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面試熱點話題
公務員面試熱點話題(一)
隨著里約奧運會的順利落幕,這一屆史上最“窮”的奧運,在給了世界很多的驚喜,很多熱鬧的同時,對于中國而言,也是“收獲”頗豐。雖然出現了很多所謂的“黑幕”“奧運潛規則”,例如人們會為泳壇失金扼腕嘆息,從老將無法順利衛冕而默默為其嘆息,但更多地我們從中國女排的重新奪冠,泳壇段子手的網絡走紅,賽場求婚的萬人點贊中,我們發現民族自信心正在在悄然改變,愛國心態也在日趨成熟。
【預測試題】
請從里約奧運中談談對我們的愛國啟示。
【答案】
競技體育與其說是一項體育運動,實則卻濃濃地裹著我們的愛國心,包含著我們的民族榮譽感。以往我們對于競技體育一項都是以金牌論英雄,極少去關注過程和背后的故事,都是大力報道熱門項目,而很多關注那些新型的或是非傳統項目。但是,從今年的里約奧運中,我們從女排重新奪冠的全國大激動,到泳壇段子手的網絡走紅,再到賽場求婚的萬人點贊中,我們卻慢慢看到我們對于結果,對于運動員彰顯了更多的包容性。我們慢慢能接受不是第一,我們慢慢能夠更多地去關注獎牌名詞背后的故事,我們也能更多地去體會運動員們的多樣化風格。這種轉變讓我們看到了國人心態的轉變,也更加體現出我們更有信心,更有底氣的民族自豪感和理性愛國心。
而反觀以往,我們在面對關于民族利益的事件時,我們往往以比較激進甚至極端的方式去表達,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也不利于維護我們的正面民族形象。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一、民族教育的缺失。學校、家庭一直以來缺乏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正確教育和培養。在學校中缺乏相應的課程,家庭中也對于這一塊的不重視,導致了國人從小便沒能樹立起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主流媒體的不正確引導。中國的一些主流媒體對于關乎愛國主義或是民族利益的事件,在報道時缺乏正確的引導。例如說在競技體育中重點報道奪冠事件,對熱門奪冠賽事進行渲染,尤其是首金,或者有望奪冠等,這些字眼的出現,無疑給了國人不正確的引導,使得人們對于結果的期望大于對于過程的關注,使得人們的趨利性更強,而不是擁有更多包容和理解的心態。
三、網絡輿論環境的不健全。當下,網絡言論自由也給了許多民族功利主義者很多的傳播空間,使得網絡中充斥了一些極端的,功力的愛國主義情懷,甚至對于一些事件作出不負責任的發言。這都嚴重影響和誤導了國人愛國主義心態的正確養成。
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投射到國家這個共同體上的愛國情感,內涵也多了許多時代的特點。我們從上一代人的愛國精神中看到,更多地是被“落后就要挨打”的緊迫感所驅動,有著通過外在成績證明自己的強烈訴求和對待外部環境的壓力相對敏感。而今天,生活在蓬勃向上的時代,在成長利于中國發展的歷程中,我們更多地表現了對國家對民族強大自信與深深自豪。
那么,要想更加理性的愛國,更加有底氣的愛國,我們就應該保有更加寬容,從容,淡定的心態。尤其是對于我們青年學子而言,我們的愛國就是要扎扎實實學好本領,珍惜和平時期良好的學習時機,要把愛國主義具體化為一種學習的動力。我們倡導的愛國主義必須有利于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只有具備了理性的愛國主義,我們的愛國情緒才不會被外在刺激所左右,我們的激情才不會被陰謀家利用,愛國也才能成為一種促進社會和諧、增進國家利益、從而有利于社會中每個人的精神資源。也只有將理性的愛國主義發揚光大,我們才能在奧運會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才能最終贏得世界的尊重。
公務員面試熱點話題(二)
【熱點背景】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某日上午,在從達州到成都東的D5185次動車上,四川達州石橋八旬老人李某,準備到華西醫院看病,因節后人多只買到達州到營山座位,后借座鄰座。到南充后,被剛上車的年輕貌美女大學生“請”起來,老人女兒懇請能否擠一擠,被拒。老人挽扶著往后走,后面兩排年輕人也沒有起身讓座。大約5分鐘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將老人讓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兒說:“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結果遭到美女反擊,“坐自己位置錯了嗎?!”后感覺委屈的大學生流著淚給朋友打電話講遭遇。
【解析】
事件中的女大學生為動車座位支付了經濟成本,有選擇是否讓座的自由,老人女兒及社會輿論不應對其進行道德綁架。當然,如果在此種情況能主動讓座則更能彰顯道德涵養。
動車座位在乘客購票過程中按市場交易的規則分配。交易時乘客有機會根據自己的支付能力及相關意愿進行選擇,購票后享有對應的使用權利,所以女生有權拒絕讓座。用弱勢博取認同,要求女生讓出自己的應有權利是道德綁架,并不可取。
文明社會在利益的理性計算之外,也呼喚人們發自內心的道德情操。因此,若當事者能主動讓座非但不錯,且更顯人性光輝。
老人及其女兒可以請列車工作人員提供幫助;老人女兒也應事先考慮老人的身體狀況,購買合適的車票;政府也應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民眾道德意識和規則意識等。
公務員面試熱點話題(三)
【熱點背景】
近日,一條關于“地鐵工作人員辱罵乘客”的視頻在微博、微信傳開。視頻中顯示,事發地點為北京地鐵1號線四惠站,不少乘客在站臺排隊候車。一名身著地鐵制服的女工作人員和一名男子發生口角,引來附近乘客圍觀。其中一名身著深色上衣的男子和另一名地鐵工作人員隨即上前勸說,并將當事女工作人員拉走。由于視頻只有短短15秒,只呈現了事發的“后果”,卻沒有“前因”。視頻中這位長相端正的地鐵員工,用純正的京腔說,“臭外地人,北京有你爸還是有你媽?”。為此,視頻傳出后,引來網友關注和熱議。
隨后,北京地鐵官方微博也發聲稱,“8月11日早高峰期間,地鐵1號線四惠站一工作人員對乘客出言不遜、用詞不當,我公司向社會廣大乘客誠懇道歉。”該官方微博稱,將對該員工進行嚴肅處理,并將以此事為案例,對全體員工加強教育,嚴格遵守服務規范。
同時,北京地鐵官微還呼吁稱,公司所轄線路早高峰間隔均在2分鐘左右,暑期期間是全年地鐵客流最高峰時期,四惠站作為1號線與八通線換乘站客流較大,為確保廣大乘客順暢出行,公司嚴格要求地鐵列車正點發車。并提示乘客上不去車的時候耐心等候下次列車,不要搶上搶下,以免影響列車正常運營及耽誤其他乘客出行。
【題目預測】
近日,一條關于“地鐵工作人員辱罵乘客”的視頻在微博、微信傳開。視頻中這位長相端正的地鐵員工,用純正的京腔說,“臭外地人,北京有你爸還是有你媽?”。對此,你怎么看?
【解析】
這位地鐵工作人員,對待乘客的出言不遜,顯然不是“用詞不當”的技巧問題,而是骨子里的不文明素養的集中流露。這是一種缺乏個人素養及職業道德的表現。
這位員工,以脫口而出的方式辱罵“臭外地人”,應該不是針對所有的外地人,而是沖著讓自己感到嚴重不爽的外地人的不文明行為而來的。從文明的角度來審視,如果一定要講前因后果的話,可能首先應該檢討的,是在地鐵公共場所表現出了不講秩序、不講文明的乘客。
但這位地鐵工作人員以“臭外地人”這種明顯歧視的污辱性語言與乘客對罵,它超出了維護地鐵秩序的職權范圍,也超出了人與人之間糾正不文明現象的道德范圍。這樣做不僅有損個人形象,更有損于北京這座美好城市的形象。它實際上是從過去一部分人群中心存的物質優越感,進入精神優越感的一種演化。倘若北京地鐵員工堅守的是文明與規范,那么,就應該是不分北京人與外地人的;應該針對的是事,不是人的戶籍身份。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這次的糾紛與沖突,起因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些優越感一直在心底里爆棚著的北京人,在一旦遇到不爽的時候,內心常常擎起的這塊戰無不勝的盾牌——北京戶籍。
為了進一步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愿景,提高國民的精神品質。我認為公共服務單位應該加強對于員工的個人品質教育,提高員工的個人素養。畢竟他們是體現城市形象、城市文明進程的第一窗口。媒體也應該加大對于廣大群眾的文明素質宣傳引導。以使廣大群眾自覺遵守公共自序,規范出行,共同營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一線城市的市民,更應該消除內心深處的優越感,以一顆包容、接納、歡迎的心來對待促進城市發展的外地人。只有我們能夠拿出對待比自己城市更優越的外國人的熱情,來對待我們的同胞,對待我們的父老鄉親與兄弟姐妹,我們才能真正看到這座城市的人們精神富有的文明品質。
看過“公務員面試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