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及答案
廣西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一
優點:第一,交通違章較多,發放優惠券利于加強宣傳引導。從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角度出發,一種比較輕松幽默的方式,既能達到宣傳交通法規的目的,又能讓市民提高交通安全意識。鼓勵市民向親戚朋友等宣傳交通法規、提高交通安全意識。文字表述出于幽默和生動的考慮,便于讓大家接受。
第二,提高市民的接受程度。因為形式新穎,不少市民不再像以前一樣,拿到宣傳手冊甚至看都不看一眼就直接扔掉,也有人真的會仔細閱讀并向親友介紹。
第三,市民要隨身攜帶優惠券,甚至時不時拿出來翻看,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能讓人牢記文明交通守則。
第四,在該規定基礎上進行的靈活執法,實現了執法目的。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條,行人、乘車人、非 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于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非機動車駕駛人拒絕接受罰款處罰的,可以扣留其非機動車。
缺點:
“優惠券”在形式上對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造成了影響,盡管它在出發點上是好的,但在具體操作上容易引發爭議。
人性化執法實現的效果就可能是鼓勵違法。行人、電動車不闖紅燈不逆行、不走快車道;行人不要翻護欄、過街要走斑馬線,“優惠券”上的要求,不要說成年人,小學生都懂。一些人不遵守,不是不懂,而是明知故犯。讓他們明知故犯的原因,除了習慣,也包括“違法了卻無成本”。
【對策建議】
在實際工作中有關部門的探索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推出任何一項新舉措,尤其是涉及嚴肅的執法行為,必須秉持審慎的態度,提前評估法律風險,事先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當遇到質疑時,則要積極應對,及時改進。公眾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監督,有關部門要從善如流,及時糾偏,方能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法水平,贏得群眾的支持。
執法可以靈活、變通,強調人性化也沒錯,但前提是依法,所有舉措都應在法律規定框架內,而不能突破。用這樣的標準審視,罰款“優惠券”恐問題不小。
廣西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二
[新聞鏈接]
7月1日起,北京實施新版《北京市婚姻登記工作規范》,這是11年來本市首次修訂婚姻登記工作規范。新規實施后,北京市還將在簡約頒證的基礎上推出婚禮式頒證、集體式頒證等個性化結婚頒證服務。
[評價]
實行“婚禮式頒證”,既為結婚對象提供了登記、頒證、婚禮“一條龍”服務,又給他們節省了時間和開支,還可以現場給結婚對象惡補婚姻法,倒逼他們摒棄“不尊重登記”的錯誤觀念。
但是,這種做法存在弊端:
第一,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把登記與婚禮捆綁在了一起,人為地將簡單的登記領證程序復雜化,可能會違背部分結婚對象的意愿,干涉了他們的婚姻自由,這恰恰與婚姻法相悖。
第二,民政部門推行“婚禮式頒證”的初衷,與現實不符。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大都接受過系統教育,非常敬畏、遵守婚姻法,也十分看重登記、領證這個環節,因為這是合法婚姻的必然要求,也是婚姻穩固的重要保障。至于婚禮、婚宴之類的形式,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他們反而不會十分在意,往往幾個至愛親朋在一起聚一聚,吃頓飯,或者一對新人外出旅游,就走完了婚禮的“過場”。當然,“不尊重登記”的現象,在一些偏僻的農村確實存在,但形成不了主流??梢?,即使“婚禮式頒證”并非在婚登處大操大辦,也不受人們歡迎。
第三,這種程序帶給公民的,不是權利的保障,而是權利的侵害。只要對婚姻登記的歷程稍作回顧就會發現,我們不是沒有過“嚴格”“莊嚴”之類的婚姻登記程序,但要把申請結婚的雙方召集到民政部門為其舉行的“神圣、浪漫的婚禮儀式”上,甚至把參加這場“神圣、浪漫的婚禮儀式”作為頒發結婚證的前置條件,當事人及其親朋好友的反應可能不是擁護,而是反感。
更為關鍵的是,這場“神圣、浪漫的婚禮儀式”雖然聲稱是免費的,但值得追問的是,民政部門并不是納稅人,而是公共財政供養的行政部門。舉辦 一場“神圣、浪漫的婚禮儀式”,民政部門自己也承認,需要面積約150平方米的獨立頒證大廳,還需要將頒證大廳布置成中式或歐式的婚禮現場。這些開支的來源無非兩種渠道,一種是財政資金支付,另一種是加重結婚當事人的負擔。無論哪種渠道,都必將增加納稅人的支出。而事實上,增加這項支出事先并未征得納稅人同意,甚至沒有征得財政或收費部門的同意。
男女雙方自己籌辦的婚禮無助于婚姻的鞏固,通過行政權力將婚禮強行搬進民政部門自己的“頒證大廳”,離婚率的上升,有著深刻而復雜的社會原因,與婚禮無關,與婚宴無關,甚至與婚姻登記都沒有必然聯系。民政部門即便具有引導新人增強家庭責任感的父愛情結,也應該把重心放在社會道德的倡導上。
廣西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三
【材料】
據測算,2030年起,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退休之后的國人,將繼續擁有20年、30年甚至更多生命時長,和人們的工作年限相等或更久。中國用較短時間織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普惠制養老保障網,然而總體上保障水準還比較低下。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去年年底每千名老人也只擁有30張床位。養老依然要托付給忙碌于生計與個人發展的獨生子女家庭。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倚仗的重要人口紅利在2013年前后達到頂峰,此后便緩慢下降。接近2億人的“銀發浪潮”就這樣洶涌而來。
【解析】
人均壽命不斷提高的中國,以及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亟待突圍的老齡化困境。據世衛組織最新報告,中國人均壽命達76.1歲。一些“高壽”的城市和地區的人均預期壽命還超過了82歲。權威研究表明,1990年后的15年里,中國人驟然“長壽”了8年半。這意味著國力的增強,國人幸福指數的增加,也意味著養老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國家層面如果未雨綢繆做好適合老齡化社會的建設,解圍之道中也將蘊含著巨大的增長動力。要想更有效的解決老齡化問題,不僅要完善家庭贍養和扶養、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政策,更應強調“老”的價值,從“養”到“用”,從另一個側面解剖老齡化。
老少和諧的社會文化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在舉國努力下,使“老去”成為一個“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過程,從而增加每一位國人、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感,徹底有效的解決老齡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