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理解備考指導
行測言語理解備考指導:邏輯填空解題技巧
邏輯填空之前叫做選詞填空,就是一段話里設置1-3個空,讓我們從四個選項中選出最適合放在文段中的詞。在公務員考試中解決邏輯填空題目主要有兩種方法:辨析詞語和邏輯呼應法。在解題時我們要兩種方法相結合,選出最合適的選項。
在邏輯填空中選項的設置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分析的,因為我們可以利用選項的不同而進行排除,這樣選出正確選項的機率會大大提高。另外,有些選項中的詞語意思相近,遇到相近的詞語需要我們利用一些方法進行辨析,辨析的角度包括感情色彩、語意輕重、適用范圍、含義側重等。很多考生抱怨不知道怎么做邏輯填空題目,其實就是不知道如何辨析詞語,所以我們知道了如何辨析,就需要在做題時真正用到這些方法。
解決邏輯填空題目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邏輯呼應法。這一方法強調的是我們在選詞時應該結合文段的內容以及上下文,通過文段提供給我們的暗示信息選擇選項。在邏輯填空的題目中我們不但要從選項中找答案,還要學會從題目中找答案,題目中如何找答案?就得有邏輯呼應法。先判斷文段的邏輯結構,通過邏輯關系找到與所填詞的呼應點,再通過呼應點選正確答案。
例題:我們現在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地圖應該僅僅是對某一片特定區域的
記錄,它必須嚴謹如衛星所拍攝到的照片一樣。而過去,地圖被認為是一種復雜的手工繪制作品,且有著各種不同的主觀色彩,因為對于同一個地方而言,不同的地圖表現出來的內容會 。如今,人們加諸地圖的主觀性正在逐漸消失,人類隨之失去的,也是地圖蘊含著的重要的文化和歷史信息。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清晰 如出一轍 B.真實 殊途同歸
C.客觀 千差萬別 D.全面 各有千秋
中公解析:根據第一個空后面的一句話“它必須嚴謹如衛星所拍攝到的照片一樣”可知第一個空要填的詞應該和這句話意思相近,即地圖要能夠反映真實的反映地域狀況,所以首先排除了A和D項。第二個空說過去的地圖主觀性強,因而不同的地圖即便是對同一個地方的反映也會不一樣,所以第二個空要填的詞應該是“不同”的意思。這里就需要辨析殊途同歸和千差萬別,殊途同歸指的是采取不同的方法達到相同的結果,很顯然與文段的意思不同,因此排除了B,這道題目的答案選擇C。這里就用到了辨析成語,以及解釋關系的呼應。
行測言語理解備考指導:片段閱讀解題技巧
片段閱讀是言語理解與表達中另一類很重要的題型,題目中給定一個完整的文段,選出和文段中心意思一致的選項。解決片段閱讀題目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根據結構判斷劃分文段的重點內容。如果文段是一個并列結構,那么就需要我們分析每一句話的中心意思,然后提煉概括出文段的中心大意。如果文段是總分結構或分總結構,那么里面的重點內容肯定是總句,這個時候我只需要理解總句的意思就能夠概括出文段的中心意思了。當然除了并列結構、總分結構、分總結構,還有轉折結構、因果結構等。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文段結構來判斷文段的重點內容,從而選出選項。
例如:在漫長的傳統農業社會,人類一直無法擺脫生產的不足和基礎物資的匱乏,而且社會總財富相比較恒定,財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資源來供給。這就意味著,國際關系更多地是圍繞獲取有限的自然資源展開的。然而,現代工商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社會財富總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長,世界各國越來越認識到,共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實現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徑。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社會總財富的增長主要依賴對自然資源的利用
B.社會財富獲取方式的變化對國際關系產生深刻影響
C.國際關系與自然資源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
D.人類正逐漸擺脫自然資源供給的束縛
中公解析:根據文段中的一個詞“然而”判斷出這段話的結構是轉折結構,而轉折結構的重點在轉折之后,所以我們直接關注“然而”之后的長句,這句話說的是工商業發展、科技進步是社會財富爆炸增長,從而促進了各國間的聯系。四個選項中與這句話意思最相近的就是B項。“社會財富獲取方式的變化”指的就是有自然資源變成工商業和科技,“國際關系”指的是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世界秩序。所以這道題的答案是B。
與其他專項題目相比,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主觀性比較強,難度也因此相對比較大,而言語部分又是行測考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大家不能因為它的難度大而放棄。相反,大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多練習,去掌握解題方法,讓言語類題目成為拿分項。
行測言語理解備考指導:詞的運用
言語活動是人們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一個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強與弱,能在語言理解和表達中體現出來。所以作為公務員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言語理解與表達已成為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和地方公務員考試中最穩定的考試題型。
選詞填空是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部分很穩定成熟的一種題型。要正確使用詞語,首先要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這主要靠平時認真看書,勤查詞典,不斷積累。要認清構成詞語的詞素有什么含義,詞語本身在使用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包括詞義的輕重、適用的范圍、感情色彩等等)。
詞語的使用更離不開語言環境,因此還須要結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斷。
例:“布匹”一詞雖然能表示較多的布,但它屬于集合性名詞,是不可數的,因此,說“我買了十二丈布匹”就不妥了。
例:“走了”在有的句子里意為“離開了”,在有的句子里則意為“去世”。
1. 要能正確理解、辨析近義詞
對近義詞的辨析,只有掌握辨析近義詞的基本方法,并認真地比較,才能作出最佳的選擇。
(1)從相異的語素分析。
例:“廢除、解除、破除”三個動詞,重點是區分 “廢”“解”“破”三個相異的語素:“廢”是“廢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再如:“協同、偕同”兩個詞,重點是區分“協”“偕”兩個語素:“協”是“協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又如:逐漸—逐步:“逐步”,階段性明顯。化裝—化妝:“化裝”有假扮的意思,“化妝”是使容貌美麗。屹立—矗立—聳立:“屹立”側重穩,“矗立”側重直,“聳立”側重高。
練習:試區別下面幾組同義詞:嚴實與結實(“嚴實”周密,不容易找到;“結實”強壯,堅韌) 充分與充足(“充分”足夠,多用于抽象事物;“充足”能滿足,多用于具體事物)。
(2)從語意輕重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所表示的概念雖相同,但是在表現的程度上有著語意輕重的不同。一組詞的意義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適用于重要的、較大的事物,有的適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質重,有的程度淺、性質輕。
例:“蔑視”比“輕視”意義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評”要重一些。“監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再如:小氣——吝嗇、請求——懇求——哀求
失望——絕望、希望——盼望——渴望、研究——探討
例:“批評”與“批判”是一組近義詞,前者語意輕些,后者語意則重些,使用不當就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
練習:區別下列幾組同義詞:抗爭與爭奪、重視與珍視、分割與瓜分、全力與盡力。
(3)從適用范圍的大小來分析。有的近義詞所指的雖然是同一事物,但是其中有的適用范圍大些,有的適用范圍小些。
例:“愛護”與“愛戴”是一組近義詞,前者適用范圍大些,對人對物都可用,后者適用范圍就小些,只適合用于人,使用是應當注意。
(4)從感情色彩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是相同的,但是感情上褒貶色彩不相同,色彩是指詞義附帶的某種傾向、情調。有的表現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現為使用場合的不同,叫語體色彩。
例:成果——后果、節儉——吝嗇、維護——庇護、聰明——狡猾
例:“成果”是褒義詞,“結果”是中性詞,“后果”則是貶義詞,
橫線左邊的詞是積極的,含褒義;右邊的詞是消極的,含貶義。當然,也有的詞屬于中性,無褒貶之分。
如:果斷、決斷、武斷 團結、結合、勾結 鼓舞、鼓動、煽動
這幾組詞語中,第一個是褒義詞,第二個是中性詞,第三個詞是貶義詞。
練習:區別下列幾組同義詞: 強制、逼迫與威逼;號令、指使與唆使;犧牲、死亡與喪命。
不能混用。
(5)從語體風格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是他們中有的適宜做書面語,有的則使適用于做口語。
例:“惦記”與“思念”是一組近義詞,但在一般情況下,前者用于口頭,后者由于書面。
(6)從搭配對象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是由于人們的使用習慣,有的經常與某些詞語配合使用,有的則不能與某些詞語配合使用,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格式。
例:“發揮”與“發揚”是一組近義詞,前者常和“創造性”、“積極性”、“作用”等詞搭配使用,而后者常和“優點”、“傳統”、“成績”等詞配合使用,打破了這種格式,也被人們認為是不恰當的。
2.要能正確運用成語
(1)要正確理解成語的特定含義。從內容上看,成語的含義具有整體性。有的成語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但更多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或古詩文,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會出笑話,還有的成語含有比喻義,要透過表面意義去理解它的真正含義。
例:把“胸有成竹”講成“胸膛中有成長的竹子”,肯定會讓人笑話的。
(2)要正確使用成語的規范形式。成語的結構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延續下來并已約定俗成的,一般情況下不能隨意改變。
例:不可以把“對牛彈琴”說成“對驢彈琴”。
(3)要正確掌握成語的辨析方法。一般地說,辨析成語與辨析其他詞語的方法是一致的,都要把他們放到相關句子的語境中去仔細推敲。在多種方法中,準確理解其含義和正確把握其感情色彩更為重要。
例:“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從表面上看差不多,實際上它們的意義和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在句子中是不能換位的。
3.要能正確運用虛詞
(1)要能準確使用關聯詞語。多數關聯詞語在句子中起連接詞語、短語、分句、句子和段落的作用。正確使用它們的關鍵,一是把握關聯詞所表示的關系,不能混淆。
例:“不是……而是……”表示并列關系,“不是……就是……”表示選擇關系。
二是注意關聯詞語本身的前后搭配,不得錯位。
例:“只有”與“才”搭配,“只要”與“就”搭配。
三是準確了解詞語、短語、分句、句子和段落需要哪些關聯詞語,不得亂用。
例:該用“雖然”的(“雖然下雨了,他還是來了”,表示雨已經下了),就不能用“即使”(“即使下雨,他也是能來的”,表示沒有下雨)。
(2)要能準確辨析一般虛詞。虛詞在句子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可輕視。使用是要準確掌握相近虛詞之間的細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