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西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
2017廣西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一)
我們不能期望所有的創作均屬上乘,但對精品佳作的傾力構建與矢志磨礪絲毫不能懈怠。以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量”“質”失衡現象而論,其本質的原因主要在于積累、開掘、認知和創新等方面的不足。要在高原的基礎上聳立起高峰,迫切需要創作者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增加積累。當下創作的一大缺憾在于,對生活和時代的感知比較膚淺,缺乏對素材的高度升華與深度釀造。特別是在處理生活與創作的關系時常常容易頭足顛倒,不是從社會生活自然過渡到創作狀態,而是在缺乏真實體驗的情況下空想、硬擠。舉凡古今中外精品佳作,無一不是由于切身生活首先深刻地感動了作者,甚至是強烈地震撼了作者,并使作者情愫熾燃,事體縈懷,欲罷不能。
二是要充分開掘。開掘不夠的主要表現是創作主體將現實生活表面化,將時代精神空心化。創作主體所感知的,只是生活的硬盤,卻無視“時代的芯片”。一切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在本質上都是主觀對客觀的藝術反映與美學表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表現愈準確、愈生動、愈真誠、愈深切,其作品就愈成功、愈感人、愈有效、愈有力。反之,如果作者只熱衷于將自我的生活流程和感情褶皺連篇累牘、不加節制地書諸紙面,強推給受眾,那就只能是以熱切的愿望換取冷落的回報了。
三是要深刻認知。創作中的認識不足集中地體現在對文化之內在與外在諸種關系的認識模糊不清,由此導致創作實踐的感覺紊亂與力所不逮。一如服務與引導的關系,又如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再如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等。服務是必要的,引導也是必需的。不服務,文化就會失去受眾和市場;不引導,文化則會喪失價值與意義。文化的合理接受過程,既是審美享受,又是認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防止過度迎合與消極迎合,誠如魯迅所說:“若文藝設法俯就,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于大眾有益的。”
四是要力促創新。創新不足主要體現為炒冷飯、襲套路、走捷徑。由于缺乏定力與耐力,創作者往往急于求成、疏于磨礪,致使草率、應景之作頻頻出現,粗制濫造漸成風氣。出現此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固然在于浮躁風的盛行和功利欲的膨脹,但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對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所承擔的使命、責任及其內在規律缺乏敬畏。
文化創造發揮作用的對象是人,是人的心性與靈魂,這就要求它不但應當是正確的、積極的,而且必須是純正的和精粹的。實現這個目標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創新。在變革與發展越來越成為時代主潮的今天,創新也勢必要成為我們永恒的課題與永遠的追求,而實現創新的動力和路徑,在于深入生活,知解時代,提升思想,磨練技藝,持續地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探求與文化創造。
2017廣西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二)
抓住提高質量這個關鍵
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關乎億萬群眾的福祉。中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必須推動各方把促進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經濟質量效益上來,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來,牢固確立質量即是生命、質量決定發展效益和價值的理念,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緊緊依靠深化改革,在不斷發展中打好全面提高中國經濟質量攻堅戰,實現宏觀經濟整體和微觀產品服務的質量“雙提高”。
提升質量歸根到底靠企業。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講道德、講誠信的經濟。企業要堅守商業道德,擔起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主體責任,在創新、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下功夫。各行各業都要瞄準質量頑癥,加快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品。要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堅持嚴字當頭,注重基礎和細節,向管理要質量。要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技能,培育職業精神,造就責任心強、有專業素養的職業隊伍。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營造公平規范的市場秩序,激勵企業誠信經營、多出優品、打造精品。完善事中事后監管,特別是強化對關乎群眾健康和安全的產品質量監管。努力塑造中國產品和服務的良好品牌,不僅讓國內消費者喜愛,而且在國外聲譽良好,做到“雙滿意”。
要努力構建全社會質量共治機制,堅持標準引領、法制先行,樹立中國質量新標桿。要加快相關法規建設,完善國家標準體系,推進強制性標準改革,提升標準和檢測的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公開產品和服務標準,確立中國質量對市場的硬承諾。鼓勵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優劣“用腳去投票”,舉報質量違法行為,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倒逼質量提升,形成“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社會氛圍。
維護質量安全是世界共同責任。各國應加強質量檢測、技術研發等方面合作,建立強有力的監管合作機制。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我們將致力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與合作體系,堅持倡導貿易自由化,不斷加大進口,不斷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歡迎更多外國企業到中國市場公平競爭,在互利共贏的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
2017廣西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三)
還孩子美好明天
師德是一個社會良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桿。從浙江溫嶺幼師虐童案引起網絡熱議,一樁樁虐童事件不斷地觸動著萬千家長的心:男童被幼師用利器刮傷多處,血滲衣衫;老師一腳踢飛男孩,孩子的笑聲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與歡樂逐漸消失,學校不再是孩子學習娛樂的天堂,震驚與憤怒成為公眾一致的表情,“師德”一詞開始被公眾質疑,社會良知遭到威脅,國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轉失德行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會用心,需要學校用心,三方齊努力,才能治愈孩子心靈的創傷。
政府用心,立法和執法是關鍵。立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法律來界定虐童行為的標準和處罰方法,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虐童的現象。浙江溫嶺的一名幼師因為覺得“好玩”而將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終卻無罪釋放。這個結果不僅難以讓公眾接受,也體現出法律漏洞在惡劣行為面前的無奈和羞愧,更無法起到根治教師失德的行為。只有通過嚴格的立法,明確教師虐待兒童的相關行為標準,比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就對虐待兒童的行為有明確界定。當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根據規定嚴格執法,發現不良行為要進行嚴肅處理和懲罰,從根源治理失德行為。
社會用心,輿論引導和民眾監督是保障。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在宏觀的社會意義上對教師價值的判斷,是由衷的贊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師”的代表張麗莉和張緒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深刻地、完美地詮釋了師德的內涵,踐行了教師的操守,彰顯了教師的光榮,給冷漠無情的失德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典范來引導和帶動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師德;同時還需要公眾參與監督,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對失德行為進行舉報 ,進一步保障失德行為的治理和解決。
學校用心,關注教師心理是要求。對于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學校曾解釋“正常人不會做出如此舉動”。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正常人不會這么做”,那做了這些事情的教師又是什么問題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問題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但卻在屢次爆發的虐童案處理中被學校漠視了。今年河北省兩會的一份提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老師的心理輔導,定期組織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心理調節機制,豐富教師業余生活,減輕教師工作壓力,關注教師心理變化。
師以德為先,德張則師范顯。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法,社會公眾典范引導輿論并參與監督,學校關注教師心理變化,才能減少并清除教師失德行為,還孩子們美麗的天空,讓孩子健康成長,社會良知得到回歸,國家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看過“2017廣西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