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行測代入排除法技巧
公務員考試行測代入排除法技巧
我們來看看什么題型會用到這類方法:
1、不易列
(1)多位數:題目給出了多位數的變化過程極其變化后的結果,待求原多位數時,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進行解答。 (2)年齡問題中求年份。
2、不易解
(1)不定方程(組): 不定方程一般都會有多組解,直接求解不好求而且比較費時間,若采用代入排除法,將選項代入不定方程,符合條件的就是答案。
(2)不等式: 不等式給出的是一個范圍,選擇一個滿足條件的結果就是解。
怎么用這往往是我們的最大問題,又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是否直接代入就可以呢,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先排除后代入。 我們應該如何代入呢? 中公教育專家在這里為大家枚舉幾類方法。
1、容易計算的先代入。
2、根據題干問法和選項大小關系來代入。 題干求最大值時從較大項開始代入,題干求最小值時從較小項開始代入,題干沒說是最大還是最小時從中間項開始代入。
例1 一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之和是7,如果把這個兩位數加上45,那么恰好成為把個位數字和十位數字對調后組成的數,那么這個兩位數是( )。
A.16 B.25 C.52 D.61
【答案】A.解析:根據“把這個兩位數加上45,那么恰好成為把個位數字和十位數字對調后組成的數”,將選項中的每個數據都加上45,只有A項滿足題干要求,選擇A.
例2.1999年,一個青年說“今年我的生日已經過了,我現在的年齡正好是我出生年份的四個數字之和”,這個青年是哪年出生的?
A.1975 B.1976 C.1977 D.1978
【答案】B.解析:代入法。符合題意的年份加上其各位數字之和應該等于1999.A項,1975+1+9+7+5=1997,排除;B項,1976+1+9+7+6=1999,符合題意。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七種實用快速解題方法
(一)行測考試的最大特點不是難,而是要快
行測考試的最大特點不是難,而是要快。用傳統的解題思維來復習公務員考試顯然是行不通的,公務員考試是講究方法的考試,尤其是行測考試,每種題型都有規律可循,通過把握其命題方式才能找到最佳的答題方法,以最快速、最準確的方法完成答題。
(二)研究歷年真題
真題是每年考試特點、變化最直接的體現,他直接體現了每年考試的內容、考點,給我們下年的備考指明了方向。另外,每年考點都會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下示例),所以熟練掌握對下次考試有很大幫助。
第一題(2007年江蘇B類) 小張、小李、小王三人到商場購買辦公用品,小張購買1個計算器,3個訂書機,7包打印紙共需要316元,小李購買1個計算器,4個訂書機,10包打印紙共需要362元。小王購買了1個計算器,1個訂書機,1包打印紙共需要( )
A.224元 B.242元 C.124元 D.142元
第二題(2009年江蘇C類)去商店買東西,如果買7件A商品,3件B商品,1件C商品,一共需要50元,如果是買10件A商品,4件B商品,1件C商品,一共需要69元,若A、B、C三種商品各買2件,需要多少錢?( )
A.28元 B.26元 C.24元 D.20元
第三題(2008年國家)甲、乙、丙三種貨物,如果購買甲3件、乙7件、丙1件需花3.15元,如果購買甲4件、乙10件、丙1件需花4.2元,那么購買甲、乙、丙各1件需花多少錢?( )
A.1.05 B.1.4 C.1.85 D.2.1
第四題(2009年國家)甲買了3支簽字筆、7支圓珠筆和1支鉛筆,共花了32元,乙買了4支同樣的簽字筆、10支圓珠筆和1支鉛筆,共花了43元。如果同樣的簽字筆、圓珠筆、鉛筆各買一支,共用多少錢?( )
A.21元 B.11元 C.10元 D.17元
可以看出,以上四道真題幾乎是同一道題,但是卻被考查了四次,這不僅僅是個例,這樣的示例幾乎每年都有,省考會出現國家考過的,國考也會出現省考近年考查過的。而在本題的作答上,一本通所采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
(三)重視選項
行測全部為客觀題,這就給我們尋求捷徑提供了便利,而題目又包含題干+選項兩部分,傳統的教學考試中通常會忽略選項,認為那是投機取巧。實則不然,這樣的思維方式對公務員考試非常不利。很多題目我們通過觀察選項結合題目中的相關信息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而通過傳統的解題思維則會使題目變得復雜。(圖1的解法四就是最好的例證)
很多考生在拿到題目之后就按步驟開始讀題,然后解題求得答案,再到選項中尋找正確選項,其實這樣的想法有時會浪費掉很多時間。選項也是題目的一部分,它和題干是緊密相連的,離開選項單獨看題目會大大降低我們同一時間的信息攝入量。我們發現公務員考試中的題目選項設置一般都不會太復雜,但是簡單的內容中卻包含著該題最重要的信息,有時候只用看選項即可知道該道題目所要考查的知識點和考查方式,有時候甚至我們需要結合選項才能完整的理解題干表述的內容。在讀題時連著選項一起看,既能提高我們解題的準確率,也能大大的加快我們的解題速度。
(四)做題采用先易后繁、先簡后難的原則
因為題目都不是很難,所以完全可以把考試比作搶分游戲。在規定的120分鐘時間內,總共有100的分值,看誰搶得多,那么你是先搶簡單的題目還是難搞定的題目,道理就這樣簡單。“先易后繁、先簡后難!”你求學之路上很多老師都將過這個道理,公務員考試提現的更為明顯。
(五)必要時學會放棄,絕不鉆“牛角尖”
有時候,也許就是因為零點幾分的差距,就與你的夢想失之交臂,從此人生走向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境地。國考行測的題目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題目類型多、內容量大、總體難度每年都在提高,如何在120分鐘這個轉瞬既逝的時間范疇內,更為合理的分配時間,你要懂得放棄,所謂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很多同學在做題的過程中,容易鉆“牛角尖”,面對一道看似很容易做答確一時無法找到解題方法的題目時,很多考生的心理狀況是:這題平常做過,不作太可惜了。馬上肯定能作出來,再想一下,馬上就可以出來。而等他發現無論使用什么方法,都無法解答出這道題目的時候,時間已經被他無情的揮霍在了這道最終沒有解答出的題目中。
會做的題目,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準確的結果;不會的題目,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跟題目“耗上”,白白耽誤了寶貴的做題時間,在2分鐘內得不出答案的題目,應該暫時放棄,轉移陣地,以免沒有充足的時間作后面比較容易的題目,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在慢慢思考。
(六)擅用排除法和代入法
排除法和代入法是公務員考試中最常用的解題方法,也是用的最多最重要的方法。但有的同學卻總是到萬不得已,沒有思路的時候才會考慮這兩種方法,這種想法非常不利于提高我們的解題速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不用太仔細的分析題干,直接排除本身有問題的選項,排除兩表達意思相同的選項,排除和題干描述一樣的選項等,很快的減輕了我們的解題負擔。尤其在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部分,運用排除法和代入法,可以為我們節省很多分析題干,找數量關系的時間。
(七)填涂答題卡注意事項
首先,不建議所有題目作出之后,一起涂答題卡。因為先做題,后涂答題卡,會造成沒有時間填涂的問題(每年都會有,兩個小時白做了),或者后期時間較短,自己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容易出錯。
其次,不建議作一題答一題。行測考試中,每個大項之間都有自己的規律性,作一題,涂一題,容易造成思路斷層,影響思路。
最后,我們建議考生在考試過程中,應該是每做完一個大項后,涂一個大項的答題卡。這樣不容易出錯,不會影響做題思路,還可以在涂答題卡過程中思考剛剛做過題目的準確性。
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選詞填空常見陷阱
【陷阱一】固定搭配的迷惑
1、在現實生活中,做人的學問往往比做事的學問更具有實用價值、更重要也更難掌握。做事僅靠技術就能______,做人則是一門彈性極強的藝術,講求的是無法量化和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學一次即有畢業的可能,做人要活到老學到老,要一輩子下功夫。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獨當一面 學習 B.臻于佳境 復制
C.如魚得水 把握 D.游刃有余 控制
解析: 本題考生易選C.因為“把握分寸”為固定搭配。
實際上,將本題看做是片段閱讀來做,一則片段往往一個中心意思,在沒有明顯轉折結構時,句子和句子的意思至少是不應該互相矛盾的。如若填入“把握”“控制,則與”更難掌握“矛盾,如若填入”學習“,則與”活到老學到老“矛盾。采用排除法,本題只能選擇B.
【陷阱二】同義選項的忽略
2、當下,歷史的角色與地位頗有幾分________.因為,人們對于作為民族與國家生命歷程本身的歷史事跡興趣盎然、情有獨鐘,但對于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學則________、敬謝不敏。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糾結 漫不經心 B.窘迫 興味索然
C.無奈 無動于衷 D.尷尬 意興闌珊
解析: 本題考生易選B.看到”興趣盎然“,就壯士頭也不回地選擇了”興味索然“.
實際上,本題選項中,與”興味索然“意思一致的還有”意興闌珊“,從第二個空來看,B項D項都是符合題意的。此時,代入檢查第一空的詞語,所填寫的形容詞需要滿足的條件是,能夠修飾”角色“和”地位“兩個詞語,所以只能選擇”尷尬“.正確選項為D.
【陷阱三】并列理解的片面
3、有關專家認為,《新華字典》最新版的________,見證了近年來社會生活________的發展,顯示了語言這個媒介對生活的快速反應,也體現了《新華字典》對時代變化的敏感與及時跟進的一貫作風。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面市 變幻莫測 B.面世 日新月異
C.面市 與時俱進 D.面世 風馳電掣
解析: 本題考生易選D.第二空后有”快速反應“,考生即刻選擇D.
猜你感興趣:
1.2017公務員行測常識題含答案
2.2017公務員行測考試常識題庫及答案
3.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題附答案
4.2017公務員考試常識試題及答案
5.2017年上海公務員考試常識題及答案
6.2017公務員考試必知的最新科技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