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教學設計練習題(2)
教師資格考試教學設計練習題答案:
1.【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修、期、次、致”等實詞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朗讀品味,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感受文章精煉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②體會文章敘議結合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②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確立依據:根據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本文內容與特點和高中學生語文學習需求,確立了以上三維目標。具體如下: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定,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2)《蘭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2)第3單元的第1篇課文,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語言質樸清新,灑脫飄逸。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后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縱觀全篇,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學習本文的重點。
(3)學生分析:學生已經經過必修(1)文言文的學習,對于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主要讓學生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鑒賞”的層面并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2.【參考設計】
教學方式:誦讀法、組織討論法、點撥歸納法。
教學內容:
(一)導入課文
一位哲人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地生活,是一種對人間、對世界懷著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和諧之中,生活在藝術和詩意的氤氳之中。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樣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蘭亭集序》,去觸摸他那一段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吧!
(二)知識積累
1.了解序的的體裁特點以及關于序的體裁常識。
(教學方式:講授法,教師多媒體展示介紹)
2.合作探究,解決句讀;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和特殊旬式。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
2.自讀全文,從每段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的詞,并概括要點。
明確:
第1、2段:記敘宴集盛況(樂)
第3段:抒發宴會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4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讀(教學方式:師生對話、以讀促悟、情景教學、小組討論)
1.研讀第1、2段
教師:請自讀課文,思考:第1、2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明確: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觴之飲。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請對照注解來看這句話: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
教師:打開幻燈片——明·文徽明《流觴賦詩圖》,帶領學生一起欣賞感受。
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騁懷。如何理解“游目騁懷”?
教師總結: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
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性的體現。
2.研讀第3段
教師:自讀第3段.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的中心問題。
學生:文章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教師:自讀第3段,了解作者心境變化,在談論到生死問題時,作者的情感為何會由“樂”轉而為“痛”呢?
(學生立足文本發表見解,最后教師歸納)
3.研讀第4段
①學生齊讀第4段,思考:“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②討論: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語言
教師:后人多評價本文語言清新質樸,自然流露,對此如何理解?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盛行。而《蘭亭集序》則別開生面,它的語言或駢或散,駢則整齊優美,散則錯落有致,駢散間行,各得其長;且不尚華麗辭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筆洗練,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16個字就將蘭亭周圍的景色概括出來,渲染了清幽的氣氛。又如以“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簡潔而清晰。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與其內容構成了和諧的統一,難怪后人評價這篇文章“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
(六)探究感悟
孔子曾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凈化人的思想,綠水可以洗滌人的心靈,使原本被灰塵蒙蔽的雙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復平靜。蘭亭集會便是一次文人與山水結合的人生樂事,也是一次人格與精神境界的升華。而王羲之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大徹大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你們能舉出與此有關的名句嗎?
例: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曹植《送應氏》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七)課堂總結
教師:人生總是不免有失意伴隨,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詩意來,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處。觀照現實人生,回首蕭瑟處,我們如能吟出“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類的詩句,也就無愧于“詩意地棲居”。
(八)作業布置
整理自己的閱讀感受,寫成短文,如對王羲之的認識,對生死的理解,對時光易逝的感慨等。
(九)板書設計
3.【參考答案】
設計小組討論的形式.小組內分享交流,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結合古詩文總結:
多媒體展示: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上上》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4.【參考答案】
(1)教材分析
帕斯卡爾的《思想錄》與《培根論人生》《蒙田隨筆集》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一篇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帕斯卡爾記錄偶爾閃現的思想,雖然是零星無序的但真實而細致,處處洋溢著理性的光芒,說出了許多我們有感悟但永遠也說不出來的話。這篇文章較為艱深,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語言跳躍、晦澀、不暢,故而教師要進行引導閱讀。
(2)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人生經驗和閱讀積累,思想漸趨豐富,對于思想性極強的文章理解起來雖有難度。但是可以通過閱讀和指導達成目標。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定
①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②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③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④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定,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訓練,培養、鍛煉歸納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②能夠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用形象化語言闡釋抽象道理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圍繞“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的中心話題,通過組織討論,把自己的人生積累和經驗帶入文本,與作者、文本對話.理解作者思想的深邃并能演繹自己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著名思想家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看法,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5.【參考設計】
練習一:把握這篇文章的主旨,聯系對生命、生活的認識,談談這篇短文給你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
使學生學習概括隨筆類文章的主旨,并注意從中汲取有益的思想。
參考答案:
文章第1段,說明人只要還有思想,就還是人;沒有思想,就無法同自然界的萬物區分開來了。第2、3段,說明人的肉體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葦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顯然,在第1段的基礎上,意思具體化了,深化了。最后一段,補充、強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間,應求之于思想的規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偉大之處在于能思想,人應該“努力地好好思想”。
練習二:聯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以闡釋。
1.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2.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設計意圖:領會課文中富于哲理性的語言的含義,并借此進一步領會課文的內容。
參考答案:
1.與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確很脆弱,如一根葦草,隨時有折斷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別的任何力量都無法掌控和摧毀的,因此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
2.人無法填充時間和空間.在空間無限大的宇宙面前,人顯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沒有邊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個宇宙作為思考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囊括了宇宙。
6.【參考設計】
(一)多媒體出示作者簡介
作者常識:爾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Pascal,1623--1662)是法國十七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一生體弱多病.只活了三十九歲,但世人卻為他鑄起了高聳的紀念碑。他的代表著作是1670年首版的《思想錄》,為哲學和宗教方面的探討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成為人因思想而偉大的一個明證。該書又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稱為“法國第一部散文杰作”。它與《蒙田隨筆集》《培根人生論》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二)情境導人
(多媒體播放《在水一方》主題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聽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蘆葦獨守江邊,在風中搖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葉.茂密的蘆葦,造就了最古典最優美的詩情畫意1 2 000多年以后,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在見到蘆葦后靈光一現,詠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的至理名言。
(投影:羅丹的雕塑《思想者》)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如是說。可見,思想是一個人存在的重要標志,沒有思想,就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三)明確目標及重難點
(四)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齊讀課文.感受文章詩意化的特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理解課文,理清帕斯卡爾的思路,并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的主要觀點。
【明確】思想成就人的偉大。
(1)人從生理層面來看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
(2)人的全部尊嚴都在于思想。
(3)努力思想是道德的原則。
2.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1)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即: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入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思考和脆弱。
(3)作者以“葦草”為喻說明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喻?
【明確】形象地寫出了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擊。這樣比喻是為了襯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4)為什么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明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志。因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著絕對的優勢,它的優勢表現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里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
(5)拓展延伸
(檢查學生在預習時搜集到的關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3.一個人,只要擁有了思想,遇見鬼神,鬼神畏懼你;遇見高山,高山就給你讓路;遇見河流,河流會給你鋪橋;遇見天空,天空會給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無人能擋的。)
(學生暢言.言之成理即可)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提示】生理需求是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問題探究】人生正如這座金字塔,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自己的口舌之欲,在精神上應該有所追求?那么誰是你精神上的偶像。為什么?
(生交流感悟)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選自《思想錄》,是帕斯卡爾記錄偶爾閃現的思想的一部散文著作。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真實而細致,體現了帕斯卡爾思想的光芒。“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其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說人是強大的、有尊嚴的、有意義的,主要是指人類所擁有的文化、藝術和思想,在這個層面上講人是強大的;二是說人如蘆葦般脆弱,是指肉體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萬年太久”的歷史長河里,個體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強大的外力面前肉體往往表現得那么不堪一擊。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著名比喻,不僅確立了思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也蘊含了帕斯卡爾對于能思想的人生的尊重與激情。帕斯卡爾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錄》中,反復論述: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于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一,高貴與貧賤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的統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個真實的人。
(六)達標訓練
大自然充滿了哲理,只要細心觀察,全身心去體會,就能在其中發現無窮的真諦,一旦有所觸發,寫成文字,就會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爾說“生若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郭璞的“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
同樣是蘆葦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詩意的象征,在帕斯卡爾眼中是脆弱的象征,在作家張弛心中又是什么樣呢?
(生讀學案中張弛《心中的蘆葦》,討論分析從不同角度立意的妙處)
(七)布置作業
一根纖弱的蘆葦,因為我們的審美視角不同,讀出了不同的精神內涵,這不就是人類思想的偉大之處嗎?課后請同學們放飛思想。尋找自然中隱藏的哲理,并寫成文字。
(八)板書設計(略)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