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面試模擬真題含答案
河北公務員面試模擬真題(一)
隨著快速發展的手機和互聯網,微信朋友圈日漸流行,甚至于很多人在吃飯等時候也在刷朋友圈。對此現象,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從氣氛輕松的曬照、吐槽,到令人生厭的廣告、營銷,從生活百態,到養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朋友圈已成為人們的日常剛需,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一種即時交流工具,無法否認,朋友圈作用巨大。
一方面它搭建起一個情感交流平臺,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要。深處社會轉型期,城市化進程加快,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成為可能,社會日益向陌生人社會轉變,人與人的距離拉大,孤獨感增加,迫切需要來自“熟人”的慰藉。點贊、評論、發感想,看看朋友們的回復,朋友圈的此些功能滿足了人們的交流需要。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開放的社交工具,它也是個人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助于縮小“數字鴻溝”。社會熱點、心靈雞湯、養生寶典、旅游攻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日益開放的朋友圈就如電子版的百科全書,可以滿足看官各種閱讀需要。
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正如硬幣存在兩面,朋友圈也是如此。
第一,朋友圈提供的信息容易“碎片化”、“淺表化”、“情緒化”,各種資訊被切割成無數個細小的片斷,讓完整的表達、邏輯性的思考和客觀的判斷難以實現,對于人們完整了解信息、全面認知社會不太可靠。朋友圈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曬生活”、“狂吐槽”,各種零碎的帖子容易不分場合進行推送,打亂原本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
第二,如“臉譜”(Facebook)和“推特”(Twitter)這些社交軟件一樣,朋友圈容易讓人上癮,占據生活中與親人、朋友、戀人等交流溝通的時間,久而久之,會使感情淡化或疏遠,不利于日常生活。
第三,雖然信息豐富,但朋友圈存在同質化的風險,容易束縛人們的思維方式,造成跟風現象,影響到人們的獨立判斷。而且作為一個開放的空間,過多的私人信息發布在網絡上,再被頻頻轉發,會帶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虛擬社交”絕不能替代現實生活,解決部分人被“圈”在“虛擬朋友圈”無法自拔甚至染上網癮的狀況,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
對家長來說,應及時更新相關網絡知識,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實現親子間的順暢交流,不強行干預孩子的網絡社交,做到監護、幫忙而不輕易否定。
對于全社會來說,應多為公民搭建一些現實中的活動平臺,讓公民多參與學校、社區或家庭活動,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對公民來說,一方面應正確認識朋友圈的作用,善加利用,而非沉溺其中,做到不拒絕、不過度;另一方面,積極培養自己多種興趣愛好,對閑暇時間做到有效利用。
對于網絡監管部門來說,應切實執行落實《微信朋友圈使用規范》,凈化網絡環境,傳播網絡正能量。
河北公務員面試模擬真題(二)
【模擬題目】
習在很多重要會議上經常提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對于這樣一句話,你有什么感悟?
【參考解讀】
習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的治學理念,強調人要想成功,首先要立志,只有樹立遠大的志向,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立志是成功的關鍵。《論語》中就表達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博大精深的弘志思想,使我國歷史上胸懷天下、心志堅毅的仁人志士輩出。屈原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達他尋求真理的執著;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宣誓他的忠誠報國之心;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唱出一腔愛民情懷;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氣以身殉國……他們離世千百年后,仍為世人傳頌。
作為新時期的青年一代,從不缺少對志向的追尋。要想實現人生價值和目標。首先要敢于有夢,樹立志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可以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把自己和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個人夢”應融入到“事業夢”、“民族夢”之中,個人理想才能得以實現,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價值,我們的事業才能有所成。其次要勇于追夢,不斷前行。一個人能走多遠,不要問他的雙腳,而要問他的志向。青年人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展現青春,真正激發青春的活力,勇于擔當,才能追尋心中的夢。最后要勤于圓夢,腳踏實地。夢想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更不能是一時的熱情,而應在事業中踐行夢想。同志曾說: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依靠辛勤勞動。這些話揭示了一個很實在的道理。對個人來說,要實現夢想,首先要靠辛勤勞動。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實社會中能夠實現夢想的人,無一不是靠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取得的。走向夢想的彼岸,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辛勤地勞動,才能讓青春在勤勞奮斗中閃光。
河北公務員面試模擬真題(三)
【熱點模擬】
調查顯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近兩年“待定族”和“慢就業”的現象則越來越突出。對于“慢就業”的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應該以理性包容的眼光來看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復雜的。一方面是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應屆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長遠的計劃,比如準備創業、準備公務員考試、參加技能培訓,或是準備考研、出國留學、入伍等,所以他們不是急于就業而是再進行一番沉淀;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則是為逃避就業壓力,或者對前途一片茫然而不愿就業。
不管是什么原因,“慢就業”的出現都反映了大學生就業觀的改變,他們的選擇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學生也在更多地考慮職業長期發展和就業質量。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出現 “慢就業”,對于充實個人能力或經歷大有好處,還可以緩解當下的就業壓力。不急于就業、暫不就業不是不準備就業,而是為了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輿論一直關注強調就業率的氛圍下,應該積極適應這種變化。
一方面,高校要積極肯定畢業生靈活的就業模式,不以“就業率”論英雄,消除“慢就業”影響高校就業率的顧慮,形成新的共識,理性客觀看待畢業生的“慢就業”。就業工作從以就業為主轉向多元化就業并重。另一方面,針對“慢就業”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指導,對備考的和出國深造的學生,積極提供支持、幫助;對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學校要多組織一些招聘活動,盡可能多提供用人單位的崗位信息;對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要幫助引導這些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人才市場的變化,放低姿態,從基層做起,從而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
此外,大學畢業生也應該盡早樹立起自己的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這樣未來的發展之路才會更加順暢。總之,要通過多方努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就業。
當然,圍繞“慢就業”這個熱點話題,可出題的角度有很多,希望廣大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務必從準公務員角度出發,理性作答。
看過“河北公務員面試模擬真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