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公務員面試題目含答案
珠海公務員面試題目一
【解析】
如果說理想為行動指明了方向,那么行動則是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離開了理想的指引,行動就成為盲目的行動;離開了行動的保證,理想就成為虛幻的理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確定了理想之后,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來檢驗。
政府之“行”重點在于“責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納稅是人民的義務,政府為人民負責是納稅人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官員之“行”重點在于“作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我爸……”讓“拼爹”成了時尚,在群眾的監督下,作風像陽光下的浮云一般無處遁藏!
人民之“行”重點在于“正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做主的國家,人民做主的國家是人民利益至上的國家,維護人民自身正當的權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不是傳說。
言必行,行必果,承諾的共同富裕是發展的目標,承諾的生存有尊嚴是發展的進步,承諾的和諧社會是我們共同的期望!
【示范例題】
有人說“干一行,愛一行”,也有人說“愛一行,干一行”,你怎么看?
【答案】
有人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干一行,愛一行,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腳踏實地,奮發努力;還有人說,任何人都不能勉強自己,只有愛這一行,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出個人的興趣和潛力。“干一行愛一行”,這是從敬業精神講的,他要求每個人熱愛自己的崗位,做到干一行愛一行。而“愛一行才能干一行”,是從人的擇業觀講,就是說,人只有在自己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才能很好的干好你所從事的工作,正所謂愛好是動力。我覺得在擇業的時候,最好能做到愛一行干一行。因為這個行業是我們所喜愛的,我們才會有熱情去做好這一行。
社會的需要和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可能給每個人都提供充分選擇的機會,比如可能我們不愿意做農民,但社會需要農民的辛勤來為我們提供農業的保障,我們不愿意當老師,但社會需要老師來做靈魂的工程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干一行愛一行,而不能因為不愛這一行而不好好干這一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奉獻一行,把自己的職位當成光榮的責任,把從事的工作當成神圣的事業,以實際行動讓崗位閃光,讓生命閃光。
而當我選擇公務員這一職業,因為我熱愛這個職業,我是在理智地考慮和分析自己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的決定。前面提到我們做了一行后,不管這個行業是否是我們喜愛的,我們都要干好、干精,這也是我工作的的基本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更是我做人的原則。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領導把我分到其他部門,我也會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地把工作干好。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愛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愛一行。
珠海公務員面試題目二
【熱點背景】
2015年11月15日始,北京嚴查“黑摩的”,首日即扣車1379輛,處罰1682人,百姓拍手稱快。“黑摩的”橫行,對出行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理應重拳治理。但根除違法現象很難一蹴而就,“黑摩的”司機們從“陣地戰”轉為“游擊戰”,躲進社區攬活,不到地鐵站即讓乘客下車,此外,多在晚上和清晨活動,因為此時大部分警察還沒上班,無怪乎違法者們得意洋洋地宣稱:什么嚴查?又是一陣風。
【面試模擬題】
對于黑摩的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對于“黑摩的”的打擊力度不足,變成“一陣風”問題,反映出相關監管部門執法方式的單一以及執法思維的僵化,未能做到隨著問題的變化而改變執法方式、不能與時俱進,缺乏創新意識,缺乏韌性。
而造成黑摩的屢見不鮮,治理不徹底的主要原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黑摩的”進社區,雖然絕大多數民眾感到厭惡,但總是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或敢怒不敢言。違法者成群結隊,來去方便,住戶有所忌憚。多有“報警怕將來遭報復,且這點小事,也不值得”的思想。
另一方面,雖然公安機關出警迅速,但未能及時掌握“黑摩的”的具體活動范圍,可動員不夠,只好警方單打獨斗。這說明,相關公關工作有改進空間,要從發發表揚稿,轉向真正深入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
再者,公交車難等,出租車太貴,乘黑摩的漸已成為習慣的嘆息。黑摩的屢禁不止如此盛行,恐怕根本原因還是與政府最后一公里壁壘沒有徹底打破有關。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本是優良傳統,在今天,依然不能丟棄,更不能異化成教訓群眾、命令群眾。相信只要從辦公室里走出來,真正到社區中走一走,違法“摩的”現象會從根本上被遏制。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對群眾們防范“黑摩的”的思想意識,改變他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增加群眾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公安民警也要深入社區,加強巡邏的同時也要多于群眾溝通,獲得群眾信任,在取得群眾情報的同時,也要保證舉報人的利益,這樣才能進一步打擊“黑摩的”現象,甚至根治。
再者,黑摩的難清理,還有賴于其方便便宜“上班族”對他確實有依賴,政府要把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現網看做是方便市民出行的“主動脈”,及時找到合法的替代方案,才能讓他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
珠海公務員面試題目三
【熱點背景】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自2007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來,我國在政務公開的規范化和法治化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面臨著許多現實的困難與問題。
當前,我國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技術的突飛猛進對政務公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機遇還是挑戰,這當然取決于政府部門的把握和應對。
【解析】
[政務公開存在的問題]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領域存在公眾對于信息公開的需求和政府公開信息的供給存在明顯的不對稱,在2014年底開展的全國政府網站普查顯示“80%以上的網站都存在有辦事欄目空白,或者辦事欄目內容更新不及時的問題。”尤其是公眾比較關注的服務指南、辦事系統、熱點專題、咨詢答復等資源則很難通過搜索引擎準確獲得。目前政府各個部門之間也由于條塊分割造成了“信息孤島”效應。
[政務公開的必要性]
政務公開的不完善,容易導致國家出臺的一些方針政策、重大措施不能為廣大干部群眾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甚至造成一些群眾與政府之間出現對抗。提高政府行為的透明度,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促進公眾廣泛參與的政策形成機制,提高政府施政的民意基礎,并進一步消除產生腐敗的暗箱環境,推進廉潔政府建設。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做到政務公開]
首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向公眾開放。提升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標準化程度,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衛生等20余個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其次,明確各部門數據共享的范圍邊界和使用方式。應該厘清各部門數據管理及共享的義務和權利,依托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臺,大力推進國家基礎數據資源和各部門信息系統跨部門、跨區域共享。打通各部門的數據系統之后,大數據應用能夠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為有效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手段。“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總結提升】
以數據開放帶動政務公開,進而以應用倒逼政府職能的轉型、實現行政流程的再造,這是一條可行的道路。信息化時代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信息公開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政府應轉變傳統觀念,順應時代潮流,著力打造‘互聯網+’信息公開平臺。
看過“珠海公務員面試題目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