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練習題:把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這些年來,從陳光標的高調慈善,到明星的裸捐風波,“慈善”一詞變得流行而又敏感。當前,慈善似乎更多地成了成功人士的“專利”,并且與生活的其他方面割裂開來,似乎只有捐款捐物才是慈善,似乎只有在特定時空才有慈善。慈善和日常生活成了“兩張皮”。以上兩個車隊在做慈善過程中引發的沖突,說明把慈善和日常生活分割開來。
【聯系實際,結合材料,指出當前社會對慈善的錯誤認知:把慈善和日常生活分割,更多成為一種“秀”。】
根本上來講,慈善是一種基于人性光輝的選擇。“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中國的《孝經》中才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西方的古老諺語才講,“慈善始于家庭”。從身邊的人開始理解慈善,從能做的事開始踐行慈善,讓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
現代慈善的一大特點,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使之成為公民的一種愛心表達、一種社會責任、一種生活方式。慈善作為一個人良知良能的體現,其最可貴的價值,不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邊的一件件小事。老弱病殘過馬路時的“隨手一扶”、鄰里矛盾糾紛時的“隨手一勸”、看見路邊垃圾時的“隨手一撿”,這些都是慈善。將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才不會周末跑到山區奉獻愛心,平時卻對身邊的同事冷若冰霜。
近些年來,從網絡助學到免費午餐,從愛心義賣到公益書屋,越來越多的“微慈善”,不斷豐富著人們對慈善的認知、詮釋著“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具體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諦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哪怕一點點。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讓慈善成為現代公民的內在價值選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將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在做慈善時,才不會滋生道德優越感,陷入施恩求報的煩惱中;才能認識到,慈善并非單純給予,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獲得了內心的充盈;才會在面對炫耀式、作秀式慈善時,有自己的清醒判斷;才能在關心別人做什么的同時,更聚焦于自己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