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一):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歷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與社會同一的人類早期教育,終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這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發展基礎,并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練習題:
【單項選擇題】“教育主體確定,教育對象穩定,有相對的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教育實體出現,教育初步定型”這些特征的出現標志學校教育制度進入( )。
A.前制度化教育階段 B.制度化教育階段
C.非制度話教育階段 D.學校萌芽階段
【答案】A。
2.制度化教育
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即意味著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練習題:
【填空題】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也就是指________。
【答案】正規教育 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每一個人應該能夠在一個比較靈活的范圍內,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道路。
練習題:
【單項選擇題】“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是一種( )思潮的體現。
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答案】B。
【單項選擇題】關于非制度化教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是對制度化教育的全盤否定
B.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限與學校的圍墻之內”
C.是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D.相對于制度化教育,它改變的是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
E.提倡構建學習化社會
【答案】BDE。解析:非制度化教育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針對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對制度化教育的全盤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每一個人應該能夠在一個比較靈活的范圍內,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道路。非制度化教育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二):學校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
1.政治因素
政治制度對教育制度的影響是直接的,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必須掌握教育權、決定受教育權。特別是學制中關于專業的設置,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目的、學制年限、入學條件等,要直接受統治階級的有關方針、政策的制約,反映著統治階級的愿望和要求。
2.經濟因素
經濟的發展不僅影響著教育制度所需的物質基礎水平,而且為教育制度的制定與發展提出了客觀要求。學制的建立,必須考慮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科學技術發展狀況,要與它們的要求相適應。
3.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因素
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各個階段都有明顯的年齡特征,因此,確定入學年齡、修業年限、各級各類學校的分段,都要考慮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如小學入學年齡,許多國家都規定為5~6歲,就是因為兒童到了5~6歲時,大腦的發育已經成熟,能夠適應系統學習的需要。正是由于學制受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所以不同國家在學制的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入學年齡,大、中、小學階段的劃分等。
4.人口發展狀況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事業的規模、教育結構的調整,教育發展規劃的制定、教育經費的投資等都與人口問題是分不開的。此外,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長率以及人口的年齡結構等,都對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5.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學制的確立與發展既要傳承本國原有學制中的積極因素,又需要借鑒世界各國學制改革的經驗每個國家的學制都有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建立新學制時,既不能脫離本國學制的歷史沿革.也不能忽視吸收其他國家學制改革的有益經驗。我國近代學制就是在批判地學習日本學制和美國學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練習題:
【多項選擇題】影響學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有()
A. 政治經濟制度
B.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C. 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D. 人的身心發展規律
E. 本民族文化傳統
答案:ABCDE
【單項選擇題】下面關于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的論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育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體制決定著政治經濟制度
C.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化
D.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答案:B。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三):課程改革目標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要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體目標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倡導建構的學習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練習題
簡答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是什么?
參考答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現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猜你感興趣:
1.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梳理
2.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重點
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重點知識點
4.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