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李益古詩文練習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李益閱讀原文
隔窗愛竹無人問,遣向鄰房覓戶鉤②。
【注】①廣宣:一位善詩的僧人,與李益詩酒唱和,過從甚密。②戶鉤:開門的工具。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李益閱讀題目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句寫詩人進入紅樓院后,看到眼前的柿林經霜后都已變紅,給秋日的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B.次句寫詩人仰望湛藍的天空,感覺它像水洗過一般明凈,把紅樓襯托得更加壯麗,色調瑰麗、語言清新。
C.第三句中,“愛”字流露出詩人對竹林的傾羨和高雅的情趣,“無人問”則寫出詩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獨。
D.末句寫詩人訪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賓為主,設法開門,乍看不近情理,細思卻極富韻味。
E.縱觀全詩,詩人高潔的品格、灑脫的性格躍然紙上,對廣宣雖未直接刻畫,但他與詩人的相知之深已可想見。
15.本詩與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都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試比較其異同。(6分)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李益答案解析
14.AC(A項“詩人進入紅樓院后”與詩意不符,C項“無人問”三字并非表現詩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獨。)
15.相同點:①都使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詩寫出廣宣所居紅樓院的清新雅靜,烘托出廣宣的高雅灑脫;賈詩寫出隱者采藥的山之高深,烘托出隱者的高古脫俗。②都從“不遇”入手,為側面描寫巧妙設置緣由。不同點:①李詩對環境的描寫注重渲染,紅葉、碧天、紅樓與翠竹掩映生姿;賈詩對環境純用白描,用筆儉省。②李詩在環境烘托之外,還通過自己的動作描寫,借自己的貌似唐突實則親密無間的“覓戶鉤”之舉,間接寫出廣宣的不拘俗格(灑脫、豪氣);賈詩則通過與童子問答形式,暗寓自己對隱者的渴慕,也表現出隱者的飄逸絕塵。(共4點,每點2分,意思接近即可給分,給滿6分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詩歌賞析
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李益來到紅樓院,適值廣宣外出,不得入內,但又不忍離去,遂于門外觀賞院內景色,寫下了這首富有逸趣的七絕。
詩人舉目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紅艷奪目的柿林。柿葉經霜一打,都已變紅,給秋日的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那是多么迷人呵!
接著,抬頭仰望,湛藍湛藍的天空,象水洗過一般明凈,把巍峨的紅樓襯托得更加清晰、壯麗。“倚”字很傳神。秋高氣爽,那本來就杳緲、幽深的天宇越發顯得空闊、高遠,而它竟與紅樓相依相偎,這就巧妙地烘托出紅樓高聳入云的雄姿了。詩人以瑰麗的色調、清新的語言,繪出絢爛秋色,創造出碧天、紅樓“氣勢兩相高”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曠神怡。
朱樓、紅葉固然美麗,但隔窗隱約可見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蒼翠多姿,尤為可愛。“愛竹”之“愛”,透露出詩人的傾羨之情,表現出詩人高雅的情趣。“無人問”三字既繳足題面,又開啟下文:既然有好竹無人觀賞,何不進院去盡情游覽一番呢?
于是,他差遣隨從到鄰居家尋找開門的工具去了。訪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賓為主,設法開門;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細咀嚼,卻又覺合情合理,極富韻味。可以想見,李益對院內景色十分熟悉,對那叢翠竹特別喜愛,他和廣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對廣宣的舉止行動非常了然,連戶鉤放在何處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開門入室,可見他們相知之深,過從之密。
這樣豐富的內涵,這種超乎尋常的友情,不是通過“喜遇”之類的正面描述來表現,而是通過“不遇”時的一個舉動“使人思而得之”,確是自成機杼,不落俗套,讀來既感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覺委曲含蓄,興味雋永。而且,詩人這一“愛”一“覓”,又使人想見其為人的灑脫、隨和、豪放。至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前面的壯美秋色,正和詩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詩氣脈流貫,洋溢著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