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事項
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的雷區
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事項一、申論大綱≠申論題目其實一句話可以概括,申論實際上屬于一種特殊的入職考試,即考生是在公職人員的立場,通過材料給定的社會現象的描述和分析,解決不同類型問題、給出切實可行建議的能力的測驗。這里突出2個要點:1、立場。是在公務員的立場上解決問題,不是記者、不是老百姓,立場決定方向,同一個問題不同立場上的說辭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很多考試從公考申論復習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忽略的重要認知,導致整個申論答題方向錯誤,自然得分極低。2、一定是在給定的材料設定的情景中答題。偏離給定材料核心,也是一部分考生常見的問題,自認時政盡在掌握,看到相似的熱點描述,就如脫韁的野馬般,全然不顧材料本身的描述,自顧自答題,最后只能是低分,事倍功半。
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事項二、多買幾本書多做題≠高效全面的申論復習
很多考生會有補償心理,開始復習前就會買來各種參考書籍,等到復習的時候猛然發現,大部分書籍內容相似、題目都會,就自我認知自己能力不錯了。這樣的唯一后果,就是形成僵化思維,做題模式化、機械化,抹殺了真正應對不同主題的創新解題思維,難以拿到高分。
高效有思維的申論復習,2本書足夠。一本能夠建立正確思維、提升應變能力的教材,一本真題。只有切實了解到申論考試的命題思路、閱卷規律,以及學會評判怎樣的申論答題方法和思維是能夠獲得高分的,怎樣的申論答題方法是拘泥于套路的,才能夠真正豐富自己申論復習經驗以及答題方法要領。所以,選一本好書,花時間細細閱讀,掌握了這些基本思維問題,才有可能在申論備考中有針對性,取得比較理想的分數。
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事項三、關注時政≠申論復習各種關于申論復習的文章、輔導中,都會提到半月談、人民日報社論等一些報刊雜志,對于申論復習的重要性,這里要特別指出,關注這些時政素材,絕不是申論復習及答題方法提升的主要方法,實際上只關注時政,還會事倍功半,走錯方向。
比如,《半月談》上面的文章的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具備一定的水平,雖然都是關注的我國的熱點問題,但是記者或評論員所屬身份和所處角度立場不同,使得他們在寫作時筆鋒更銳利,并且更多的內容站在一個監督者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挖掘社會問題。這實際上是與申論考場上考生所處的角度有很大偏差的,前面分析過,公考申論考試的立場問題,因為在申論考試中,考生以準公務員的身份答題,更應該關注的是在政府職員的立場上,如何分析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方法,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而非猶如記者身份一味地挖掘、分析問題。因此,《半月談》等相關雜志、報刊可以作為開闊眼界的熱點素材積累,在利用時也要時刻注意轉換身份后的說辭,切不可以此為申論復習的主要依據,還應回歸教材和申論考試核心。
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事項四、申論論述題≠語文作文申論考試最后一道論述題,是非常需要技巧的,閉門造車肯定拿不了高分。申論的訓練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孤芳自賞,很多考生在申論復習一個階段之后,尤其是學了一段時間的申論寫作后,覺得自己寫得非常好了,連標準答案都顯然不如自己的文章了,然后還加大練習量,從最開始一天一篇文章變成一天三篇,如行云流水一般。
結果一參加考試,分數慘不忍睹。為什么?申論論述題是有嚴格的行文標準的,但不是死板的,它對觀點、措辭、分析方法和你自己對社會事件程度都有較高的要求,這些要求都不是顯而易見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素材積累來逐步豐富的,不像語文作文一個題材一個模板,就自信十足了。在練習完成之后,用2倍于答題的時間去對比答案的角度和思考層次,綜合起來并且學會擴展思路、豐富答題的角度和觀點類型,才能更好地提升申論答題方法和思維能力。
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申論復習注意事項五、試題答案≠滿分答案大多數考生在申論復習做題過程中,對于題目答案的盲目相信,會導致自我分析能力、完善觀點能力的退化甚至喪失,背離了通過做題提升申論答題能力的初衷。
要知道,真正的申論考試中,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閱卷組只會就題目給出幾個得分點,踩點得分,多于幾個得分點給滿分。所以,申論答題角度和思維最重要。而大多數的申論真題答案、習題答案,只提供一個答案,這個答案還不一定能夠得上滿分答案,可能只是一個6分的答案(滿分為10分舉例)。如果考生只參照這個所謂的標準答案,來判斷自己的答題內容是否符合要求,那么試想,你會將你的答題能力限制在一個6分答案中,如何能夠提分?提高思維能力?
申論熱點:語言純潔性與流行語
【背景鏈接】
語言文字規范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社日前發布“2016年十大流行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工匠精神、小目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供給側、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等流行語入選。每一句流行語都代表著一起事件、一種情緒,在流行語身上能夠看到時代的豐富多彩,以縱向眼光品讀,更會讀出一種進步。
不過,面對風起云涌的網絡流行語,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直言不諱地說,有些網絡流行語挺幽默,讓人有美好的感覺,但“有些詞讓我特別的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欲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
【標準表述】
[意義]
語言文字是有價值、可利用的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語言資源豐富。保護和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建設開發國家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利于展示大氣包容、兼收并蓄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民族團結、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有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先進性,確立并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是社會存在的鏡像。有什么樣的社會現實,語言就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色彩與溫度。類似“小鮮肉”這樣的詞匯,經由互聯網傳播,業已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里。網絡語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道理亦不復雜: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手機、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設備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另一方面,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迅速——因為傳統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而新媒體則原始而粗放得多,更為山呼海嘯、泥沙俱下。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個年頭了,語言在網絡化進程中,既在承續和揚棄,也在裂變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說:“老的語言也許沉淀了幾千年,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有人適應這種變化,有人討厭這種變化。有些詞流行過一陣就滅亡了,這樣的自生自滅是很正常的。”
[原因分析]
縱觀近幾年的流行語,總有一些只是風靡于某一年度,然后就隨風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淀下來的,比如“主要看氣質”“斷舍離”“_喊你回家吃飯”不勝枚舉,這樣的流行語其實就猶如“快餐文化”一般,來得快去得快,宛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雖偶爾被人提及,但終究少了時代的寓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與我們的網民群體強大不無關系,在這個“唯快不破”的時代里,一些流行語的產生充滿了偶然性,比如“藍瘦香菇”,就因為諧音了“難受想哭”,瞬間被網民玩轉于各大網絡空間,但其中的文化積累和營養必然經不起時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內涵,這樣的流行語難免會在最后隨風而逝;一些流行語則是單純的表達了娛樂性,如“葛優躺”“小目標”“吃瓜群眾”,這類流行語只是反映了當下一種草根的自我嘲諷和自我娛樂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后也難免會像流星雨一樣,留下一道軌跡,然后消失在語言的“大千世界”里。雖如此,但這些流行語終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折射和個體的內心獨白,“以我口說我心”,無論流行語如何興起或者如何消失,它畢竟暗含了一種情感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
[參考對策]
教育總結:
第一,防止惡俗語言習慣對漢語言文字的侵蝕,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里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語言文字的自凈能力,沒必要風聲鶴唳,要尊重語言文化的汰選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銳發覺網絡流行語中的“病毒”,并在傳播使用中多些規范意識、規則意識。
第二,要想讓流行語化為“隕石”,長存于世,就必須讓它充滿文化積淀和時代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蠻拼的”“點贊”,代表了人生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而“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們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給側”更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詞語乍一看,或帶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卻喜聞樂見,愿意接受,就說明它是有內涵的,是能在歷史長河中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語言文化的內核,能夠給人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給人以歷久彌新之感,它就定能“月華不謝,清風長存。”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公務員考試申論有哪些忌諱
2.2017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答題技巧
3.2017公務員考試申論怎么備考
4.2017年各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的備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