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題型答題技巧及模板
語文題目做多了就會發現,很多類型的題目是有規律可言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高考語文題型答題技巧及模板,僅供參考。
高考語文各題型如何做答
時間分配:
第ⅰ卷閱讀題70分(70分鐘);
第ⅱ卷表達題80分(語言運用20分鐘,作文50分鐘)。
全卷檢查10分鐘。
1.社科文閱讀
1種概念、2種心態、6個步驟
社科文閱讀:
(1-3題,9分,力爭6分以上)[約15分鐘]
一、樹立一種概念
雖然高考試題中的社會科學類文章,內容涉及廣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專業性很強,但畢竟考查的是閱讀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統、透徹地弄懂相關的知識。
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在做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試題時,要牢固樹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觀念。如“理解重要詞語、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中的“文中”即指具體的語境,有兩種含義:一是對文章全局的整體把握,一是指具體詞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斷和想象”試題的答案也同樣在原文中。
二、具備兩種心態
1、做題時精神要高度專注。只有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地進入閱讀狀態和解題狀態,我們才能迅速、準確地發現問題,作出判斷。
2、一定要認真仔細。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的考查,往往在極細微處做文章。有的選項看似與原文不符,其實是正確的;而有的選項看似與原文語句相符,卻因在極細微處作了改動,反而是錯誤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仔細,馬虎大意是萬萬要不得的。當然,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找不到與選項“酷似”的句子,但我們可以找到與之相關的句子,由這個相關的句子去作出推斷,從而判定選項的正誤。
三、明確六個步驟
一般來說我們常用讀(圈點勾畫)、審(題干、選項)、找(篩選信息)、比(干擾項)、排、選六步法來進行解題。
(一)讀(圈點勾畫)——讀原文,讀題干,讀題肢。
讀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讀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準確地篩選信息,找出正確答案,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劃讀原文找“概念”,將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標示出來——
1.重點闡述的名詞術語。
2.重要問題及概念前后的修飾語、限制語以及有指代意義的詞語。
3.關聯詞
4.中心句、要點句及聯結句。
5.特殊句(判斷句或有判斷意義的句子;雙重否定句;疑問句等)
(二)審(題干、選項)
這一步是審題,要求劃讀題干找方向(題目要求、提示):
1.題目要求是什么:正確還是不正確的項。找正確項,須用排除法;找錯誤項,運用重點突破法;
2.提示方面:題干中有些詞語經常出現,分為三類:
a.“解釋”“理解”——表明命題者在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錯因應注意“內容方面”和“程度差異”;
b.“推測”“分析”——考查對文章延伸意義的理解,錯因常在“程度差異”與“邏輯錯誤”;
c.“原因”“證據”——考查對文章邏輯關系的理解,錯因與b類同。
(三)找(篩選信息)
這一步要求對讀題目,找區位,找差別,找錯因,找答案。
1.找區位,審題干。即閱讀每一選項,并從原文中找到相對應的區位。
2.找差別,包括內查語意與外查關系。
內查語意。對照原文,精讀相應文字,查找區位的相關敘述與選項有沒有意思上的差別,尤其是一些細微的差別,如程度、范圍、角度、先后順序等。
外查關系。查找時,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話題關系——與前后文是否屬于同一話題;邏輯關系——在邏輯上與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錯因
社科文命題陷阱,主要集中在選擇題錯誤選項的設置上,一般為十種陷阱:
(1)偷梁換柱。偷梁換柱也可稱為偷換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結果在選項中變成了乙結果,導致表述不當,它是就結果而言的。
(2)張冠李戴。所謂張冠李戴,是選項把原文中對象為a的概念說成是b,從而導致對象不當。
(3)以偏賅全。以偏賅全是就概念數量范圍而言的,命題人往往改變原文中數量表述的范圍,將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體,以達到干擾考生的目的。
(4)是非顛倒。選項中的內容故意對原文的信息進行反說,原文是肯定的,在選項中變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選項中反而變成了肯定。
(5)強加因果。所謂強加因果,就是選項中把原文沒有因果關系的信息說成是有因果關系,導致邏輯不當。
(6)超前判斷。一是弄錯時態:如將“將來如此”說成了“已經如此”,二是模糊現實,往往是在“必然如此”還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無中生有。是指選項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命題者純靠主觀臆斷來迷惑考生。
(8)瞞天過海,是指命題人故意遺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瞞過考生的眼睛達到干擾的目的。
(9)答非所問,指選項故意與所問的問題不一致,造成驢唇不對馬嘴,以干擾考生。
(10)喧賓奪主。所謂“喧賓奪主”是指選項中所列的內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據,但只有一個是闡釋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項雖不算錯,但都是次要原因,這樣放在一起干擾考生,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
(四)比(干擾項)
聯系上下文劃區比照題肢,比照互證鄰里試題的題干、題肢。
(五)排:根據從文中篩選到的信息,對選項進行排除,將錯誤選項逐一排除。
(六)選:選出正確選項。
小結:社科文閱讀解題方法
一是根據選項找原文;二是對照原文找差異;三是針對差異作判斷。
2.文言文閱讀
閱讀+翻譯
文言文閱讀:
(4-7題,19分,不能夠低于13分)[約20分鐘]
文言翻譯:
(7題,10分,力爭6分以上)[6分鐘]
①虛詞:18個虛詞(之、其、而、則、以、于、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與)必須過一遍。
②句式和活用:明確類型和用法,參看句式、活用學案。
③翻譯:注意直譯,力求“信、達”,結合語境,疏通文句。
高考語文答題模板整理
1、高考語文答題文學類及實用類文本閱讀
①整體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確作品主題;
②認準答題方向:詞句理解、作用、分析問題、歸納主旨等;
③答題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結合起來考慮。
④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分析、概括、分條陳述等,做到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語言通暢。
2、高考語文詩歌鑒賞
①強調四看到位:看題目、看詩歌、看注釋、看要求
②整體把握類別與抒情基調:詩歌類別有山水田園、邊塞、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等;抒情基調有哀婉悲傷、激昂愉悅、痛苦、快樂、離恨愁緒等,風格可參照書上的概括。
③注重表達方式和技巧。
3、高考語文理解詞語
提問方式:某個詞語的內在含義是什么?或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答題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說。
或答: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后就變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不能調換,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
高考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方法
解題步驟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主要題型解題方法
一、題型:段意、主要內容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通過粗讀和精讀相結合了解文字材料內容,把握文章主題,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進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采用一個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種方法:一是用“順讀法”,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二是采用“倒讀法”,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后讀短文,最后尋找答案。這二種方法各有優劣。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倒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順讀法”則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
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要求來細讀全文。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看要求要認準問題的題干中的關鍵詞或重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根據上下文琢磨它們的升華意義,認清它們在句子或全文中的具體含義,學生特別是要學會在閱讀文字材料中發現有效信息,即是對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的文字和內容。
二看要求要學會排除問題的題干中的生詞障礙,正確理解題目大意。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原文中有明顯的可以用來回答問題題干的準確答案的原話,要善于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斷作答。對于一般不影響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詞,可以放過去,不必務求理解。
三看要求要是遇到問題的題干中重要生詞時,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采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以方便閱讀理解和回答問題。
用原文答題法:
做題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于作者的主張。
1.盡量利用原文語句。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干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執策而臨之,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于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么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2.沒有原文語句可利用時,要注意概括得全面、準確,不要漏掉答題點。
看分值答題法:
可以從試題的分值中推測答題的要點。如一道題給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個要點,一個要點一分,所以從試題所給的分值中,我們就能推測答案的要點和要求的字數。
例如:陜西省中考題:目前一般有哪幾種消暖霧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們陜西的消霧作業屬于其中哪一種?(3分)
答案是:3種。“加熱法”、“吸濕法”、“人工攪動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屬于第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