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分析:高鐵爭奪戰
“沒有高鐵,城鎮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鐵,城鎮就是項鏈上的珍珠。”高鐵的開通,不僅意味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革,更被沿線地區看作發展命運的轉變。正因為如此,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不時發生。
據報道,滬昆高鐵規劃制定時,湖南省邵陽市爭取在市區設站,但在和相鄰的婁底市的競爭中處在了下風,于是出現了十萬邵陽群眾高喊“爭不到高鐵,書記、下課”的場景,不少政府官員為此“舍身拼命”……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高鐵路線之爭其實是公共資源配給之爭
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是,高鐵站的設立,將帶來極大的“高鐵效應”,如加速產業轉移、加快資源開發、方便公眾出行等。同時,高鐵的開通也會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改變區域落后面貌變得更加可期,站點所設地的民眾也就成為了第一位的受益者。
高鐵爭奪戰火熱,表面上是民眾對高鐵的渴望,實際上則是對公共配給的渴望。在全國大部分省市,省會城市經濟往往是“一枝獨秀”,公共資源亦像是被磁鐵吸附,城市發展得愈好,資源愈聚集。在此環境下,對市縣一級小城市的民眾而言,高鐵的開通,很大程度上確實意味著另一番命運的開始。
[辯證看待]
第一,當地民眾熱情支持政府申請高鐵項目,有值得鼓勵的成份。說明一些地方社會公眾已經日益關注到交通以及交通設施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當地公眾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競爭和憂患意識有所覺醒的體現。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應予嘉許。
第二,“逼宮”式要求爭高鐵項目,也會引發顯著的負面效果。所謂的“爭”,往往帶有不正常的手段。例如,在“爭”的過程中廣泛調動各種人脈資源,拜會知名鄉友,奔走斡旋,推動調整高鐵規劃,以及引人詬病的“跑部錢進”等等……不難看出,這過程中有滋生灰色乃至腐敗的影子。同時,各地熱爭某項目的背后,更有可能影響最終決策的正確性。誰“爭”得厲害些,哪個地方“能量大些”,就花落誰家,最終難免出現像報道中提及的乘客在“某某北”站下車,卻要打車兩個多小時、路程長達百余公里才能到“某某市”的尷尬。非理性的“爭”和“逼宮”,造成的“錯誤決策”可見一斑。
[反思:科學決策避免出錯]
各地有各地的利益考慮,“爭”是客觀存在的,但從公共整體利益和國家發展全盤考慮,卻不應該被“逼宮”所左右。如何避免“爭”出的不當決策和偏差,靠上級有關方面和高鐵項目決策者自律與清醒顯然不行。退一步說,即使沒有下級政府的“爭”,也同樣可能存在高鐵項目的選址、選擇路段欠科學或不當的可能。為避免高鐵項目決策不出偏差、少出偏差,真正撇不開的是“科學”二字。一切重大項目決策,就應該建立在科學調研、論證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這是高鐵項目避免被地方利益“綁架”、被“逼宮”出現偏差的前提。
[對策措施]
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高鐵的走線設站,必須有科學的分析與選擇,一定要尋求當地多個地區的最大公約數、最佳平衡點,要做到現實需要與長遠規劃的完美結合,不能由“外行”說了算,更不能由領導拍腦袋決定。
二是盡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的決策,化解高鐵之爭的矛盾。自然,這些歸結于一點上,即我國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依法修路體制”,用制度的剛性來擠壓人為因素、權力尋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