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簡答題預測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簡答題預測
(1)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影響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
(2)教育是在受經過專門訓練和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影響較系統、全面和深刻。
教育的主導作用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教育的主導作用的發揮依賴于一些外部因素:教育自身的狀況;依賴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依賴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依賴于社會發展的狀況,包括生產力水平、科技發展、社會環境、社會文化傳統和民族心態以及公民整體素質等。
2.影響學制建立的依據?
(1)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學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2)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在階級社會,學制(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3)本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
(4)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在確定教育目的、學制和培養目標時必須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對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兒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5)本國學制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每個國家的學制都有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建立新學制時,既不能脫離本國學制的歷史沿革也不能忽視吸收其他國家學制改革的有益經驗。
3.試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全人發展”理念。
“全人發展”理念體現了教育的平等性、大眾化和個性化,即教育機會均等,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具體表現在:1)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
2)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4)為了學生的個體發展。
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承認學生是發展的、有潛力的、有差異的人,是活潑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4. 試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第三,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第三,學生是責權的主體: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生活、自己和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5. 試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即主動的自覺自愿的學習,學習的“自主性”表現為“自立”、“自為”、“自律”三個基本特征。
(2)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
(3)探究學習是指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意愿或假設,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從而獲得創新實踐能力與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具有主動性、問題性、開放性、生成性和創造性。
6. 試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發展性評價教育理念。
(1)發展性課程評價是針對我國現行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
(2)新課程提出的發展性評價,其基本內涵表現為:
1)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
2)評價內容多元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評價標準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
3)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豐富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等
4)評價主體的互動化,建立師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
5)評價過程動態化。
(3)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四個環節:一、明確評價內容和標準。二、選擇并設計評價工具與評價方法。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四、制定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計劃。
(4)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包括以下四個環節:一、明確評價內容和標準。二、設計評價工具。三、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師教學和素質的數據和證據。四、明確促進教師發展的改進要點,并制定改進計劃。
7.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體現在: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的的確立。生產力的發展對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3)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結構
(5)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式。
8.簡述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為誰服務的問題。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統治階級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控制教育的領導權:第一,通過國家權力機構對教育實現控制或管理。第二,利用經濟力量來控制教育的領導權。第三,以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的優勢力量來影響和控制教育。
(4)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力。
(5)政治制度影響部分教育內容。政治決定著教育性質和目的,進而也決定著教育內容的選擇,特別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選擇。
9.簡述《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的“師德為先”。
師德為先具體表現在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10.簡述教育實驗報告的一般結構。
(1)題目 實驗報告的標題常常采用研究課題的名稱,指明所研究的主要變量,要簡練具體,使研究問題一目了然。
(2)前言 也稱引言、導論、緒論,是研究報告的正文開頭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提出問題,表明研究的目的、通過對有關文獻的考察,說明選題的依據、課題的價值和意義。
(3)方法 該部分要闡明實驗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4)結果 這是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簡要的說明每一結果與研究假設的關系,將研究結果作為客觀事實呈現給讀者。
(5)討論 討論是對研究結果的內涵和意義進行評價。
下一頁更多有關“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簡答題預測”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