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務員面試時事熱點分析
河北公務員面試時事熱點(一)
我們的高考制度每隔幾年就有一次小調整,這一方面有利于兼顧公平,另一方面則試圖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其個性發展。所以一些能夠證明考生個性特長的經歷,如國際奧賽獲獎等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高考加分項。可在這一思路驅動下,我們旋即發現,全國各地逐漸掀起了一場“奧賽熱”,一些原本并無相應學科天賦的孩子也被趕鴨子上架,因而近些年來這些加分項不得不被大大壓縮。改變高考等考試的內容并不能減輕學生負擔,所謂負擔,不過是學生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付出的額外努力而已。當負擔為絕大部分學生所能普遍接受時,就具有一定的激勵意義。問題僅僅在于,時下這些負擔已超出絕大多數人的承受范圍。既然我們在根本上無法取消考試這一選拔制度,至少能降低其頻度吧?如上文案例所示,要求小學生獨立制作精美的PPT即不切實際,與其因這些荒唐的考評方式將學生的負擔擴大化、波及家長,不如干干脆脆地取消它。可如此一來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新的問題:取消平時的考核,學生的學習質量便無法保證,長此以往必然使學生在最終考試中落后于人。這正是一些學生從學校解放出來,反而在校外培訓班中投入更多時間、精力的根本原因。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尷尬的兩難境地。
學生課業負擔屢屢加重是我國社會競爭不斷加劇的反映,這既不能單純依靠行政部門的各項規章條款予以解決,更不能期待幾篇文章便能尋找到解決方法,我們只能期待全社會群策群力以覓得緩解之法,當然這聽起來太過空洞。
河北公務員面試時事熱點(二)
近日,一段視頻揭穿了大涼山地區偽慈善志愿者群體的真面目。視頻中,兩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臺上直播做慈善,安排涼山州某村村民站成兩排,隨后直播給村民發錢,直播結束后,這些人又從村民手中把錢拿回來。先發錢再收回去的“偽慈善”并非這一起。在網絡直播興起之后,多名打著慈善名義前往涼山州的“志愿者”,實際上卻從事著借慈善斂財的勾當。
找幾個窮人,豪爽地發錢,把錢高高舉起拍照留念,這原本是陳光標玩剩下的東西。直播平臺上,直播所謂公益慈善,“網紅”們走的居然還是一模一樣的路子。不過,標哥發錢好像并未聽說過收回,這些人則純粹是找“群眾演員”表演。配合“拍戲”的酬勞,可能是一袋洗衣粉或者一袋面包卷。陳光標的“暴力慈善”是要打造個人光輝形象,這些人則是要增加粉絲數和觀看量,讓粉絲多刷禮物,格調就低了很多。
網絡上那些流傳甚廣的東西,比如貌似源于真實生活的搞笑短劇,很多都是粗糙的擺拍,用事后剪輯制作增強效果。搞“偽慈善”網絡直播的這幫人,或許覺得自己和這些人沒有區別,玩的都是假模假式,賺的都是腦殘粉絲。但是,“偽慈善”公益直播,打的畢竟是慈善的旗號,欺騙粉絲刷禮物,近似于騙捐行為,而不只是“泛娛樂”的范疇。
據悉,被曝光的男子和曝光者都是快手直播平臺上的主播,以前都是一個團隊的,后因為“內訌”開始互相爆料,從而揭開了“偽慈善”的真面目。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內部人“眼饞”對方掙的更多,這個傻子游戲還不知道要玩多久。這些人在造假暴露后,有的留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的“直播喝消毒液”挽回粉絲——最大的代價似乎就是老子不干了,換個吸引眼球的內容,接著搞直播。
給小孩臉上抹泥巴,引導其對著鏡頭說貧困,再配上煽情的音樂,怎么慘怎么弄,一面勾起受眾的同情,一面突出“愛心人士”的高大,通過這樣的擺拍造假牟利發財,終將毀壞的是脆弱不堪的慈善生態。粉絲刷禮物,或許不全是基于參與慈善的意愿,但既然做的是公益直播,顯然很多人是把刷禮物當成捐款的,這不僅與“個人不能發起公開募捐”的《慈善法》規定沖突,而且已經涉嫌詐騙。
民間慈善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但是,借助網絡直播等新興平臺,率先活躍其中的卻是一群騙子。眼見不一定為實,有圖不一定有真相,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騙子,這或許沒什么不正常的,騙子永遠也抓不完,總能不斷轉移陣地。在政府部門介入調查的同時,粉絲當有避免淪為腦殘的自覺,平臺當有避免滋養騙子的警醒。
《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12月1日就將施行,和去年的O2O市場一樣,一張直播平臺的“死亡名單”或許正在醞釀。技術無罪,但是監督有責。還記得快播嗎?“偽慈善”會否已向某些直播平臺發去“死亡邀請”?
河北公務員面試時事熱點分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