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教學設計練習題
教師資格考試教學設計練習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課文介紹
本文飽含感情的筆觸,記敘了蘭亭周圍的山水佳景和宴會的盛況,抒發了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同單元的課文還有蘇軾的《赤壁賦》、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單元介紹
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
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在記敘游覽的同時,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悅,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和志趣。
閱讀這類文章,不但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復閱讀這些優美的篇章,體會其中的節奏、語氣和韻味,有助于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而體驗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養我們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定
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學生情況
高一年級,班額50人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問題:
1.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說明依據。
2.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3.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三]。
[研討與練習三]
作者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你還讀過哪些抒人生無常之感、發時不我待的古代詩文?舉出三五例與同學交流。文章最后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你作為“后之覽者”,讀了此文,有什么感觸?
閱讀材料,完成第4~5題。
帕斯卡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個人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頭(因為只是經驗才教導我們說,頭比腳更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能思想的葦草——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于空間,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規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課文介紹
該課文選自某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三單元第四課《短文三篇》,同課另外兩篇短文為《信條》《熱愛生命》。同單元的選文還有《拿來主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單元說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讀來總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種向上的力量。閱讀這個單元的隨筆、雜文等,就能感受到這種思想沖擊的力量。閱讀時不妨從文章結構入手,沿著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對這些文章如果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那我們也就接近或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定
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學生情況
高一年級第二學期,班額50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演示PPT,播放音頻、視頻文件,投影實物。
問題:
4.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說明依據。
5.請為本文設計兩道課堂練習題,說明設計意圖并給出參考答案。
6.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