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題含答案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題(一)
【熱點解析】
手機點餐APP的推廣,實實在在的給我們這個時代的消費群體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一日三餐,完全符合這個快節奏社會的步伐,消費者對這些點餐功能贊不絕口。
但是近年來,隨著APP的不斷推廣,年輕人用手機點餐,早已成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上班太忙,用手機點餐,繼續加班,周末懶,不愿出門,點一點手機,就可以搜羅附近的美食,如今,從3.15視頻曝光“餓了嗎”等一些平臺的問題來看,黑作坊辦假證擠進銷量排行榜榜首、部分黑餐飲店的商家在廁所洗手池洗菜、用過餐盒洗了再用、PS假證黑店三天上線平臺外賣,地圖上根本找不著的餐廳竟成了外賣APP推薦商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新功能的出現還在初步發展探索階段,不可避免的集中爆發他的問題,助漲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爆發,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是一些外賣平臺為了提升競爭力,為了追求快速發展,狂攬商家,增加熱度,在審核商戶資質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導致一些衛生堪憂的‘黑作坊’進入平臺。另一方面,在上了平臺之后,外賣商家與平臺之間再無“瓜葛”,除了金錢往來,包裝餐館,平臺就不再花時間和精力去管理這些商家。
為了保障民眾的食品安全,同時也為了更健康的推進我們APP的發展和應用,讓網絡科技真的實現便民利民,我覺得
1、我們需要從源頭抓起:監管部門和外賣平臺需要攜手監督,需要加強外賣商家資質審核,重點核查經營業戶證照、加工環境、送餐保溫設備等,嚴格落實痕跡化監管,健全完善業戶檔案,為后續檢查打牢基礎。
2、對于那些出現問題的商家要進行嚴懲,加大經濟罰款力度,吊銷營業執照,立即關停整改,情節惡劣的要進行法治懲戒。
3、社會媒體及時曝光這些不良問題,告知消費者,對消費者加強積極正面引導,提升自我安全保障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盡可能的將餐飲回歸家庭。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題(二)
電視問政,是來自湖北武漢電視臺的一檔直播節目,這種新的問責形式一經誕生,就被多個電視臺效仿,但是有部分老百姓對此并不買賬,認為這是在作秀,對于這個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對于電視問政,盡管有網友擔心這是不是在作秀,但我認為,能把“糗事”秀到這樣的公開監督場面,也算勇氣大于“秀”氣。沒有這樣的現場秀,至少領導干部的臉不會這么紅,也不會有如坐針氈的脊梁骨寒氣。這對官員的作風轉變,無疑有積極意義。
當然,這幾年,電視問政受到一些民眾的質疑,主要還是擔心現場有“托兒”,有的只是看到了官員低頭接受監督的姿態,卻沒看到徹底解決問題的結果;民眾期待看到更多有火藥味的交鋒,看到舊的問題不被一次次拿到電視問政的臺面上,循環往復。“問政”不等于“問責”,尤其是在電視節目上,短短幾分鐘,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是非曲直,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電視問政作為輿論監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處,但短板也很明顯。至于電視問政里的“火藥味”,恐怕更不能當做指數標桿來熱炒。
不過,真正的問題在以下兩個層面:一則,正因為是“電視監督”,官員有形象壓力,有上層壓力,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就算不是動輒得咎,幾乎也容易被橫挑鼻子豎挑眼。結果就出現一系列的吊詭亂象:比如地方黨政一把手,對于幾級之下的具體事件,到底該負怎樣的責任?拍板解決,看似過癮,實則“越權”;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難得民心——這就是電視問政的矛盾所在。二則,眼下的電視問政陷入一種“越激烈越有效”的幻覺里。因為問政的基調早已確定,官員與市民基本缺乏了“好好對話”的可能,剩下的姿態,只能是“應對”、是“解釋”、是“乖乖辦妥”的如履薄冰。
所以,讓官員有說話的“機會”,讓市民有問政的“能力”,構建更為常態而正常的問政機制,也許比一檔看點誘人的電視問政節目更有意義。一先,應該保證節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臺上不做提前的劇本設定,臺下建立責任反饋機制,真正把問題解決掉、解決好,杜絕形式主義。第二,建立其他反饋問題的渠道和機制,并將民眾反映的問題和解決的狀況公開化,建立考核機制,將民眾的反饋與官員的政績緊密聯系起來。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題(三)
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充斥著真真假假的盜號軟件、謠言信息,讓大家煩不勝煩,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數據”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術語了,它的威力已無所不在,牛津大學教授維克多·梅耶-舍恩伯格在其新書《大數據》中說,這是一場“革命”,將對各行各業帶來深刻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但同時它也引發“數據暴政”的擔憂。
可以說,“數據”被捧為21世紀新型“石油”或“黃金”。一些統計學家、物理學家和所謂的數據科學家服務于大數據應用程序開發公司,通過對消費者日常的數據分析,就能從單條信息發現信息間關聯,對零售業極為有用,可以避免發貨出錯,最大限度降低庫存成本。而且能知道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行為偏好等等,為商家提供精準的消費預測。
但實際上,大數據也給我們帶來了安全隱患——各類“盜號鏈接”或者“疑似盜號鏈接”,讓人防不勝防,大數據時代,誰來保護我們的信息著實讓人擔憂。
比起信息發展的速度,我們更需要完善、細化與其相應的制度規制。一方面亟須培養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判斷哪些屬于不應“留痕”的個人信息;另一方面企業在收集、索取個人信息時也應自覺自律,培養合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法律意識。除此之外,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維護自身權益。
看過“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