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公務員面試預測題及答案
廣西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一
從去年11月起,根據《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參與作弊者會被判刑處罰,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作弊入刑”似乎并沒有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泄題事件頻頻發生,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考試關系到每一個考生的切身利益,對于他們而言,公平高于一切,全國性考試更是如此。每一次考試,都是對政府公信力、社會誠信度的考驗,然而,頻發的泄題事件無疑讓這種考驗變成了質疑,這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不可否認,泄題、作弊等現象背后最重要的是利益的驅動。盡管代價高昂,但出于高額的回報,一些人還是鋌而走險,參與作弊犯罪。究其原因,第一,在極個別考生看來,或許作弊被抓是個小概率事件,而作弊成功的回報卻是顯而易見的;第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考生的這種僥幸心理,通過各種渠道與考生進行交易,由于回報誘人,形成了組織者、作弊者、監考者乃至命題者之間的一條完整的利益鏈,一旦得手多次,他們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甚至還傳授所謂“保過經驗”,從而使這條隱秘的利益鏈變得更加牢固,這樣的例子在往年的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近年來更有組織化、專業化、群體化的發展趨勢;第三,在一些地區,個別官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盡可能地將作弊事件的影響降至最低。
考試公平關乎考生切身利益,有時候一分之差可能就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標準化考試仍然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可如果一旦有人作弊成功,則將嚴重地破壞錄取秩序。如果對此采取息事寧人的做法,不僅會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舞弊行為。
頻繁發生的泄題事件反映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法則,拷問的是社會的誠信,挑戰的是法律與政府的權威。要想真正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全社會成員聯合起來,首先,應該積極宣傳和落實《刑法修正案(九)》中相關規定,即國家考試中參與作弊者會被判刑處罰,狠抓一些大案要案,造成社會良性影響,除此之外,也應該在社會中加強誠信教育,落實到各個社區中區,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其次,政府也應該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明查和暗訪相結合,落實責任機制,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加強內部監管,防止監守自盜;最后,公民和媒體也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在積極宣傳和曝光、舉報的同時,也應該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正確引導。
廣西公務員面試預測二
材料1:2015年,國家統計局南京調查隊公布的對南京鄉村醫生現狀調查顯示,南京市農村鄉村醫生普遍存在人力數量相對不足、老齡化、職稱、學歷等素質偏低和收入偏低等問題。工作負擔最重的村醫得1人服務1800多個居民,不少年逾古稀的村醫還戰斗在一線。
據有關材料顯示,全國鄉村醫生50歲以上的占23%,40-49歲的占24%,兩者相加為47%,而20-29歲的鄉村醫生只有7%。鄉村醫生逐漸呈現出了老齡化的現象。
【點評】
鄉村醫生,一個平凡而神圣的職業。在上世紀缺醫少藥的年代,他們用一根針、一把草解決村民疾患,備受愛戴和熱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長的他們逐漸從歷史舞臺的中央走到邊緣,加上長期醫療鄉村醫生身份不明、收入低等原因,使得一些年輕人不愿意道農村去從事這一職業,鄉村醫生面臨著老齡化、“斷層”的殘酷現實。
村醫老齡化,在引發深思的同時,我們更需關注的是,一方面從業環境差、收入微薄、生活困難是鄉村醫生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也是年輕人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一些鄉村衛生室普遍存在醫療設備陳舊、就醫者無法進行報銷、藥物品種受限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就診的村民越來越少,鄉村醫生的收入越來越少,在居高不下的物價環境下年輕人根本不敢涉足。另一方面,身份編制難落實、不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也使得年輕人對從事鄉村醫生的前景頗感擔憂。很多鄉村醫生的身份一直都是半農辦醫;目前只能與普通農民同等對待,無法享受道退休養老保障制度,老年鄉村醫生面臨著失業和老無所養的尷尬境地。
解決鄉村醫生后繼無人的問題,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健全機制解決這一難題。通過相關措施,解決鄉村醫生的身份認定問題,針對目前的村醫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基本沒有正規的醫學學歷和職稱,可以通過工齡置換的方法,解決資格認證問題,符合相關條件的醫生則給予認定國家承認的鄉村醫生職稱;提高待遇水平,落實社會保障,爭取將鄉村醫生納入事業編制,享受同衛生院職工一樣的五險一金等待遇,同時區別鄉村醫生的不同情況,實行分類施保,切實解決鄉村醫生的基本社會保障、養老保障和有關待遇,穩定村醫隊伍;增加鄉村醫療硬件、軟件的配備,加大對村級衛生所建設的投入,改變目前村級衛生所房屋破舊、設備簡陋、缺醫少藥的情況;實施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補充到村醫行列,鼓勵年輕的大中專醫學院校畢業生到鄉村衛生室工作,以彌補農村衛生人員后繼無人的現象,同時對現有相對年輕的村醫,鼓勵其參加在職學歷的提升,更好為群眾服務。
廣西公務員面試預測三
【熱點背景】
熱點事件一:多名女生不斷向一名女生拳打腳踢,多次將其打倒在地,那名女生并沒有還手。被打者王曉今年13歲,在一所實驗中學就讀初一,參與打人的女生共有8名,年齡均在14歲左右,而這8人分別在不同的學校。
熱點事件二:轟動全國的連云港被打女大學生,她遭受了踢打,扒衣,羞辱,拍照,剪發等令人發指的校園暴力,多人毆打她一個,還將照片上傳網絡。
校園暴力呈現出的新苗頭值得關注。有人感慨:以前我們上學時,同學間偶爾沖突,動手打一架就完了,可現在一些孩子動刀子、扒衣服,甚至全家上陣大打出手。
【參考解讀】
近日,校園暴力成為網絡熱議話題,群毆、羞辱以及燙煙頭等事件不僅輿論在持續發酵,而且施暴者也遭“人肉”,被幾近一面倒的“口誅筆伐”。校園暴力的頻發,未成年犯罪的零成本等問題突出,這其實是長期積淀的社會問題的外露。
首先,是家庭關愛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管是父母優秀的品質,還是不良的品質,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烙印,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得好:“種田不除,一季荒,養子不教,一世枉”。家庭教育的缺失,諸如: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父母和鄰居敵對、與親戚朋友仇視、父母決策的缺位等等,都會使孩子性格、心態發生扭曲,出現冷漠、嫉妒、孤獨、自卑、任性、過激、缺少同情心等等狀況,成為日后發生暴力傾向的心理誘因。
其次,是學校教育管理的缺陷。我國目前依然是應試教育體質,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以考試優秀率、升學率、分數作為評判教育教學成果的標準,因此重智育、輕德育,陳腐觀念仍在起著作用。學校對那些因學習成績不好,而愛惹事的問題學生,疏于管理,他們失去了老師的關懷,同學的信任,在自卑心理的驅動下,從滋事打人中尋找成就感,錯誤認為“拳頭硬”才有出息。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作為老師,不僅承擔著傳授學業、解答疑惑的責任,同時也要向學生講述道理、傳播正義。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不是很成熟的年齡,學校的職能不只是教會學生技能,更要承擔起育人的職責,如果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機器無異。
再次,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社會是一個大染缸,社會進步的同時,負面的影響無時不在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權力腐敗、網絡游戲、黑惡勢力以及小說、電視劇、網絡游戲社會不良風氣里的“暴力”充斥著青少年的業余生活,進一步地毒害著青少年的思想,極易使青少年產生沖動和暴力傾向。
總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對青少年今后的成長與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三方合力,齊抓共管,角色到位,才能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事件的再次發生,還校園一片凈土。
第一,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同時要切實完善和落實懲戒機制,令行禁止、依法治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法律的權威和教育的尊嚴。同時,學校要通過法制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其健康的興趣愛好,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同樣給予他們關愛和庇護,讓他們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溫暖鼓勵。
第二,重視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好的家庭,孩子身心健康,有良好的素質教養。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當好孩子的典范,讓孩子在寬松、和善、關愛的氣氛中健康成長,成為善良,開朗,樂觀的人。
第三,凈化社會風氣,剔除不良影響。社會上應該積極營造傳播正能量的氛圍,盡量少放映色情電視劇,不向學生提供充滿幻想和暴力的游戲,對于那些孝順父母、勤儉治學、見義勇為的學生的事例進行宣傳,樹立標桿,讓其他孩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