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公務員面試試題帶答案
江蘇公務員面試試題(一)
【參考答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網民數量呈井噴式增長,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6.32億,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位。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網民可隨時隨地上網,發布和閱讀各類信息。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言論變得更加自由,傳播速度更加迅速,一條信息在很短世界內就可傳播至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網絡言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和難以監管的特點讓不法分子有了利用網絡謠言制造恐慌、牟取利益的可趁之機,如2013年審理的“秦火火”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傳播謠言牟取暴利的典型案例。
網絡謠言是互聯網的“毒瘤”,嚴重危害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對國家、社會的正常運作和每位公民的生活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對網絡謠言,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每位網民都要當一名合格的網民,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杜絕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形成統一協調的監管部門和長效監管體制。目前打擊網絡謠言主要依靠網信辦和公安機關,近年來我國意識到了網絡謠言的危害,并加大了打擊網絡謠言的力度,“秦火火”、“薛蠻子”等一批網絡推手收到了法律的嚴懲,但相比網絡蔓延的謠言,目前監管和打擊的力度和廣度還有不足,還需要有同一協調的監管部門和長效的監管體制。
第二,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我國現行有關互聯網謠言的法規制定于2000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關條文不夠細化,相比發達國家互聯網謠言的法規相比還有改進空間,推進法律法規的完善,細化不同犯罪情節的量刑,增加懲治力度,給犯罪分子形成足夠的威懾。
第三,加強網絡謠言危害、法規,以及分辨謠言的宣傳。在利用各種媒體,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向網民宣傳網絡謠言對國家、社會、群眾的危害,普及相關法規對造謠、傳謠人員的懲罰力度,并講授網絡謠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幫助網民形成分辨謠言的能力。
第四,樹立新聞媒體的權威形象。群眾容易受到謠言的蠱惑,部分原因在于群眾存在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感,認為媒體存在對新聞的選擇性報道,掩蓋部分事實的問題,對此,需要樹立媒體權威形象,推進新聞的自由性,并通過法律手段確保媒體報道的公正和客觀性,打擊黑心媒體,讓每位群眾感受到信息的自由和暢通。
第五,做一名合格的有負責感的網民。一位合格的網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應該具備甄別能力,對謠言堅決不信,不傳,對難以分辨的信息應該保留意見,不隨意傳播,多傳播正能量信息,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貢獻。
江蘇公務員面試試題(二)
2015年南京網友爆料,一小學老師發現學生身上有被毆打痕跡隨即聯系家人。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學生身上的傷痕系其繼母所為,經調查,其父母均具有高學歷背景,此舉引來一片嘩然。請談談你對繼母虐待孩子有何看法。
【參考答案】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更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但近年來社會上卻頻頻報道出家長虐待小孩的惡性事件。這些滅絕人性的家長美其名曰是為了教育孩子好好學習,規矩做人,但是這樣的做法卻令人痛心。引發這些悲劇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虐待孩子跟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子不教父子過,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錯誤的教育觀念還在不斷侵蝕著世人。很多家長認為打罵子女并不是對子女的傷害反而不打反而是不關注孩子的表現。由此可見,錯誤的傳統教育觀念才是虐子事件的禍根。
其次,民政部門對于收養過程缺乏有效管理,相應的收養制度也不夠完善和健全。現在南京每年通過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的數量在一百多個,其中多達一半都是三代以內的親屬之間的收養。虐童養母被曝出和孩子生母是表姐妹關系,也正是屬于這種“三代以內”的親屬收養情況,而在兒童福利院收養孤兒、或收養陌生困難家庭的孩子都很少。因為南京在收養福利院棄嬰上的門檻要求非常高,限制很多,而親屬之間的收養則相對簡單。簡單的收養手續和流程辦理也對繼父繼母的自身教育能力和手段缺乏有效的監管從而沒有發揮出監督作用。
最后,親生父母也在這次虐童事件中扮演者令人尷尬的角色。孩子的親生父母大多是因為家境貧寒才將子女過繼給親戚,所以大多數親生父母很難顧及到孩子在養父母家中的生活情況,這也屬實無奈之舉。
通過暴力手段實施教育這是無知的作法也跟家長的高學歷背景顯得尤為格格不入,要想從根本上根治此種不法行為還應多措并舉全面治理。
其一,和政府要牽頭在全社會進行科學教育法宣傳。讓家長都認識到科學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不能盲目教育子女,利用孩子的天分和興趣通過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
其二,民政部門要加強養父母條件的審核并進行長期跟蹤。不能把收養孩子當成走個過場,甚至發生腐敗行為。對于后期養父母對待孩子的情況也要長期跟蹤,發現問題及時取消收養資格,進行嚴厲的處罰。
其三,親生父母也要重視自己子女的后期生活情況,雖然經濟情況不允許但是情親之間血濃于水,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實際生活和心里情況。遇到虐待問題及時制止。
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給孩子們一片美好的天空,讓他們茁壯成長。
江蘇公務員面試試題(三)
近日,一段“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黃牛”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一女子在北京某著名醫院大廳怒斥黃牛將300元的掛號炒到4500元,害得她從外地趕來排了一天隊都沒掛到號。請談談你對此事的看法。
【參考答案】
號販子是醫院健康發展的一大毒瘤,他們在灰色地帶生存,被打擊一次就沉寂一刻,但是轉眼就死灰復燃。屢禁不絕的號販子不僅嚴重侵害了患者的權益,更擾亂了醫院正常的問診秩序,讓院方和醫生都不堪其擾。而號販子群體之所以長期存在且屢禁不止,多數人認為是號販子與醫院內部人員勾結。其實,這都是普通民眾的猜測,并沒有實際的證據,但是,視頻里女子所經受的200元掛號票被炒到4500元的事是真真切切的。
號販子之所以長期存在,首先是因為掛號流程上存在的技術性漏洞;其次因為其違法成本太低而獲利甚高,患者都迷信到“大醫院”就診,許多人愿意出高價買號;再次則是懲處方式上的法律漏洞,黃牛黨對社會和患者的無形危害巨大但有形危害不足,以致長期以來并不是警方關注的重點。但從深層次來看,號販子的出現,正是因為掛號成為了一種相對緊缺的資源。號販子的猖獗,病根仍在醫療資源的過度集中,以及專家資源的高度稀缺。所以,這還是一個醫療資源均衡配置及合理利用的老話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號販子就仍將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承受的。
雖然個別醫院內部確實存在人情診療的現象,但因此把“號販子”的猖獗全部歸因于醫院并不客觀。要想徹底打掉“號販子”的飯碗,需要從幾個方面逐一入手,各個擊破。第一,堵住技術漏洞,讓實名制就醫名副其實。第二,及時修法,讓倒賣醫院號源者入刑,增強法律威懾力。第三,推廣分級診療制度,均衡優質醫療資源,讓更多的患者無須千里奔赴為數不多的大醫院才能就醫。
看過“江蘇公務員面試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