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公務員面試習題及答案
江蘇省公務員面試題(一)
【參考評析】
校園網絡貸款是一個新興事物,當前大學生強烈的消費需求也為網絡貸款平臺提供了商機,但是對于大學生這類人群無節制的放貸,很容易使其在被便利性和低門檻吸引的同時,忽視潛在的風險,因此網貸市場亟待健全規則,加強監管。
一方面,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貸款在當下“觸手可及”,不可避免會刺激他們超前消費、過度消費。而在享受到網絡貸款的好處之后,有些大學生必定會為自己的“輕率與糊涂”付出代價。另一方面,現在的個別網絡貸款對大學生門檻過低,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速度快,更有部分貸款存在審核不嚴格、高利率、高違約金的特點。即便如此,他們在明知許多大學生缺乏支付能力的情況下,卻要將其作為重點客戶群,這無疑是給大學生設置好的商業陷阱。在給大學生帶來短暫的便利之后,卻讓他們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沼之中。面對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沖擊,一些精神“缺鈣”的大學生便會陷入“連環貸”的困境之中。
在這些事件背后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當下的大學生缺乏自制力,為了滿足個人的消費需求,盲目追逐網絡的新鮮事物,對于潛在的風險不甚了解,而且數量不在少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隱患。更應該反思教育的缺失,無論是學校亦或是家庭,對于孩子在理財方面,在消費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導致很多孩子為了一時的享受,誤入網貸平臺的陷阱。
為了杜絕悲劇再次發生,就要加強對投資人和借款人的雙向教育,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首先,學校和家長應該把培育理性消費觀念當做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大學生科學、理性的消費,教會他們確立合理的消費期望值,避免消費欲望的膨脹和經濟能力的對立。其次,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構建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理智支配消費,把理財能力和消費能力的提升作為必修課,促使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為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互聯網經濟不是非法之地,政府監管部門應該使校園網絡貸款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健全校園網絡貸款的邊界和規則,加強對其的市場監管,增強社會規范的震懾力和約束力。
江蘇省公務員面試題(二)
調查顯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近兩年“待定族”和“慢就業”的現象則越來越突出。對于“慢就業”的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應該以理性包容的眼光來看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復雜的。一方面是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應屆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長遠的計劃,比如準備創業、準備公務員考試、參加技能培訓,或是準備考研、出國留學、入伍等,所以他們不是急于就業而是再進行一番沉淀;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則是為逃避就業壓力,或者對前途一片茫然而不愿就業。
不管是什么原因,“慢就業”的出現都反映了大學生就業觀的改變,他們的選擇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學生也在更多地考慮職業長期發展和就業質量。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出現“慢就業”,對于充實個人能力或經歷大有好處,還可以緩解當下的就業壓力。不急于就業、暫不就業不是不準備就業,而是為了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輿論一直關注強調就業率的氛圍下,應該積極適應這種變化。
一方面,高校要積極肯定畢業生靈活的就業模式,不以“就業率”論英雄,消除“慢就業”影響高校就業率的顧慮,形成新的共識,理性客觀看待畢業生的“慢就業”。就業工作從以就業為主轉向多元化就業并重。另一方面,針對“慢就業”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指導,對備考的和出國深造的學生,積極提供支持、幫助;對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學校要多組織一些招聘活動,盡可能多提供用人單位的崗位信息;對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要幫助引導這些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人才市場的變化,放低姿態,從基層做起,從而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
此外,大學畢業生也應該盡早樹立起自己的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這樣未來的發展之路才會更加順暢。總之,要通過多方努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就業。
江蘇省公務員面試題(三)
近年來,網絡謠言四起,例如“水變油”、“豬肉蟲”、“日本地震搶鹽風波”、“成都春熙路暴亂”等,網絡謠言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對此,你怎么看?
【答題要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網民數量呈井噴式增長,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6.32億,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位。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網民可隨時隨地上網,發布和閱讀各類信息。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言論變得更加自由,傳播速度更加迅速,一條信息在很短世界內就可傳播至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網絡言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和難以監管的特點讓不法分子有了利用網絡謠言制造恐慌、牟取利益的可趁之機,如2013年審理的“秦火火”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傳播謠言牟取暴利的典型案例。
網絡謠言是互聯網的“毒瘤”,嚴重危害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對國家、社會的正常運作和每位公民的生活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對網絡謠言,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每位網民都要當一名合格的網民,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杜絕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形成統一協調的監管部門和長效監管體制。目前打擊網絡謠言主要依靠網信辦和公安機關,近年來我國意識到了網絡謠言的危害,并加大了打擊網絡謠言的力度,“秦火火”、“薛蠻子”等一批網絡推手收到了法律的嚴懲,但相比網絡蔓延的謠言,目前監管和打擊的力度和廣度還有不足,還需要有同一協調的監管部門和長效的監管體制。
第二,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我國現行有關互聯網謠言的法規制定于2000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關條文不夠細化,相比發達國家互聯網謠言的法規相比還有改進空間,推進法律法規的完善,細化不同犯罪情節的量刑,增加懲治力度,給犯罪分子形成足夠的威懾。
第三,加強網絡謠言危害、法規,以及分辨謠言的宣傳。在利用各種媒體,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向網民宣傳網絡謠言對國家、社會、群眾的危害,普及相關法規對造謠、傳謠人員的懲罰力度,并講授網絡謠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幫助網民形成分辨謠言的能力。
第四,樹立新聞媒體的權威形象。群眾容易受到謠言的蠱惑,部分原因在于群眾存在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感,認為媒體存在對新聞的選擇性報道,掩蓋部分事實的問題,對此,需要樹立媒體權威形象,推進新聞的自由性,并通過法律手段確保媒體報道的公正和客觀性,打擊黑心媒體,讓每位群眾感受到信息的自由和暢通。
第五,做一名合格的有負責感的網民。一位合格的網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應該具備甄別能力,對謠言堅決不信,不傳,對難以分辨的信息應該保留意見,不隨意傳播,多傳播正能量信息,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貢獻。
看過“江蘇省公務員面試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