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習題及答案解析
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習題(一)
【例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 )的主要形式。
A.權力 B.興趣
C.義務 D.權利
【例題】這幾項有關職工福利的方案,是全廠職工代表大會( )的,任何人無權隨意改動。
A.核定 B.商定
C.規定 D.審定
【例題】這些( )黨紀國法的人已經墮落為社會的蠹蟲、人民的罪人,面臨的將是嚴肅的法律( ),怎么還會異想天開地要求保留黨籍呢?
A.違反 制裁 B.違犯 懲罰
C.違犯 制裁 D.違反 懲罰
【例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學會( )“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宗旨,始終不渝地堅持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發展為己任,大力開展學術交流和科技普及,積極( )和舉薦人才,為提高廣大農民科技素質、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A.繼承 出謀劃策 B.繼承 建言獻策
C.秉承 建言獻策 D.秉承 出謀劃策
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習題答案
【解析】A。“維持”是指保持使繼續存在,具有主觀性,不能形容客觀的天氣,排除D。“持續”、“繼續”、“連續”都有“續”(即接連不斷)的意思,但是“持續”更側重于強調一種狀態的保持。句中表示的是“清涼的天氣”這一天氣狀況保持了整整一周沒有變化,應用“持續”。故本題答案為A。
【知識鏈接】“持續”、“繼續”、“連續”三個詞的區別:
“持續”表示的是一種狀態的保持,更強調它的“靜態”特征;
“繼續”有承接的意思,即后(下)一個行為或活動是前(上)一個的承接延續,主要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前,表示“動態”;
“連續”更側重于表示“重復”的特征,即前后的“動態”或“靜態”均無變化,只是重復而已。
【解析】D。權力:政治方面的強制力量,(個人或機構)在職責范圍內的領導和支配權。權利:法律規定公民所擁有的利益。根據詞義,可知“權利”更符合句意。而且,“保障……權利”為固定搭配。
【解析】D。核定:經過審核后確定、認定。審定:認真審查并作出決定。“審定”多適用于計劃、方案等。句中說的是“職工福利方案”,應選D項。
【解析】C。違反:不遵守;不符合(法規、規程等)。違犯:違背和觸犯(法規等)。“違犯”的程度更重。由“黨紀國法”可知,第一空應填“違犯”,排除A、D。“制裁”與“懲罰”相比,“制裁”為法律專業用語,“面臨法律的制裁”為習慣搭配。故本題答案為C。
【解析】C。先看第一空,繼承:指繼續做前人未完成的事業。通常與“傳統”、“遺志”、“財產”等搭配。秉承:接受;承接。通常與“理念”、“宗旨”、“原則”搭配。結合詞意可知應填“秉承”,排除A、B。建言獻策:“建言”就是提出自己的建議,“獻策”就是指出謀劃策。出謀劃策:制定計謀策略。由詞義可知,“建言獻策”包含“出謀劃策”,且更正式,故第二空應填“建言獻策”,本題答案為C。
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習題(二)
【例題】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是我國刑法的任務。
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A.我國刑法的目的是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B.我國刑法的目的是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權利
C.只有刑法才能夠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D.刑法不保障犯罪分子的權利
【例題】中國與西方的認識方式、思維邏輯乃至整體的文化觀念,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比如,西方式的執著,可能推衍出漸進的認識,強調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強調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式的灑落,則通向了圓融和體悟,描述對象時往往在清晰中又帶有某種模糊。但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通過“差異”而達到“中和”,這樣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
對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西方注重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則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異”是對立的,不相互調和,二者都難以為繼
C.文化觀念有差異,但沒有優劣是非的區別
D.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是啟發兩種文化對話的目的
【例題】一個人真正的“精神饑餓感”應該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培養。現階段我國亟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拯救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閱讀是消滅無知、消滅貧窮、消滅絕望的武器。”一個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決于閱讀的水平;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沒有閱讀的“學習”只能稱作“訓練”。
對這段話主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是否從兒時就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B.閱讀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C.“學習”與“訓練”的最大區別在于“訓練”僅僅是技能的培養
D.閱讀是培養“精神饑餓感”的最佳方法
【例題】商品化使民間藝術發生的變異正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著。這種貌似“茁壯成長”的民間藝術,在文化意義上卻是本質性的消亡。難道民間藝術只有這樣一種出路嗎?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對待自己傳統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間藝術中那種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把它視為一種傳統精神,一種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人們知道,在當今這樣做何其困難。所以,普查與記錄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這不只是為了記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充滿情感的美,更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
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民間藝術的商品化使民間藝術得以保存,而不至于因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大變革而消滅
B.民間藝術的商品化使民間藝術得以保存,普查與記錄現有的民間藝術已沒有實質意義
C.要保持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情感與精神的一種載體,在商業化的現時代已變得非常困難
D.在民間藝術商品化的情況下,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應重塑民間藝術充滿情感的美,并使得民間藝術成為一種見證與記載歷史的精神
【例題】中國改革之難,最難的不是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而是改革必須考慮13億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既積極又穩妥,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始終堅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險灘、克難題的制勝法寶。
根據以上文字,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是當前改革中最關鍵的問題
B.保持社會穩定、兼顧最廣大群眾利益是中國改革最棘手的問題
C.中國在改革中必須要考慮人口眾多這一現實問題
D.兼顧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法寶
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習題答案
【解析】B。文段主要闡述了刑法的任務,由原文的“保衛”、“保護”、“維護”、“保障”等一系列字眼可知,刑法的任務主要側重于保護層面,B項“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權利”恰當地概括了刑法的保護功能,當選。
【解析】B。B項錯誤。由原文“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可知,中西方的“差異”并非對立的,而是可以“互補”并達到和諧的,且“難以為繼”的說法無法從文中推知。
【解析】B。由“現階段我國亟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拯救閱讀’……”可知,這段文字主要闡述的是閱讀對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而“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沒有閱讀的‘學習’只能稱作‘訓練’”則進一步強調閱讀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故本題答案為B項。
【快速突破】在主旨類題型中,“亟需”、“亟待”、“迫在眉睫”等關鍵詞所指示的內容很可能就是文段的主旨或與主旨的內容密切相關。本題中,“亟須”指示的內容是“在學校教育階段‘拯救閱讀’”,強調了學校教育階段閱讀的重要性。B項與之相符。
【解析】C。文段說的是民間藝術商品化的負面影響,即商品化使得民間藝術走向本質性的消亡。故A、B兩項錯誤。D項偷換了概念,文段說的是“普查與記錄原生態民間藝術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而不是“使得民間藝術成為一種見證與記載歷史的精神”,排除。由“保持住民間藝術中那種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把它視為一種傳統精神,一種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人們知道,在當今這樣做何其困難”可知,C項正確。
【解析】D。文段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由“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既積極又穩妥”可知改革要兼顧發展與穩定。故本題應選D。A、B兩項只強調了穩定性。C項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
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習題及答案解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