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及答案
福建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一
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機構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中國是世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20億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鋼筋,建筑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至30年。不少建筑并非質量差,而是未到使用年限即被人為拆除。
城市“短命建筑”的出現,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一、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和盲目追求利益。多地拔地而起的建造的“短命建筑”有不少是地方形象工程。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和提升城市形象而“大拆大建”,增加賣地收入、拉動GDP增長,從而提高政績,牟取房地產建設暴利。
二、城市規劃缺乏權威性、連續性和預見性。城市總體規劃是以20年為期限進行編制,而經濟社會發展是“5年計劃”,城市規劃趕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以此同時,城市規劃缺乏連續性,受不良政績觀影響而出現“一任一個規劃”現象。這兩種原因直接造成了建筑短命。
三、建筑工程監管不力。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建筑工程質量有嚴格規定,符合標準方能驗收。有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出現利益趨同現象,并沒有嚴格實施或遵守規定,致使本應起到中立、公正的監管者作用的政府監管失靈,從而才有了各地先后發生的“樓歪歪”、“樓斷斷”現象。
建筑短命不僅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給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撓。采取措施解決建筑短命現象迫在眉睫。
首先,各地方政府需切實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都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處理好發展速度、規模和合理科學規劃的關系,科學發展,合理規劃,注重城市未來長遠發展,克服過去指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未來發展的弊端,盡量避免因城市不當的開發方式而產生的“短命建筑”。
其次,需推進城市建設規劃立法,強化法制監管,從而使城市建筑盡快走向法治化軌道。“短命建筑”大都是程序執行不嚴格造成,必須落實建筑設計的審批程序,嚴格公示制度,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科學規劃,并嚴格貫徹落實,才能避免規劃、建設的短期化行為。
再次,需強化監管,增強城市規劃權威性、嚴肅性、延續性和執行力,重大工程隨意拆建造成嚴重浪費,應嚴肅問責。在建筑質量監管方面,要形成民眾、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社會團體等全方位的社會監督,加強對城市建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督,克服規劃隨意化、任意化現象。與此同時,要把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的表決權和決策權關進‘籠子’。對于造成大型城市建筑“短命”的責任人要依法問責。當前,“短命建筑”產生后,無人調查和問責,縱容了此類現象多發。
最后,需提高建筑規劃的透明度,讓公眾參與決策,遏制拆建的隨意性。應建立公眾參與長效機制,將公眾參與規劃進行立法,要求規劃的審批應有公眾意見,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設立意見箱和電子信箱、邀請市民參加有關展示會、評審會、論證會或聽證會等活動,或聘請市民為城市規劃監督員,提高建筑規劃的透明度。
福建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二
【熱點背景】
近日,一個名為“微信大數據”的活動頁面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不少網友貼出了包括自己加入微信的時間、發送頭條微信的時間、第一個朋友、2015年共發布多少微信、共收到多少紅包、發出多少紅包、收獲多少個點贊等詳細數據信息。
不少網友覺得這個2015年微信大數據非常有紀念價值,不過就在當天下午,有不少網友紛紛發布消息,稱該活動網址可能會盜取微信賬號信息,一位網友發布消息稱“這個網址千萬不要進,馬上把支付寶的錢轉出去,已經有人被盜”,并稱“進去網頁的時候速度很慢,已經在盜取資料了”。
該消息傳出之后,造成不少網友恐慌,扎堆提現微信零錢以及取消銀行卡和微信的關聯。甚至有網友發現因為系統零錢提現用戶過多,導致無法提現,造成恐慌加劇。
不過當晚,騰訊微信事業群總監、風控總監鄭立鵬親自發了一條自己的微信大數據,辟謠盜號是謠言,請放心分享。
【題目預測】
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充斥著真真假假的盜號軟件、謠言信息,讓大家煩不勝煩,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數據”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術語了,它的威力已無所不在,牛津大學教授維克多·梅耶-舍恩伯格在其新書《大數據》中說,這是一場“革命”,將對各行各業帶來深刻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但同時它也引發“數據暴政”的擔憂。
可以說,“數據”被捧為21世紀新型“石油”或“黃金”。一些統計學家、物理學家和所謂的數據科學家服務于大數據應用程序開發公司,通過對消費者日常的數據分析,就能從單條信息發現信息間關聯,對零售業極為有用,可以避免發貨出錯,最大限度降低庫存成本。而且能知道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行為偏好等等,為商家提供精準的消費預測。
但實際上,大數據也給我們帶來了安全隱患——各類“盜號鏈接”或者“疑似盜號鏈接”,讓人防不勝防,大數據時代,誰來保護我們的信息著實讓人擔憂。
比起信息發展的速度,我們更需要完善、細化與其相應的制度規制。一方面亟須培養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判斷哪些屬于不應“留痕”的個人信息;另一方面企業在收集、索取個人信息時也應自覺自律,培養合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法律意識。除此之外,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維護自身權益。
福建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三
【熱點背景】
“我辛辛苦苦掙了百萬年薪,卻要繳納40多萬個稅,有人炒股一夜暴富掙了幾百萬元,股票轉讓時卻不用交個稅,這確實不太公平。”一家日用消費品企業稅務總監張麗感慨道。張麗認為,45%的邊際稅率偏高,自己一年繳納這么多個稅,并沒有在教育、醫療方面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而身邊的一些優秀人才選擇去其他國家發展,原因之一就是個人稅負重而沒有相配套的社會福利。(11月14日《第一財經日報》)
【參考評析】
大家在討論“個稅起征點”應該調整到多少才合適時,都有一個基本的心態:個稅應該富人多繳,窮人少繳,最好不繳。當然,前提是,窮人的公共福利必須和富人一樣,最好是高余富人。少繳稅多拿福利,這符合人性的自利,雖然“調節貧富差距”之類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講得朗朗上口,但說破底了,無非就是人性的自利,不愿付出,只想收獲。
大家熱衷討論個稅問題,最核心的就是“窮人”的標準。“個稅起征點”也好,“12萬算高收入”也罷,都是要力爭將自己納入到“窮人”的行列??墒聦嵣夏兀F在繳個稅的人已經很少了,只有2800萬人,占整個人口總數的不到2%。如果要從人口比例來看,有“資格”繳納個稅的,似乎都算不得真正的“窮人”。只不過,你不想和總人口比,你非得和你身邊的高收入人群比,擺出各種各樣的實際情況,房貸啦,小孩教育啦,贍養老人啦,看不起病啦。
這些是不是實情?當然是。問題是,既然你知道自己這個占據人口總數2%前列的理論上的“富人”,過得并不容易;那些比你收入更高一點的你眼中的“富人”,憑什么就活該繳納更高的稅收,并且想當然地認為他們過得一定非常好,足夠承擔得起這份高稅收呢?不同收入水平會有不同的消費需求,農村拿低保的人聽說你月入過萬,一定會想不通你這么多錢怎么用得完;你想象中的那些年入百萬的人的生活,其實和農村低保戶看你是一樣的眼神。
百萬年薪要繳40多萬個稅,很多人大概沒有真正想過,個稅討論背后的這幫沉默者們,實際上承受著最沉重的稅負。想想看,讓你的收入接近腰斬,你會是怎樣的心態?有人說,“年收入超過百萬的收80%稅才好呢”,還有人說“我有百萬年薪,要繳95萬個稅也愿意”。這樣的人當然永遠不會年薪百萬,不但他們不會,所有理性的人也都不會去追求那樣的年薪百萬。高稅負事實上是對成功的懲罰,傳遞的仍是“貧窮等于光榮”的理念。
“你的高收入是怎么來的,同樣是工作八小時,同樣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你為啥高出那么多?”這樣的質疑,可能道出了很多堅持認為“富人就應該高稅率”的人的想法。要不然,同樣是辛苦掙到的收入,憑什么年薪百萬就活該近乎腰斬呢?理由是:因為你的錢掙的太輕松,你的付出不值那么多錢,所以必須通過高稅率予以“調節”。這樣的言辭如此冠冕堂皇,沒有任何感恩的心理,純粹是“劫富有理”。
這套說辭的荒謬性是不言自明的,因為經濟學有個基本概念叫做稀缺性??諝夂苷滟F,但一文不值,因為沒有稀缺性;鉆石不能吃不能喝,但是價值連城,因為稀缺。工作與收入也是一樣的,并不是一個工作非常累所以工資就必須高。要不然的話,質疑他人高收入的人,也該自問一句:憑什么我比工作那么辛苦的環衛工人工資還高呢?
同樣的道理,新聞中年薪百萬的企業稅務總監,覺得炒股賺百萬不用繳稅不公平,也是很荒謬的。首先,人家要繳印花稅,去年股民人均貢獻了2553元;其次,人家要承擔巨大的交易風險,賺一百萬的時候你看見了,虧一百萬的時候你可能就視而不見了。
百萬年薪40多萬個稅高不高?當然高,誰疼誰知道。呼吁減稅,也該有富人的份。以后,再以“調節貧富差距”為由,呼吁給自己減稅給富人增稅的時候,至少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