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15國考面試哲理題的舉例問題
一、泛論
這種論證不指定具體人物與事件,常用的關鍵詞是有人說,有這樣一個人,有的年輕人等。例: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圖的事,就削尖腦袋往里鉆,貪一點便宜;而在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周圍,天天都有趨炎附勢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懷著一個貪字有求而來。這種論證屬于最為普通的論證,可以說屬于過度類話語,在我們無例可說的情況下可適當填充,不要長篇大論。
二、精論
不同于上一種,事實論據的準確性無疑會更加具有說服力,所以在論證時需要引入準確的人物與事件。上面那道題還可以這樣論證,例如:比爾蓋茨和他的妻子梅琳達共同決定不把財產分給他們的子女。他們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所以他們將580億美元個人資產全數捐給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如果說蓋茨曾創辦微軟公司,以軟件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那么,當他今天以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捐出個人全部財產從事慈善事業時,他又深刻影響了世人對財富的觀念。這樣一段論證,使用比爾蓋茨的例子來說明,既有數字說明,同時耳熟能詳的名字更能給人深刻的印象。
精論還有一種排比式的使用方式,使用多個并列的小故事加深論證的效果。例如:剛及不惑之年的陳光標10年來向慈善事業捐款捐物累計4.75億元,在陳光標看來,在權利與財富之外還有慈善,那是源自社會需要而發自內心的捐贈;而李嘉誠的財富觀更是質樸,學會有計劃理財,學會耐心,學會吃苦;香港影視界教父邵逸夫的財富觀是“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散盡千金濟眾生。這種簡短的論證方法可以學習,排比句的構思與設計在增強語氣效果的同時能給人一種準備充分的感覺,給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可以看出,哲理類題目的論證本身并不難,難在事例的積累與答案構思的整體設計上,這種能力源于對各類話題的積累,是對考生綜合文學素養的一種考察。所以日常的練習必不可少,學習啦建議大家主動積累一些話題的例子,如奉獻,奮斗,責任,情商等,這樣在面試時就有話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