指社會的喧囂和人世的紛擾。而“心遠”的“遠”,就是對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這一切世俗利害的超脫與淡然。正因為有這樣的“心遠”,不受塵俗煩擾,俗話說“大隱隱于市”,所居之處就會僻靜而安寧,心態就會平靜而閑適,身心就會陶然而自樂。
接下來的四句詩,詩人就把自己的這些哲理的思考,以非常精妙的詩句,通過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的影像表現出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古,人們就視菊花為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凜冽的秋氣使百卉凋零,然而菊花卻迎霜怒放,獨呈異采,幽香四溢,絢麗燦爛,因此人們尤其文人非常喜愛。陶淵明對菊花更是情有獨鐘,詩中常常可以見到菊的身影,如“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贊美菊花堅貞秀美的英姿、卓爾不群的風貌。詩人在自己的園圃中隨手采摘菊花,偶爾抬起頭來,無意中目光所見,是面前那靜靜屹立悠然靜穆的南山(即陶淵明住宅南面的廬山)。
歷代文人對這兩句詩極為推崇。人恬靜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人悠然、山悠然,人與自然融洽地化為一體,情與景會,悠遠寧謐,一派天籟,物我皆忘。眼前的景物則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并不著力描寫面前南山那些引人入勝的景物,也不寫空中所見的飛鳥矯健凌空的姿態,只是概括地說縈繞山中的嵐氣日暮時分更加美好,一群群鳥兒相親相愛結伴而歸。在陶淵明看來,在夕陽余暉的照耀下,大自然這種充沛的生意和飛鳥呼朋邀侶結伴歸來的自由與自在,正是詩人心中的向往。陶淵明總是這樣概括地描繪眼中、心中的景物,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我融于物,神與景接,從自然中去領會人生的真意,認為一切應該像大自然一樣,而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還人以自然的本性,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詩的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明確地告訴人們,人可以也應該從大自然中去細心地體會人生的真意,去領悟生命的真諦。
在大自然的啟發下領會到的理想中的生活意趣,想辯說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語言來表達,即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道家的莊子曾說過:“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有位現代作家也說:“最真實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詞的。”因此,陶淵明這里的意思是:領會到的真意不可言說也無須言說。
陶淵明的這組詩題名《飲酒》,這位極其看重志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名士,“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賦》),除了前面所說的緣由外,看來仍有深意:一種沉浸于物我兩忘意境中的聯想與追求。觀照今天,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心態平和,回歸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大千世界一道共奏一曲和諧的樂章,則也是地球村中現在和將來每一個人的追求。
返回目錄
《飲酒·結廬在人境》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72前后—427),一名潛,字元亮,號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國文學史上偉大詩人之一,藝術上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其詩平淡自然而醇厚味濃,是“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對后世影響很大。
返回目錄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一、結合注釋,了解創作背景。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
三、明確意象的象征意義。古典詩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義,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節操;牡丹象征富貴;柳象征送別、留戀等。詩人在用到這些意象時,一般都和自身聯系起來托物言志,這樣,在其固有的象征意義基礎上,再結合具體的詩作,主旨就不難理解了。
四、善于發現“詩眼”。一首詩里,詩眼往往體現全詩的感情基調,顯示全詩的思想。它是詩中最能體現事物精神、表現詩人感懷、概括力最強的語匯。品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詞語來品味,看它在拓展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詩歌的結構來理解詩歌的內容。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詩,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詩歌的結構,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內容。
六、在面對古詩詞問題時,一定要把題目、作者、注釋看仔細,找出意象、詩眼,了解詩歌的結構,在縱觀全局的基礎上,再結合問題本身,相信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返回目錄
語文古詩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指的是以讀圖為主讀詩為輔,讀生活貫穿于讀圖和讀詩之中。經過實踐,本人發現詩歌從讀圖入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全詩的內容,更好的領會詩歌的精髓;再以讀詩為輔,在讀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體會用自己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在讀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家鄉話,只要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歌中的韻味即可。而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備一下學生,在必要的時刻還要好好的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樣能夠在授課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二)以演入境
傳統教學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詩歌里所寫的全部內容,這樣的表演注重的是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學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是帶著自己的個人體驗的,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演”應是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領會進行表演,從而表現出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所要表達的情境,表演的時候學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這樣能夠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生覺得詩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學生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回歸古代,回歸詩人當時的生活情境,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既然生活在現代,我們為什么不讓學生用現代的元素把詩歌的精華給表現出來呢?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引導學生找相同主題的詩歌進行比較學習,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詩歌主旨。這里的“找”不僅是指教師找還指學生的找。
(四)以評促升華
以評促升華主要是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對他人的觀點、看法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靈的訴說,而這正好是農村學生的最大弱點,因為他們不會評也不敢評,而這種評也是鄉村教師經常忽視的。
(五)以寫促悟
所謂“以寫促悟”是指教師在授完整首詩歌的時候,給一定的時間或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散文或者以現代詩的方式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而且能夠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實踐證明,這樣的寫作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