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徐君家傳-[清]魏禧文言文練習及答案帶譯文
文學徐君家傳-[清]魏禧文言文練習原文
徐君諱謙尊,字玄初,吳縣附學生①。君天資英敏,讀書觀大略,暮古俠烈之士,好施與,矜然諾。里有爭,必造門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鄉望公○2得與二三故舊歌嘯山水間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經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剛卞,君事之彌謹。季讀書,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明末賦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于是廣義田以資通區,置役田給諸甲,至今猶食其利焉。崇禎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歲減廩食以資鄉里,又勸助有力之家,全活甚眾。妻兄弟有老而獨者養之二十年,沒葬而歲祀之,君友黃某父子死非所,遺二寡婦一女,君悉心護之,以其女字君從子,故黃氏終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黃之姻某喜豪舉,忽罹大禍,君營救之為破家。其教子以親賢友善為第一務。鼎革初,州郡望人義士多辟地鄧尉山、太湖中,君為謀舍館資飲餼不倦,不復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間,群盜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聞盜則挺身出,糾里中壯士為守御。賊大恨,卒殺公。鄉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輩無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俠之流也。魏禧曰:游俠士以好義亂國,君以好義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潔己礪治以利其下,下盡職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盜賊不作。其衰也,大吏貪縱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細民無所依倚。當是時,千家之鄉,百室之聚,茍有巨室魁士,好義輕財利,能緩急一方者,則窮民饑寒有所資,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為盜賊。又或畏威懷德,不敢為非,不忍負其人。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幾于是者與?嗟乎,是非獨為徐氏言之也。
(選自《魏叔子文集》,有硎節)
【注】①附學生:明清科舉生員名稱之一。②鄉望公:對徐謙尊父親的尊稱。③鼎革:指改朝換代。
文學徐君家傳-[清]魏禧文言文練習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攤
B.全活甚眾 全:全部
C.其女字君從子 字:許嫁
D.糾里中壯士為守御 糾:聚集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B.民瑾于道路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C.上下相安,而盜賊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其庶幾于是者與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現徐謙尊俠義之風的一組
①君天姿英敏,讀書觀大略
②好施與,矜然諾
③廣義田以資通區
④君歲減廩食以資鄉里
⑤君為謀舍館資飲餼不倦
⑥每聞盜則挺身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境中落后,徐謙尊悉心奉養父親,想方設法維持家庭生計,極盡孝悌之義。
B.徐謙尊為人重義輕財,親賢友善。明亡后,他資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義之士,不計個人利害。
C.作者認為,徐謙尊在群盜大起之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一方百姓,最終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俠士。
D.文章選用多個典型事例,有敘有議,肯定了徐謙尊這類人在亂世中對國家的積極作用。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3分)
(2)鄉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輩無所恃矣。”(2分)
(3)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
文學徐君家傳-[清]魏禧文言文練習參考譯文
徐君名謙尊,字玄初,是吳縣的秀才,徐君天賦聰慧而有卓識,讀書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剛直嚴正、見義勇為的人,樂于周濟,謹守諾言。街坊若有爭論,必定登門去驗證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話就能使人折服。家境中落后,徐君殷勤周至地悉心奉養父親,所以父親能夠與幾個舊友在山野中歌吟長嘯達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自身承擔,從不將它分攤給兄弟。徐君的伯父性格剛強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謹慎。最小的弟弟讀書,徐君沒有因為自己家境貧寒的緣故竭盡力量資助。
明代末年,各種苛捐雜稅非常沉重,主管其事的人經常耗盡家產,徐君逐條列舉了賦稅中的弊端呈給巡撫張公,張公看了打著拍子贊賞說:“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從此用增加贍養族人或貧困者的田產來資助這一地區,設立共有土地制度來分配田地給各戶丁口,到現在還享受他帶來的好處。崇禎末年,天干蝗災連續不斷,許多百姓餓死在道路上,徐君每年拿出倉儲的糧食來救濟鄉親,又勸說有財力的人家也來資助,使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親人年老而沒有后代,徐君供養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君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君的一個黃姓好友父子死在監獄,留下兩個寡婦和一個女兒,徐君盡心救助她們,將他的女兒嫁給自己的侄兒,所以黃氏一生都沒有感到有孤獨寡居的苦悶。朋友黃某的親家喜歡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場大災難,徐君為援救他耗盡家產。徐君教育孩子要把親近賢人,愛慕賢才,對別人親密友好作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換代之際,州郡中有聲望的人和俠義之士都到鄧尉山、太湖畔開墾土地,徐君為了營求住所資助飲食不知疲倦,不再因為關系到猜疑而在意。到了乙酉丙戌年間,各種盜賊紛紛出現。徐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一方百姓,每次聽說盜賊來了就挺身而出,聚集鄉里勇敢的人來防御。盜賊非常惱怒,最后殺了徐君。鄉里的人都嘆息流淚說:“這個人死了,我們這些人沒有依靠的人了。”
有人說:徐君只不過是個古代俠義之輩而已。魏禧說:俠義的人憑借喜愛俠義使國家混亂,徐君憑借俠義來保護百姓,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朝代興盛之時,上官保持自身清白勵精圖治來讓下民得到好處,下民盡職盡責來供奉上官,上下相處平安,那么盜賊也就不會出現。朝代衰落時,大官們貪婪放縱軍事威力來監督他們的臣民,小的官吏大肆剝削百姓,自我奉承又奉承上官,弱小的百姓沒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這種時候,千戶人家的鄉里,百戶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門巨室的大人物,喜愛俠義不看重錢財名利,能緩解一方急難的人,那么貧窮百姓的饑餓寒冷有資助的人,戰爭和敵人出現時有依靠的地方,就不會失去操守倉促間淪為盜賊。或者也有人敬重法則感念恩德,不敢為非作歹,不忍心辜負別人。所以鄉邑中有好的義士,足以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和相關官員的缺失,對老百姓有功勞。像徐君這樣的人,他或許就是在其中的人吧?唉,這篇傳記并不是僅僅為徐君所撰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