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高中語文學科》專項習題
教師《高中語文學科》專項習題:
B.《鈷鐲潭記》
C.《洛神賦》
D.《雁蕩山》
2.名著導讀課上,教師用幻燈片為學生呈現了下面一段話,讓學生利用知識積累完成填空。
讀古今中外的名著,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而且能夠了解社會,懂得人生道理。從①《西游記》里孫悟空的身上,我們能學到愛憎分明的品格;從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們能了解到舊社會的黑暗;從《三國演義》里③的身上,我們能學到忠誠和智慧;從笛福《魯濱遜漂流記》里魯濱遜的身上,我們能體會到④的精神。
學生應給出的正確答案是( )。
A.吳承恩駱駝祥子諸葛亮堅毅
B.施耐庵駱駝祥子關羽忍耐
C.吳承恩茶館諸葛亮機警果斷
D.羅貫中茶館關羽勇敢無畏
3.高中語文選修教材某專題設置了《儒學飛人》《澳星風險發射》兩篇文章,這一專題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系列中所屬的系列是( )。
A.小說與戲劇
B.詩歌與散文
C.新聞與傳記
D.語言文字運用
4.教師在教學完《逍遙游》后,引導學生對“其”的代詞用法進行歸納分類,下列與其他三項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B.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5.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這是某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為其設計的板書,以下對其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采用曲線與坐標相結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現了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
B.采用曲線與坐標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地展現了課文的脈絡.滿足了學生的視覺要求
C.采用曲線與坐標相結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兩條行文線索:行蹤線索和感情線索
D.這則板書形象直觀、形式新穎,體現了板書設計一定要具有視覺美感的要求
6.在教學完高中語文課文《氓》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
試比較《氓》《關雎》《靜女》(投影《靜女》全詩)等《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名篇在表現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點或就其中某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各小組各評出一份優秀作業張貼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欄中。
以下對這一教學活動的意圖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深刻理解《氓》的表現手法
B.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加深對《詩經》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C.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面,擴大對《詩經》不同主題篇章的理解
D.引導學生通過課內、課外比較閱讀,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
7.教師在班級里每個月會根據學過的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觀點舉行一次小型的辯論會,如“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該教師的做法意在引導學生達成的目標,不包括下列選項中的( )。
A.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C.借助語調、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
D.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地發言。恰當地應對和辯駁
8.以下教師對選修課程的認識錯誤的一項是( )。
A.作為選擇性課程,選修課的設計就應從個別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的需求為設計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
B.學生的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學習自我規劃
C.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
D.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
9.某版高中語文教材《裝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討與練習”題,第一題是“別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為什么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從語文教材的構成來看,這屬于語文教科書的哪一系統?( )
A.知識系統
B.練習系統
C.助讀系統
D.范文系統
10.以下是兩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長亭送別》一課時針對同一教學內容設計的兩個不同
問題:
教師甲: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觸最深的一兩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詞最具有表現力,最傳神地表達了鶯鶯的情感?
教師乙:在不同場景中,曲詞是怎樣表現鶯鶯的心情變化的?
合作探究的方法:
◇評論:把握鑒賞要點,如意象、情景交融、修辭等。
◇再創作:交待改編依據,將某一曲詞改編為現代短劇或散文。
◇美讀:有感情地朗讀。
請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老師提供的方法(有別的方法就更好),鑒賞課文中的曲詞。
以下對其評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教師甲的提問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針對性
B.教師乙的提問更好,簡練有效,針對性強,更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要點
C.教師甲抓住重點內容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內容解析,提問更有效
D.教師乙的提問明確性更強,教師提供給了學生鑒賞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知道該從哪里著手去分析、回答問題,不至于無的放矢,提問更有效
11.閱讀下面某位高中語文教師對課文《荷塘月色》一課的教學設想,回答問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A]不拘泥于傳統的文本解讀,不強化教師的權威,鼓勵學生結合文本,結合作者"-3時的處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做出個性化的解讀。
課堂教學由三個環節構成:
[B]一、自由誦讀,感知全文內容,感受朱自清的語言藝術
1.誦讀你最喜愛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愛的句子。
[C]二、深入討論,走進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問題1:朱自清先生緣何“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請結合文本和你對寫作背景的了解,談談看法。交流討論,由第一小組整理陳述觀點。
問題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詩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蓮的事情來了?交流討論.由第二小組整理陳述觀點。
問題3:由我們前面的討論,你能否從兩個“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筆下的三個荷塘?思考這三個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別代表了什么?交流討論,由第三小組整理陳述觀點。
[D]三、自由表述,再現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個畫家,你會用哪一種繪畫形式來表現《荷塘月色》,油畫?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通過這三個環節,使學生由對語言藝術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對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認識,再回歸到自己的審美體驗。
新課程標準倡導知識的生成性、開放性,在課堂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以個性與文本對接,力求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交流的收獲,描述的成功,使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地方。
關于這段教學設想,以下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體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閱讀是學生獲得對文本初始體驗的重要途徑。設計學生自由誦讀,尊重了學生的初讀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與文本真正的對話
C.這個環節以第一個閱讀環節為基礎,在學生感知全文后,設計的三個核心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兩個“突然想起”,把握文脈,順著朱自清先生的思緒,走近文本的核心,走進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過語言藝術與繪畫藝術轉換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和繪畫能力。體現了語文和其他學科的共性聯系
12.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一位教師上《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的時候,設計了討論、探究、比較三個環節。首先指導學生查《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討論“小喬初嫁了”中的“了”是讀“liao”還是讀“le”,“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中的“華”究竟讀“hua”還是“hua”,“一樽還酹江月”中的“還”是讀“hai”還是讀“huan”,并說出理由。其次指導學生查閱資料理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風流”一詞的具體含義,并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沁園春·雪》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詩句中的“風流”進行比較。還讓學生比較兩個版本中“檣櫓”與“強虜”的不同之處。使學生明白“檣櫓”一詞更有文學味。
以下對這則教學過程設計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這則教學設計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著力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查閱資料來解決未知的好習慣
B.這則教學設計突出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借助工具書,認識詞中的重要字音、字詞
C.這則教學設計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理解文章重要詞語的深刻含義
D.這則教學設計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13.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通過貫穿全戲的時間概念“三十年前”(讓學生找出第一場戲中“三十年前”共出現12次)來深入了解周、魯兩人特殊的關系。教師提供材料:周樸園——某煤礦公司董事長,五十五歲。
周蘩漪——其妻,三十五歲。周萍——其前妻魯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沖——蘩漪生子,年十七。魯貴——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魯侍萍——其前妻,某校女傭,年四十七。魯大海——侍萍與前夫周樸園之子,煤礦工人,年二十七。魯四鳳——魯貴與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確寫出的人物關系表。教師問:從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奧妙嗎?
明確:魯侍萍被周家趕走是發生在27年前。
教師問:那作者為什么反復強調30年前,難道是作者記錯了嗎?
教師再提供解讀視角:凡是你不想記憶的東西,你總是會忘記的。——[奧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學生可用心理學分析法來說明周、魯確實存在過真實的愛情。因為對他們而言,27年前是一個悲慘的時刻,根據弗洛伊德的推論,他倆潛意識里都記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間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們對話中反復出現的是“三十年前”這個時間概念,并不是作者記錯了,而是更逼真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語言水平的高超。
這是某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的一段教學過程,以下有關這段教學,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十年前”這個時間有豐富的意蘊,同時又是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師能夠抓住這一個點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體現了教師對戲劇精妙語言的準確把握
B.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讓學生產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現出對知識的新奇感,故也總是能夠在教師引導下品出個中滋味來
C.找對語言點后.教師適時引入補充資料,體現了教師充分利用資源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D.若全讓學生品味“三十年前”,則學生會因為資料的匱乏很難品出什么,而教師巧妙地引入“人物關系表”,恰當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鏈接的材料補充了文中的空白,為學生的理解搭了橋
14.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師:我們在上課之始,說到古人的讀書方法是“因聲求氣”,通過反復誦讀課文來體會文章的規律。現在我們把課文的每一段都已經分別誦讀了一遍,下面請大家自由地誦讀課文,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感悟。看一看誰的感悟多。
(學生自由地誦讀課文,讀完之后,學生紛紛舉手談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寫的是阿房宮,實質是表達“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觀點。
師:這正是賦體的特點之一:體物寫志。(板書“體物寫志”,然后簡單地加以解釋)
生2: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點,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使節奏感非常強。
師:這正是賦體的第二個特點:鋪采摘文。(板書“鋪采摘文”,然后簡單地加以解釋)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屏幕,我們一起來小結一下賦體的特點。
(多媒體顯示: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師:同學們.這一節課,我們通過誦讀的方法學習了這一篇千古名文。在反復誦讀中,我們對文章的主旨和寫作特點有了深刻透徹的了解。希望同學們課后再反復地誦讀,希望今后的早讀課上,同學們能放聲地誦讀文章。
(布置課后作業:背誦全文)
這是某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阿房宮賦》一課時的教學實錄(節選),以下對其評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達成總結課文內容及寫作特點的目標,體現了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視為課堂教學主體的教學思想
B.學生自由地誦讀課文并領悟文章內容和寫作特點,從學生回答的實際情形來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賦體的特征
C.如果學生不能了解賦的問題特點,在閱讀中必然難以讀出應有的節奏感.故教師應把對賦的教學放在教學之初,而不能放在結束部分
D.在教學中教師反復強調誦讀課文,這體現了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誦讀教學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
15.閱讀以下教學片段.回答問題。
(1)教師用幻燈片打出關于“物質與意識關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師對語段進行語法分析。
師:剛才同學們看了“物質與意識關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馬克思所發現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下面我們再來對這段文字進行一下語法分析,來進一步理清句子的層次。(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打出語法分析)
(3)朗讀文段。
(學生思考1分鐘后)
師:下面,我們結合自己的理解將這段文字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
這是某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三段時的一段教學實錄(節選),以下對其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本段在語言與內容上均有相當難度,故教師設計了以上三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
B.這一環節最大的問題在于頻繁轉換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續性、穩定性
C.教師在創設一個情境、提出若干問題后,沒必要一定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時間
D.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環環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課堂教學時間
教師《高中語文學科》專項習題答案:
1.【答案】C。解析:山水游記類散文即以輕快的筆調,生動的描寫,把旅途所見所聞,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會風情和山川形勝等真實而生動地記敘下來的文章,A、B、D都是著名的游記散文。C項《洛神賦》是曹植的一篇抒情性散文,故當選。
2.【答案】A。解析:考生解答這類題,不僅要準確識記作家、作品,還要對作品的主題內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等有所了解。《西游記》是吳承恩的代表性作品。老舍的《駱駝祥子》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北平城內人力車夫的生活,通過描寫洋車夫祥子買車丟車,攢錢丟錢,勞苦終生,一無所獲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在中國半殖民地化過程中.城市下層貧民由“人”蛻化為“獸”的過程,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是集中表現智慧和忠誠的代表人物。《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是勇敢無畏、機警果斷、自立自救、堅韌不拔的男子漢形象。
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的正確區分及中外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作品體裁的識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課教學目標“新聞與傳記”系列指出“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題干中《儒學飛人》《澳星風險發射》是兩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介于新聞報導和文學作品之間的文學樣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聞性、文學性。由此可知本題正確答案為C。
4.【答案】B。解析:A、C、D都是代詞,B項,“其”是“抑,或許”的意思。故B項當選。
5.【答案】D。解析:板書設計除了要具有視覺美感還要布局合理,最主要的是要能夠為文本教學服務,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板書都一定要具有視覺美感,但所有的板書一定會是服務于教學內容的。好的板書首先要抓住課文重點,理清教學脈絡,深入淺出;其次要布局合理,脈絡清晰;最后要簡明概括,美觀醒目。故D項說法有誤,當選。
6.【答案】B。解析:A項說法片面,通過題干中“《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名篇在表現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點”可知,教師設計這一作業的目的是要將學生的思考由課內引向課外,加深對《詩經》的理解,而不能片面地說是對《氓》的理解。C項說法錯誤,《氓》《關雎》《靜女》都是《詩經》中的愛情名篇,故不能說主題不同。D項對意圖理解有誤,教師雖然涉及寫作,但主要目的不在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故正確答案為B。
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必修課程中“表達與交流”的目標。辯論屬于口語表達的一種,A、C、D三項均是口語表達與交流應達到的目標,B項是書面表達應達到的教學目標。
8.【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選修課實施建議的準確識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故可知正確答案為A。
9.【答案】B。解析:練習系統又叫訓練系統、檢測系統、作業系統,是按照一定的目標有計劃地設計出一套“練”的方案或題目。其重要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語文知識、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實現語文素養全面發展。教材中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探究·練習”是教材練習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0.【答案】D。解析:從二者的提問可以看出:教師甲的提問較為籠統,比如“分析哪些曲詞更具有表現力?”但究竟何為“更具表現力”?有些學生還不是十分清楚。學生拿到問題后往往會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下手,但由于在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存在不愿冷場的心理,所以可能就會借助參考書的內容來應對老師的提問。
而教師乙的提問明確性則更強.他提供給了學生鑒賞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知道該從哪里著手去分析、回答問題.不至于無的放矢。這種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體現了學生共同勞動的成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會時常有創造性表現,能使整堂課的質量有所提高,會延伸教學內涵,更容易使教學達到高潮。
11.【答案】D。解析:“提高寫作能力和繪畫能力”說法有誤。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要求學生用簡明清晰的語言描述文中的景物.引導學生理清“月下的荷塘”這一段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的寫景順序,并抓住“塘上的月色”這一段中精確而傳神的動詞,來檢查學生對文章主體部分內容的熟悉及掌握程度,并為背誦做準備。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再通過語言藝術與繪畫藝術轉換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月下荷塘”的意境,也使學生將閱讀體驗內化為自己的審美品味和精神品質。
12.【答案】A。解析:通過分析所給材料不難發現,教師在討論、探究、比較三個環節主要強調了學生通過查辭書、翻資料來自主完成探究學習。故教學目標應為A項。B項學習重要字音、字詞不符合高中學段的教學目標要求。C項說法片面。D項說法太籠統,欠缺針對性。
13.【答案】B。解析:B項說法太絕對。并不是所有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都能夠讓學生產生陌生感和新奇感.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容易忽略的知識點都值得學生去品味,值得教師去把握。這個值得教師引導、學生品味的且容易忽略的知識點必須是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知識點。
14.【答案】C。解析:從這一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在這一節課的最后,學生自由地誦讀課文并領悟文章內容和寫作特點。從學生回答的實際情形來看,學生很好地掌握了賦體的特征。這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般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在上課之初就把賦體特征一股腦兒地教給學生。那種情形下,學生最多能記得兩個特點是什么,而無法真正地感受到這兩個特點到底是怎么樣的。而這位教師巧妙地將賦體的特征放于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體會,從而順利總結得出,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這種文體特點。
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順利地達到考試的要求,而且可以超出考試的要求,從而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5.【答案】C。解析:因本段在語言與內容上均有相當難度,故教師設計了以上三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意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一環節最大的問題在于頻繁轉換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續性、穩定性,其思維并未迅速隨著教學情境的切換而隨之轉換。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意義的學習.而思考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一般而言,教師在創設一個情境、提出若干問題后,必須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時間。
思考時間如果偏短,學生的思維必然無法展開與深入,勢必失之于膚淺散漫。這樣,學生就容易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使教學呈現支離破碎的狀態。這堂課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內容緊湊,充分利用了課堂教學時間,但也因為過于追求緊湊、熱鬧,導致思考時間或過短或缺失,容易形成走過場現象。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