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務員面試預測題目及答案
湖北公務員面試預測題目(一)
【參考解析】
又一騙子“以假亂真”,冒充公職人員招搖撞騙并且還能成功騙了7人,騙取金額達30余萬元,當騙子落網被判時,除了一絲竊喜外,其實我們更應當去反思,如果撇開云山霧罩的忽悠來看,騙子的騙術并不高明。某單位有沒有某領導,是很難作假的。畢竟這些成功的行騙并不能代表騙術的高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群眾對于權力未知,在他們看來權力充滿了神秘感。
群眾為何上當?要說騙子的騙人手段有多么的高明,還真不見得。但凡是多留了兩個心眼的群眾,也不至于被騙。可是為什么就是這樣拙劣的騙局,還是能夠屢屢得手呢?不難看出,在我們部分群眾眼中,已經存在了拉關系,走后門才能辦事情的偏見。于是乎,在辦理低保、換工作、落實安置房這些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時,他們總要想方設法的去疏通疏通關系“走后門”,心想“上面有人”自然也就能得到特殊照顧,花兩個小錢,買一個放心,又有何不值呢?這種想占點小便宜的心理,其實是被騙上當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其二,民眾對于官員權力抱有迷信心態,認為只要“公職人員”說句話,哪有辦不成的事情?殊不知,官員的權力再大,那也得按規矩辦事,并非官員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的,有時候還要面臨各種監管,各種規章制度的制約,不然就是權大于法的行為。真出現這種情況,那是要處分的,嚴重的還要追究法律責任。以前都在說權力“任性”,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現在風氣有了轉變,可是我們的一些群眾還是抱有“上頭有人好辦事”的心理,不破除這種可怕的認知,就給行騙者留下了生存的空間。
從群眾上當受騙可以看出,我們的干部還要更加的密切群眾,要多到群眾中去走走看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如果群眾和干部都彼此熟悉,群眾的問題干部能不知道,干部長什么樣群眾會不記得?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假冒公職人員自然也就沒有了市場。
寧肯被騙也不肯懷疑領導,還是骨子里受官僚主義毒害所致。在中央大力“反四風”的當下,可以肯定地說,對領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沒有錯。能不能坦然面對下級的核實,也是對領導“反四風”成果的檢驗。
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之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當前還仍有不少地方、不少部門在行政審批過程中還依然存在著內部操作和暗箱操作。程序的不公開不僅催生了腐敗,更直接讓人們對權力充滿了未知,導致盲目。也許,這才是“以假亂真”的公務員行騙成功的“偏門兒”。
湖北公務員面試預測題目(二)
【熱點概述】
村里出現小偷小摸、不孝敬父母、鄰里糾紛等現象,情節尚未構成違法犯罪的,交給誰來管?怎么管?村干部工作任性、不辦事,卻沒有構成違紀,又交給誰來管?怎么管?自貢市鎮凰鳳村村委會,修改制定了一份村規民約,并通過經濟處罰和村內曝光的形式,對小偷小摸者、不敬父母者,給予100-500元罰款處罰,并通過村里大喇叭進行廣播,使之廣為人知。
【專家點評】
在社會轉型期過程中,鄉村治理成為社會治理的難題。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在過去,鄉村治理主要采用的是人治,人們更多依靠的傳統人人情道德,家族傳統來進行治理,法治在農村建設相當于是空白,所以人治的觀念深入人心,而法治卻是空白,導致鄉村中出現村干部腐敗,百姓也覺得是理所當人,百姓之間出現打架斗毆等違法事件也靠人情來化解,全然沒有照顧法律的權威;
二,在社會轉型期,中國由原來的鄉土中國變為流動中國,農村很多年輕勞動力為了生計、為了夢想,外出打工,導致空心化現象嚴重,不僅造成農村大量土地荒廢,更是導致農村社會治理觀念滯后,人才匱乏,鄉村治理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塊短板;
三,在農村,鄉村治理的管理者很多不是依靠民主選取出來,而是基于利益關系選舉,而且很多鄉村領導干部一人兼任很多職務,權利過大,只手遮天,難以保障村民的民主意見的充分傳達,這也是鄉村治理的難題。
在熱點事件中,凰鳳村利用村民公約,通過內部經濟處罰和農村大廣播帶來的經濟與輿論壓力,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不失為一種創舉。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仍然是傳統的德治思維,恰恰折射出農村法治建設的滯后,且村委會沒有法定的“罰款”權力,而通過大廣播大喇叭來通報,又可能會侵犯到當事人的隱私 權,因而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風險。
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就要補齊農村這塊短板,那么就需要加快鄉村治理,應該從法制建設、人才培養、尤其是經濟發展方面入手,保障鄉村治理的有序性、民主性、科學性。
湖北公務員面試預測題目(三)
【熱點背景】
竹炭花生、竹炭蛋糕……給食品披個“黑外套”,秒變高大上。而且商家宣傳這種“黑食品”可以清理腸道凈化血液,引來不少消費者追捧。不過,食品專家卻表示,竹炭跟木炭在結構上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吃到人身體中,反而會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相關營養專家表示,雖然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為吸濕劑、除臭劑等使用,但營養專家表示,,所謂“吸附體內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宣傳并不存在的產品功能屬于虛假宣傳”。
其實,早在2008年,原衛生部發給國家質檢總局的《關于竹炭能否作為食品原料或添加劑問題的復函》中即強調,竹炭并非合法添加劑。醫學專家指出,沒有證據證明竹炭食品對人體有益,食用竹炭食品還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便秘。一旦所使用的竹炭粉中摻入一些雜質或有害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消費者應盡量少吃。
【參考分析】
在消費社會,商品的符號屬性進一步凸顯。食品不僅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還要能夠滿足人們對衛生、健康、養生等多方面需求。深諳老百姓消費心理的商家,將“符號經濟學”的效應在“竹炭食品”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可靠的商品搖身一變,貼上了“竹炭食品”的耀眼標簽,成為暢銷商品。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竹炭食品上得到鮮活的體現。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動,真實宣傳是基本前提;如果刻意隱瞞、欺騙甚至夸大其詞、無中生有,難免會對消費者產生嚴重的誤導。當“竹炭食品”淪為商家自說自話、自彈自唱,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任何保證。
電商也好,微商也罷,主要依托于互聯網的“竹炭食品”顯然不能成為市場監管的空白地帶。提升違規成本,提高社會規范的震懾力和約束力,只有讓商家回歸真誠的態度,才能實現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利共贏。說到底,“互聯網”任商家竭澤而漁的開發和利用;只有戴上“緊箍咒”,對于“竹炭食品”的虛假宣傳才會越來越少。
看過“湖北公務員面試預測題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