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務員模擬面試題目及答案
陜西公務員模擬面試題目(一)
美國一個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從1980年起,有2%—4%的人患過焦慮障礙;1994年,這一比例達15%;而到2005年,上升為28.8%。全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焦慮。而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群體性焦慮更為突出。一個世紀前,世界還定義中國人是“漠視時間的人”,如今,則發現中國人甚至成了“最急躁最沒有耐性的地球人”。
[題目模擬]
請就“一個世紀前,世界還定義中國人是‘漠視時間的人’,如今,則發現中國人甚至成了‘最急躁最沒有耐性的地球人’。”這句話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
從“漠視時間的人”到如今的“最急躁最沒有耐性的地球人”,這句話反應出人們在心態上的一種轉變,從以前的慢條斯理,不注重時間,到現在的分秒必爭,急躁焦慮。目前社會焦慮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
近年來買房焦慮、求職焦慮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不僅折射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也有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人們面臨著諸如就業難、買房難、養老難等一系列問題,甚至于,一紙購房合同已經成為橫越現實與理想的一道鴻溝;另一方面,社會結構轉型的劇烈碰撞,加大了社會關系中的不公平感、焦慮感和緊張感。加之,人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心態的失衡,最愛快進,瘋狂點贊,易怒易躁,負面情緒的增多,以及情緒的交叉感染,使得社會焦慮現象日漸嚴重,社會出現了浮躁之風。
焦慮病的出現是社會轉型升級中,面臨改革陣痛期所出現的特殊社會問題,要撫平陣痛,緩解焦躁,我們需要多方努力,積極行動。
首先,政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從基層出發,從民眾最關心的角度出發,大力創新就業機制,鼓勵創新創業,切實解決就業等年輕人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與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建立普惠型社會。只有加快推進社會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改革的獲得感。
其次,社會要加強輿論導向,媒體應該加強弘揚正能量。主流媒體和新媒體要發揮正面的媒體力量,多報道正面積極的事件,引導民眾建立積極健康的思維方式和創建腳踏實地的社會之風。
最后,民眾要改變觀念,加強自我疏導,建立愉悅積極的思維方式。同時最重要的是要進行適當適時的心理調適。根據自身發展及環境需要對自己進行心理控制與調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維護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問題,以求個人身、心以及個人與環境相協調的狀態。
總之,只有加快改革,加強價值指向,轉變心態,才能讓改革真正擁有含金量,才能使群眾真正從焦慮向幸福轉變。
陜西公務員模擬面試題目(二)
【面試熱點背景】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國家出臺《計劃》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行頂層設計,該計劃指出要建立補充機制、擴大特崗計劃實施規模、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為教師提供“越艱苦待遇越高”的差別化補助,編制、職稱政策向鄉村傾斜,還要采取頂崗置換、網絡研修、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對全體鄉村教師進行培訓,從而達到讓教師肯下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的,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面試模擬題目】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計劃中提出鄉村教師的職稱、待遇、編制、培訓要全面升級,對此計劃的提出,談談你的看法?
【面試熱點解析】
這道題測評要素為綜合分析能力。題目考查考生對國家政策的認知情況和分析水平,考查考生對于社會轉型期熱點問題的認知,此類題目要求考生關注社會時政。
觀點:不難看出國務院的該項計劃是為了實現讓人才肯下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的,因此對于該項計劃作為考生一定是持支持態度的,但是在表述的時候不能夠簡單說“我認為這個計劃非常好”,這樣表明觀點缺乏語言組織能力和深度,所以在亮明觀點時往往應該采取從目的入手的辦法表明支持。
分析:由于觀點是表示支持的,在論證分析階段可以從自己支持的原因入手,在這方面許多考生覺得無話可說,其實這一方面是因為看待問題缺乏發展眼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思維方向比較局限。拿這道題目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對比分析法分析論證觀點:
一是分析過去鄉村教師存在的問題,比如鄉村條件太差,大學生畢業愿意去的人不多;再比如鄉村教師晉升途徑太少,待遇不高導致去的老師留不住的問題;還有許多本地鄉村教師知識不足,授課水平不高帶來的鄉村教育提不上來等問題。
二是說明該計劃中鄉村教師職稱、待遇、編制、培訓的全面升級可以帶來的優勢和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最終達到我們的目的:基本實現鄉村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落實:在落實階段,主要說明如何讓該計劃更好的實施,國家和政府應該做好教育政策、資金方面向鄉村傾斜的工作,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大對資金使用,人才培訓的監督,防止在落實工作中流于形式。
陜西公務員模擬面試題目(三)
【題目模擬】
某市政府將政府文件放在網上來征求群眾意見,然而群眾提出的意見很少。你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參考答案】
通過網絡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可以直接觸及民意,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但是,面對政府在網上征集意見,群眾的參與熱情并不高,提的意見很少,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反映意見。網絡具有傳播快的特點,但是網絡并不意味著能一“呼”百應。在網上征集意見對普通百生而言是一個新興事物,對于基層民眾更是可望不可及。加之地方政府宣傳不到位,導致許多市民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反映意見”,無法積極參與。
第二,擔心征求意見只是走過場。當下,不少走過場的聽證會“傷透”了公眾的心,讓群眾不相信政府是在誠心誠意征求意見,而把征求意見看成作秀、走形式。群眾會認為這些文件都是政府部門定的,征求意見也只是走過場而已,形成一種“說了也白說”的慣性思維。
第三,文件內容與公眾生活關系不密切。某些地方政府的文件內容,比如,關于企業管理規定,關于城市排水管理辦法等文件,與公眾生活關系不密切,加之行文晦澀難懂,又涉及太多的專業性和原則性的內容,普通市民沒有發揮余地,減少了群眾參與的熱情。
第四,公民意識淡薄。部分群眾存在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大多群眾對于征求意見的內容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時,才會去關注。沒有把公共議題當成為社會、為大家謀福利的好事,缺乏參與公共議題的意識。
為此,政府應該通過網絡征求民意在事前就應該做好充分的宣傳,拓寬征集意見的渠道,不僅讓群眾普遍知曉此事,更應讓群眾知曉通過什么途徑表達意見。同時,還需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認真傾聽普通百姓的心聲。我相信,帶著誠意和決心的舉動一定會贏得群眾的認可與信任。
看過“陜西公務員模擬面試題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