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王守仁古詩文練習及答案帶譯文
中秋-王守仁閱讀原文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中秋-王守仁閱讀題目
14. 下列對詩歌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 從體裁上看,這首詩屬于古風,和曹操的《觀滄海》、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琵琶行》屬于一類,與杜甫的《登高》、陸游的《游山西村》有區別。
B. 去年的中秋天空雖然陰沉,但后來皓月萬里,今年的中秋卻沒能轉晴,終究沒能遇到清輝當空的好景,以今昔對比往昔,為下面內容的展開作鋪墊。
C. 最后兩句是虛寫,想象去年夜空轉晴的盛景,明月的光輝傾瀉在大地上,擁抱高山大河,虛實結合,豐富了這首詩歌的內涵,也沖淡了對今年中秋的失望。
D. 中秋好景難遇,光陰苦短催逼,月隱烏云,雪改青絲,雖然詩人強作樂觀曠達,但這首詩中依然彌漫著悲涼,感人心魄,發人深思,也能勉人奮進。
E.從標題上看,這首詩歌吟詠的對象是中秋,五、六兩句寫心中的明月,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一種烘托藝術,以中秋之月烘托人心之月。
15. 宋明詩歌多有理趣,這首詩歌就是其中代表之作。這首詩歌蘊含怎樣的理趣?作者是如何闡發的?請簡要分析。(6分)
中秋-王守仁答案解析
14. CD
【解析】C項,“山河大地擁清輝”不是去年的中秋景色,而是說只要心中月明,大地無處不光輝。D項,全詩沒有悲涼之氣,有的是深沉的豪邁之情。
15. 第一問:人心具有美善的部分,既是生而固有,又能磨而不損。
第二問:烘托,作者通過大自然陰晴圓缺不定的明月,烘托人心的美善千古不缺,清輝常在;比喻,作者把人心的美善比作明月,能固守內心美善,內心世界光明歡樂,天地山河無處不清輝,化深刻的哲理為生動的形象。
王守仁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折疊個人作品文學
《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守仁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
書法
王守仁在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王守仁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于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后傳于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著作《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作品收錄于《明史》、《古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