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務員面試真題及解析
陜西公務員面試真題(一)
[解析]: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是“十一五”規劃要實現重要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這一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反映了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凸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執政理念和價值觀念。
什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為本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2)以人為中心,維護人的尊嚴,尊重和保護人權,是以人為本的尺度。以人為本必須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是以人為本的要求。以人為本在強調以人為中心的同時,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質的問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4)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的保證。堅持以人為本,謀求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創造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是人的發展的條件。
(5)依靠人民群眾,使最大多數的人成為社會發展成果的支配者與享用者,是以人為本的目的。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一方面要求經濟、社會的整個運行與發展,應當始終圍繞人來展開,以人為本取代以物為本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實現人與物的統一。另一方面,還必須把“一切為了人”的原則,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礎上,既確立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推進改革與發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眾能夠平等、公正、有尊嚴地參與社會實踐,支配他們的勞動成果。正是從這樣的意義上,社會主義以革命的方式,摒棄了資本主義使勞動與勞動成果的獲得相分離的狀況,并且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陜西公務員面試真題(二)
如何看待在金融危機下“先就業與后擇業”觀念?
[解析]: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我認為不論是國企還是民營,只要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大學生就應該積極就業,先就業后擇業,不做“啃老族”。至于說到工作崗位是不是適合自己,關鍵在如何定位,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調整心態,慢慢發現自己、發展自己。
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必然影響大學生的誠信形象。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板,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不良現象,它必然使用人單位感到傷心和失落,產生被欺騙和被玩弄的感覺,甚至會逼迫他們采用更加強有力的自我保護手段以約束求職者。事實上有的用人單位干脆"拒用應屆畢業生"。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這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決不是好兆頭。到頭來,形成惡性循環,用人單位和大學應屆畢業生之間"麻稈打狼---兩頭怕",不僅影響大學生的長遠利益,也影響人才市場的正常健康發展。
我們經常譴責一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提出過于苛刻的條件,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簽訂不平等勞動合同。確實用人單位存在濫用優勢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職者的不誠信行為也使用人單位吃一塹長一智,為防止再次受騙上當,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過于謹慎,矯枉過正。從這個意義上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與求職者的不良行為不無關系。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當企業對一名員工進行一定時期的技術培養,并幫其辦好落戶等一切手續時,這名員工突然提出辭職,企業會怎么想?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大學生發現工作崗位不適合自己發展而離開原單位,另謀高就,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單位也不會小肚雞腸,遷怒于求職者。但問題的關鍵是,大多數畢業生并非因為這個原因背叛單位,而是進入時就沒有長期工作和服務的誠意。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華的問題,而是一個嚴重的誠信問題,這正是用人單位最不能容忍的。
“先就業后擇業”和“先擇業后就業”形式上看來沒有太差的差別,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本質的不同。“先就業后擇業”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們是在現有可供選擇的情形中進行選擇,他們會隨波逐流,他們沒有什么目標。“先擇業后就業”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是事前確定自己的追求目標,然后選擇一個合適地地方開始自己的職業,他們主動為下一次職業變動做準備,總是在自己準備好以后,變動自己的職業。
建議大學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己的職業理想、工作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根據這些方面情況再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和當前社會就業情況,制定一個中長期職業生涯發展線路圖。只要心中有了理想,那些你過去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對你的職業生涯有幫助你就愿意去做,而那些資待遇好職業過去可能會選擇的工作你也可能會因為它對你的職業生涯沒有幫助而放棄。
陜西公務員面試真題(三)
如何看待“官員問責制”?
[解析]:二00八年九月以來,礦難、潰堤、三鹿、火災等厄運就接踵而來,正當人們帶著疑慮的眼光審視高層如何處理之際,中央鐵腕般的掀起了罕見的官員“問責風暴”。從孟學農的“霉”開二度,吳顯國的“鹿”死自手,到李長江的“卸”掉烏紗,3名部級干部分別在“潰堤門”與“三鹿門”事件中被逐出官場,如此嚴厲的問責,如此嚴肅的處理,如此嚴正的姿態,凸現了中央問責官員敢于動真格、出重拳、下猛藥的堅強決心,可謂是得民心、順民意、解民氣,更讓人看到了“官員問責”不是一句“說在嘴上,印在文上,掛在墻上”的空頭口號。
曾幾何時,干部能上不能下,官員用權不擔責,似乎成了官場上的“潛規則”,工作中即使有個“三長兩短”,只要不觸及黨紀國法,至多也是“挪個窩”、“換個位”,就是發生了如此嚴重的“潰壩”事件和“三鹿”丑聞,有些官員也想在眾目睽睽之下如法炮制,欺上瞞下,試圖蒙混過關。殊不知,“紙包不住火”,在信息現代化的今天,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如果不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提高透明度,而是企圖繼續濫用早已過了時的“愚民”套路,愚弄百姓,戲弄上級,嘲弄媒體,最終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落得害人又害己的可悲下場,3名部級官員“下課”便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坦率的講,現在對問責官員也有不同聲音,有的說“下手太重”,認為官員既不是企業法人代表,又不負責生產經營,讓官員當“替罪羊”有點冤枉;有的說“下手太輕”,認為官員負有領導、管理、監督責任,地方與企業出了重大責任事故,理所當然也應“上大刑”、“蹲大牢”。而筆者以為,處理官員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憑感情用事,以“三鹿門”丑聞為例,應當說跟高層官員之間沒有什么直接關系,而石家莊書記吳顯國所負的領導責任在于:對事件未及時上報,處置不力,負有直接領導責任,同樣,國家質檢總局監督缺失,管理缺位,局長李長江當然難脫干系,將其免職,令其辭職,合情、合理、合法。
綜上所述,中央依據《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對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有關責任所作出的嚴肅處理,包括先前對“潰堤”事件負有領導責任的孟學農的處理,顯示了中央從嚴治黨理政的一個決心和姿態,也是對民意的一個尊重和交代。說句心里話,處理官員不是目的,但作為一方“諸侯”,如果出現了這樣一個傷害公共權利,傷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用有的媒體話說,沒有一個具體的人去承擔責任的話,既讓民心不順,同時也代表著對給予你權利的民眾的一種不尊重。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這是溫說過的一句話。作為領導干部時時刻刻必須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切忌心態浮躁、作風飄浮、管理松弛、工作不實,尤其是對群眾呼聲和疾苦,更不能表現出一種置若罔聞、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的態度,不要錯把問責當“雞毛撣”,把免職當“遮眼法”,指望來日“東山再起”,這,在“眼睛雪亮”的億萬人民面前,恐怕已愈加成為官場一道“死胡同”!
看過“陜西公務員面試真題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