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及答案
江蘇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一
這種荒謬的事件發生在公辦學校,表面看起來是學校管理和招生混亂,實則暴露出職業學校招生的困境。職校超發通知書,看似有著自己的不得已,但這種不得已也正是職校教育發展的尷尬與窘迫的體現。生源危機只是職業教育發展危機的冰山一角。
超發錄取通知書風波揭開了職業教育招生亂象的蓋頭,但也為職業教育加快改革、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提供了契機。職業教育,不僅事關個體成長,而且關乎國家和民族發展大計,相關部門的改革意識得緊迫起來,盡快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題目預測】
近日,有考生拿到廣西某職業院校錄取通知書卻無法入學,校方解釋稱由于宿舍床位緊缺無法接收,對此,你怎么看?
【答題要點】
職業院校招生亂象不僅暴露出招生管理的混亂,更體現了當前職業院校發展的困境。
近年來,就業形勢不斷嚴峻,為了進一步推進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型人才,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給予扶持,但在不少地方,對職業院校的監管仍非常不到位,例如,一些職業院校超額招生,導致耽誤學生正常入學;部分虛假宣傳,聲稱可以轉為本科或統招,但學生畢業后卻拿不到相應的畢業證書。職業教育的亂象印證了政府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當然也體現出當前在院校招生難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職業院校自主招生且院校眾多,招生市場競爭激烈,在爭搶生源的過程中,學校和學生都是雙向選擇,招生情況不確定。另一方面,一些職校尤其是民辦院校,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其教學的資質、水平、各項教學條件都不達標,投入不足。加之教育部門的日常監管和定期審核不到位,導致一些院校管理混亂,甚至以虛假承諾騙取生源,擾亂辦學市場,耽誤了學生的就學時機,使學生付出高額學費卻得不到想要的文憑。
要想真正規范職業院校,讓職業教育發揮出應有的活力,需要下大力度對職業教育領域進行全面整頓。首先,嚴格限定民辦院校準入機制,對職業院校的投入、教學管理一定要監管到位。其次,對一些違規擴招,虛假宣傳,欺騙學生的院校要進行懲處,保障學生權益。最后,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職業院校的各項扶持,減輕職業院校辦學負擔,讓院校重拾教育至上的宗旨。
江蘇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二
一、背景鏈接
工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做好查處網絡傳銷工作。近年來,網絡傳銷違法活動日益突出,打著所謂“微商”“電商”“多層分銷”“消費投資”“愛心互助”等名義從事傳銷活動屢見不鮮。與傳統傳銷相比更具隱蔽性、欺騙性和社會危害性,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二、熱點解析
微信營銷本質上乃交情營銷、熟人營銷。這種模式,以親朋好友為推銷對象,以個人信用和情感紐帶為說服資本,的確可算是精準營銷的經典范例。只不過,一旦傳銷網絡滲透其中,也就不可避免造成更大危害……可以說,微商走對了路可能是草根的致富機會,走偏了可能就成了變相的非法傳銷。現實當中,微商傳銷帶來的社會危害十分嚴重,既擾亂了市場秩序、侵犯被騙者的財產利益,還阻礙了微商的健康良性發展,有的還往往伴隨著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等違法犯罪行為,侵蝕社會信用基礎,應當嚴厲禁止。
打擊微商傳銷,靠消費者自身當然不行,電商平臺和監管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自律和內部的監管,營造良好的微信生態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微商傳銷亂象的產生,跟相應的法律制度缺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有鑒于此,打擊微商傳銷必須首先補上法律漏洞。在互聯網時代下,禁止傳銷的條例制度要與時俱進,有關方面應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微商傳銷”填補制度空白,完善監管機制,暢通維權渠道,將微商營銷行為納入到法治的框架中。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微商傳銷的預警、防范和行政監管,并依法追究違法犯罪者的法律責任。總之,不管是電商、微商,還是傳統的實體商,變的只是交易的平臺,實質永遠不會變,即為商之道。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重背景下,微商大有可為,但前提必須是依法經營、誠信經營。只有多管齊下,在自律的同時加強監管,規范治理微商營銷,進一步在微商中凝聚法治正能量,消費者才會對微商重拾信賴,微商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江蘇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三
【熱點概述】
3月27日,南寧的一場電視問政,問出了陣陣火藥味。面對曝光的公務員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車一族入住廉租房、蓋一次公章“收費”2000元等問題,多名市民嘉賓當場激動抨擊指責,其中一名市民還給到場的3名書記和1名副書記送上4個“蒼蠅拍”,4位領導直言“臉紅”“慚愧”,表示將大力整改。
【預測題目】
電視問政,是來自湖北武漢電視臺的一檔直播節目,這種新的問責形式一經誕生,就被多個電視臺效仿,但是有部分老百姓對此并不買賬,認為這是在作秀,對于這個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對于電視問政,盡管有網友擔心這是不是在作秀,但我認為,能把“糗事”秀到這樣的公開監督場面,也算勇氣大于“秀”氣。沒有這樣的現場秀,至少領導干部的臉不會這么紅,也不會有如坐針氈的脊梁骨寒氣。這對官員的作風轉變,無疑有積極意義。
當然,這幾年,電視問政受到一些民眾的質疑,主要還是擔心現場有“托兒”,有的只是看到了官員低頭接受監督的姿態,卻沒看到徹底解決問題的結果;民眾期待看到更多有火藥味的交鋒,看到舊的問題不被一次次拿到電視問政的臺面上,循環往復。“問政”不等于“問責”,尤其是在電視節目上,短短幾分鐘,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是非曲直,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電視問政作為輿論監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處,但短板也很明顯。至于電視問政里的“火藥味”,恐怕更不能當做指數標桿來熱炒。
不過,真正的問題在以下兩個層面:一則,正因為是“電視監督”,官員有形象壓力,有上層壓力,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就算不是動輒得咎,幾乎也容易被橫挑鼻子豎挑眼。結果就出現一系列的吊詭亂象:比如地方黨政一把手,對于幾級之下的具體事件,到底該負怎樣的責任?拍板解決,看似過癮,實則“越權”;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難得民心——這就是電視問政的矛盾所在。二則,眼下的電視問政陷入一種“越激烈越有效”的幻覺里。因為問政的基調早已確定,官員與市民基本缺乏了“好好對話”的可能,剩下的姿態,只能是“應對”、是“解釋”、是“乖乖辦妥”的如履薄冰。
所以,讓官員有說話的“機會”,讓市民有問政的“能力”,構建更為常態而正常的問政機制,也許比一檔看點誘人的電視問政節目更有意義。一先,應該保證節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臺上不做提前的劇本設定,臺下建立責任反饋機制,真正把問題解決掉、解決好,杜絕形式主義。第二,建立其他反饋問題的渠道和機制,并將民眾反映的問題和解決的狀況公開化,建立考核機制,將民眾的反饋與官員的政績緊密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