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務員面試題及答案
福建公務員面試題一
【現狀分析】
按照井岡山大學有關工作人員的介紹,“勞動周”是學校培養方案明確規定的,要求在校大學生四年中必須參加一次為期一周的“勞動周”活動,相當于課外社會實踐,有學分,不參加可以記為曠課。正因為如此,當“勞動周”的實踐內容,被校方統一定義成協助制片方拍電影“跑龍套”,這個行為本身就具有了強制性色彩。
在大學的培養方案中置入“勞動周”,并非不可。此前,廈門大學在公共基礎課中開設了“攀樹運動”,俗稱“爬樹課”;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開設了共計64學時的“種田”勞動必修課,要求學生到學校農田耕地種菜。歸根結底,培養方案的制定屬于大學辦學自主權的范疇,只要經過科學嚴謹的論證,設置勞動課或“勞動周”都無可厚非。
問題在于,“勞動周”的實踐內容到底應該如何設定。在校方官網上,并沒有找到井岡山大學關于“勞動周”的具體規定,而在該校某學院學生會勞衛部的職責中,有這樣的內容:負責好勞動周的管理、協調工作。也就是說,具體的實踐內容設定,帶有學校有關部門以及教師與學生協商擬定的性質,也有學生自治的一方面。既然如此,校方應制片方要求統一組織學生參演,而學生對此并沒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學校未免有些任性了。
【分析】
大學的管理當然需要秩序與,培養過程也需要指導與服從。然而,這并不等于說校方以及教師,就能以秩序與的名義,隨意指導和指派學生,尤其是在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背景下,大學的秩序與必須以共商出來的章程予以維護和呈現,而共商的過程需要給予學生平等的話語權。
當前高校正處于綜合改革階段,大學的管理和治理結構是改革的一大重點。在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看來,改革關鍵是在大學治理過程中充分體現廣大師生辦學的民主權利。以此出發,在貴州大學新的章程里,校長辦公會議要請師生代表參加,學生可以質詢院長,學生會、教代會甚至有權對校領導提出彈劾或者誡勉、罷免建議。說到底,只有完善大學的治理結構,才能避免學校動輒單邊地組織學生做這做那。
福建公務員面試題二
近段時間以來,某地學生在考場群毆老師,老師被逼還手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令人不解的是,有關部門對這起事件的處理結果,居然是組織師生相互道歉,勒令老師深刻檢討。
【觀點看法】
坦率而言,這個貌似一碗水端平的處理意見,忽視了基本的是非黑白,把教師最起碼的職業尊嚴和了稀泥,而且無視教育的基本規律,用消費者與服務者的關系去理解教育中的師生關系,這對教育的損害也許比單純的侵犯教師權益更令人擔憂。
【背景分析】
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以平權的觀念去理解、構建師生關系成為某種普遍的共識。但是,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著教育中的師生具有平等的權力。某種意義上,教育從來不是平等的,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師生之間實際上存在著監護與被監護的關系。雖然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監護與被監護的關系上,卻并非是平等的。教師基于被監護對象的利益,可以行使對于監護對象的管教權力。這種權力不僅是正當的,而且是必需的。這是因為未成年人由于其理智、身心發育不成熟,而經常無法正確識別自己的利益。放縱未成年人的任性,實際對未成年人的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老師對于學生的嚴厲管教不僅是行使權力,而且是責任所在。一位面對熊孩子唯唯諾諾的老師,絕不是一位稱職的老師。把老師當作服務業者,以某種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來構建師生關系,會嚴重消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秩序與,從而在根本上瓦解教學中的指導與服從。長期以來,一部分的人出于對西方教育的一知半解,對中國的教育以及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不切實際的批評。教師對于學生的嚴厲管教,被當做一種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侵犯人權、傷害孩子的行為。這種看法不僅忽視了西方精英學校里普遍存在的對學生的嚴厲懲罰,而且也忽略了亞洲日、韓等國家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
【分析】
處罰從來都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在人類理智不足的未成年階段,欲望、任性乃至某些先天的反社會傾向,難以通過說服與教育來快速戒除,必要的處罰恰恰是幫助學生克服反社會傾向與自我放縱的必備環節。那些把每個孩子都當做天真幼稚的天使的看法是令人欽佩的,但是這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總有一部分的孩子頑劣不堪,甚至品行不端,不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處罰不僅是不負責任,而且會放任他們去傷害其他的孩子。另一方面,規訓與處罰本身也是樹立教師、建立良性教學秩序的必需要素。愛心、耐心是需要時間、需要資源的,老師要對大多數學生負責,要對正常的教學秩序負責,他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不是圣母而只是普通人。不是所有老師都能達到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夫子水準,你不能要求老師如同家仆對待少主一樣去哄著那些熊孩子。
當下的教育中,有一種傾向,即老師不再是監護人,而異化成為了服務員,甚至是被打罵、羞辱的服務員。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愛的教育,但是,面對那些為所欲為的學生,老師該怎么辦?我們必須去思考,到底想要什么樣的中國教育?師生之間,究竟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
福建公務員面試題三
【新聞動態】
進農家了解經營狀況,下麥田察看小麥長勢,詢問農技人員培養和待遇情況……暮春時節,來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考察工作,看望廣大干部群眾,又一次讓世人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起點。
【背景概述】
38年前的初冬,18位村民為了填飽肚子,在偏僻貧窮的小崗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紅手印,農村改革響起第一聲春雷。如今,小崗村已是小樓林立,道路平整,并聚集了數家億元企業。從“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人均收入還不足20元的“三靠村”,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4000元,被農業部確定為“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小崗村的蝶變,無疑是改革理念與地方實踐融會貫通的真實投影。
【現狀分析】
盡管近年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但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實際上,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改變“城市像發達國家,農村像發展中國家”的現狀,讓農村的有效資源留下來,產生效益,支撐可持續發展,讓農民有自己的造血機能,跟上社會發展,還需要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民工市民化、脫貧攻堅精準化等方面持續發力。實現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關鍵,也正在于此。
【分析】
“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頭,拖拉機不用了,大片土地成了花布頭。”上世紀70年代末,社會上曾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質疑和批評當時的“大包干”。時過境遷,人們的思維、視野較之以往有了極大的開拓,對于新生、未知事物的容納度也有了顯著地提高,能夠更加全面、客觀、長遠地看待周遭的積極變化。“紀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深化改革”,正如小崗村將橫貫全村的長路命名為“改革大道”,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懷著“改革在路上”的警醒,為了人民的利益,堅定、大膽地向前走。
看過“福建公務員面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