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務員遴選面試真題及答案
2017公務員遴選面試真題一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崛起,有別于中國傳統語言的網絡語言也依托網絡這樣一個快捷、自由和方便的載體應運而生,并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普及和在社會中傳播。對此,我們應該全面地看待網絡用語。
語言其實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網絡語言是時代發展過程中一種特定的語言現象。在網絡時代,網絡語言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1)由于網絡具有快捷的特點,所以網絡語言勢必隨勢而生,其流行可以節約時間。(2)網絡語言不僅代表著高效率,而且充滿著一種求新求變、不斷突破陳規的潮流感和前衛感。這種充滿創造、突破傳統的語言自然而然受到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追捧。(3)流行語的流行其實也是當下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是對傳統語言的豐富。
一方面網絡語言的流行猶如打開一扇新的窗戶,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會進來。人們利用網絡語言可以自由、輕松、詼諧幽默地表達思想、情感。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把不同的民族語言雜糅在一起使用,在形式和表情達意上呈現了網絡語言詞匯的創新性、隨意性和簡便性。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新的智慧從而使偉大的漢語更加豐富,更具表現力。
但是另一面網絡語言這扇窗打開的時候,也不免有些蒼蠅蚊子會進來。網絡上有時會充斥了一些粗暴、“晦澀”的網絡語言。其最大的隱患在于對我們傳統語言文化的沖擊,使傳統的語言失去了規范性,甚至可能會對處于模仿能力極強階段的青少年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造成他們從小對某些漢語使用的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
網絡語言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語言,雖然存在著許多優點,但也不可避免的暗藏著許多不足之處。對其,我們應該趨利避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一個恰當的度。對此我們可以做:
首先,加強網上輿論引導,控制、減少各種“噪音”。公民雖然有言論自由的權力,但是表達權和言論自由都是要以符合法律要求、不侵犯他人及公眾合法權益為前提的。無端侵犯他人隱私權,公然誹謗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謠言混淆公眾視聽,這樣的“噪音”當然必須努力加以控制、清除。
其次,提高公民網絡素養,凈化網絡語言環境。教會公民在互聯網所創造的新環境中能夠獨立學習的能力及創新意識、批判精神及社會責任感和文明意識。要通過教育,提高公民文明上網、文明使用網絡以及識別網絡信息真偽的鑒別力,以及正確、公正理解網絡報道的事實的能力。只有這樣,網絡語言環境就能得到極大的凈化,網絡語言暴力就能得到極大的遏制。
再次,完善網絡管理立法,加大以法治網的力度。可以實行網絡網絡實名制其實是要在網民隱私和公共安全兩者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后臺實名制最大限度地兼顧了兩者。與此同時,必須加大力氣依法加強網絡監管,對放任甚至直接參與網絡語言暴力策劃的網站及時給予懲處。
最后,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舒緩現實的社會矛盾,推進社會和諧。這可以降低網民的偏激情緒,為遏制語言暴力、建設和諧網絡提供良好的社會心理基礎。
2017公務員遴選面試真題二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推進四川誠信建設的意見》。該《意見》規定:對于違背誠信的行為人,在招標投標、項目審批、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準入方面依法予以嚴格限制或禁入。請談談你對這一規定的看法?
當前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誠信缺失現象十分普遍,給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四川省對信用懲戒作出“史上最嚴規定”,可以說是誠信建設的一次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眾所周知,失信聯合懲戒體系不完善是造成誠信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我國對違規失信行為的懲罰機制不夠健全,失信人違規成本太低,造成失信行為大行其道。因此,對違法失信者進行聯合懲戒,重在約束,重在限制,重在提高失信成本,比如降低信用等級。而四川省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失信行為與評職晉級、評先選優、選拔任用等方面相掛鉤,將違規違約的成本從柔性處罰道硬性規定,將人們的日常行為納入系統化、檔案化、長效化的管理體系中,不僅能夠讓失信者有敬畏之心,有效摒除人們的投機心理,也可以有效遏制不道德行為,久而久之又可以培養公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對于加強道德建設、規范文明舉止、樹立文明新風、構建法治社會,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但推動信用建設,既要靠制度,通過加強剛性約束,提高失信成本,讓人不能失信、不敢失信;更要靠文化,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由多方出臺、多頭負責的規章禁令納入同一個信息系統,由專門部門統一管理、監督和協調,形成一張具備權威性的“市民公約”無形之網。另一方面,還需要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讓基本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并使之成為行動的指南。只有全社會都行動起來,都參與進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失信成本和守信收益,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才能蔚然成風。
2017公務員遴選面試真題三
根據一項國家統計局在上海的調查顯示,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他們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對于這種現象你怎么看?
在常人看來,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后,一般會有兩條路,要么繼續深造,要么工作就業。而“慢就業一族”既不選擇深造,也不就業,而是選擇暫時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是創業考察,對于這種現象有人可能覺得無法理解。但時代不同了,人們對勞動、就業的理解和看法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慢就業”作為一種新的擇業觀,應該被賦予多元、理性的初衷,對此我們不能盲目地予以批評,也不能盲目的給予支持,而應寬容看待。
導致“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多種,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其次是他們希望能夠“理性尋找發展方向,不愿意在沒有找到方向前被具體工作束縛”,或者“準備自己創業”,“考研”、“想做自由職業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因此,從社會視角看,這反映出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而導致擇業時的信心不足。有部分大學生把‘慢就業’當成逃避就業的借口,最終淪為‘賴校族’、‘啃老族’。”個別大學生畢業一兩年還沒找到工作,就愈發消沉,致使以后更加難以適應高壓的職場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而高校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的脫節,也在無形中增大了大學生求職時的就業壓力。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反映出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改變,說明他們的獨立意識更強、自主意識更濃,對待生活、工作更加理性,不愿盲從、不愿簡單屈從社會安排,更希望憑自己的努力主宰未來。這樣的就業理念,有利于保護青年人的進取精神和創造性,這也和新常態下強調創新的大背景是契合的。從大學教育角度看,這也有利于讓大學減輕就業率的過度束縛,真正把重心回歸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核心上來。
因此,面對“慢就業”現象,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對于廣大畢業生來說,要不斷轉變求職觀念,放低姿態,合理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腳踏實地去努力工作;要盡早作出自己的職業規劃。不管是繼續讀書還是就業,都要盡早做出安排和規劃,積極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學習、溝通、創新、合作能力等。對于高校,應適應新的形勢,改變現有的人才培育模式,積極引導學生‘靈活就業’,鼓勵大學生創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空間,通過多方努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就業。
看過“2017公務員遴選面試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