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猶在江山圖-范曾閱讀練習及答案
魂魄猶在江山圖-范曾閱讀原文
當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寧寂而莊嚴的心靈王國的時候,他趨近的美便與教養合而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個一代人,還將千秋萬代地陶冶下去。藝術的助人倫、成教化,在潛移默化之中使人們心悅誠服地趨向社會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藝術正是如此內在地激勵著人們的心靈。
可染是一位深具藝術理念的大師,然而當這種理念進入可染的審美時,大地山河與精神是那樣地天然合拍,那樣地不假說教,使人覺得他的理念和審美在山川林壑、飛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個風云動蕩的時代,他當然有關心國家民族命運和服務于時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煙中他的作品體現了一位卓越藝術家的愛國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樣有著純潔心靈、表達一己情懷的一面,這時的可染先生的畫,是心靈與廣宇的邂逅,當審美與自然融而為一的時候,他的精神升騰到一個清明而純凈的、不染凡塵的境界,這對于一個山水畫家來說是何等難得。
可染先生當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異乎常人的語言方式。這是一種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語言方式,一種極具個性化的符號,它的存在表現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長嘆的襟懷。當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憑著他更深邃的智慧,認識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毀掉自己藝術的聰明人,當曇花一現的時節過去之后,留下的是殘枝敗葉。
可染先生告訴我,他年輕時作畫極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畫,可染不允。忽然一陣敲門聲,遠客來歸,主人越過天井開門,寒暄,回到畫室時,可染卻已畫畢,主人大為贊嘆,以為神來之筆,先生亦頗自喜。先生說完這段故事后,告訴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須力矯這樣的用筆。先生還告訴我,他少年時有一位極富才華的朋友,寫給他的信,毛筆字的稚拙天真、渾厚樸雅使他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內心的感動。這感動是如此地刻骨銘心,談到此事時,先生的表情竟顯得那樣地莊肅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學而敏求,這是他“苦學派”的唯一解釋,苦學者不意味著枯澀無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書法課,他不強求碑帖的選擇。我選了一本禮器碑,他說要平心靜氣地讀碑,知其間架,重其用筆,悟其風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則去書道不遠矣。書法課上,可染先生不喜歡一揮而就式的所謂筆動心不動、麻木不仁的寫字習氣。
可染先生于書法所下功夫可謂焚膏繼晷,30多歲時的風華婉轉至50歲后一掃而空,無絲毫泥古、媚俗、求奇、嬌飾、市井、鄉愿……一切的書畫藝術可惡的痕跡與可染先生的書法格格不入,近之則畏,遠之則敬。
有一次說到線,可染先生聯想起京劇,他說一個卓越的京劇演員會將每一個字送到聽眾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點是他會把中國字的聲母和韻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聲調的每一絲變化,這和用筆是一個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聯歡,李可染可能會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鏗鏘老辣、蒼涼哀婉的高度統一,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時代國家山河破碎的難伸孤憤,也有先生倔強不拔的滿懷壯志。
先生稱自己是“困而知之”,人們不要以為可染先生當真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動中國畫史這座沉重的列車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揚的是中華文化所素有的偉岸與高華,他極端鄙棄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調的、市儈的藝術。這神圣的自尊支撐著他博大的靈魂。
可染先生通過自己不朽的筆墨所傾訴的愛戀,感動了全世界。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畫不可取代的歷史地位和時代精神。走向現代,可染先生已為我們作出了杰出的榜樣,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殘羹的光怪陸離的藝術不同,可染先生所開啟的是宏門正學,而不是旁門左道。
(選自范曾《魂魄猶在江山圖》,有刪改)
【注】李可染(1907.3—1989.12),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可染先生自幼習畫,深受潘天壽、林風眠影響,并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學畫,曾在多所藝術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寫生,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在中國畫藝術的革新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補充材料1】李可染先生多才多藝,除了繪畫,還會拉胡琴,精通京劇。京劇對他來說,既是愛好又可消遣。某一天,他曾一連失蹤三天。回家后,妻子才知道,他聽京劇連聽了三天三夜。妻子責問:“李可染,你要是這樣只迷戲,你的畫還能成嗎?”從此,在他的時間里,他刪去了拉二胡和聽京劇的時間,一心一意,心無旁騖。不再拉二胡和聽京劇,將這兩個愛好戒除,李可染要下很大的決心,但他毅然決然地做到了,他的克制力,令人敬佩。
藝術成就的大小,除了天分之外,恐怕還在于如何利用時間。說到李可染的勤奮,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師說過的一句話:“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確實沒有時間去做壞事。”有一年,李可染去江南寫生,他在一家雜志社預支了一百元稿費。邊走邊畫,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腳有些畸形,穿的鞋子需要妻子特殊加工。行走,對他來說,是件痛苦的事。可是,他硬是穿著這樣的鞋走了幾個月,鞋子磨破了幾雙。幾個月之后回家,人已形同乞丐。而三個人幾個月一百元錢竟然沒有花完。原因是把所有時間都用在行走和畫畫上,沒有時間花錢。
李可染在藝術創作中強調“師造化”,將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畫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后10次到祖國各地寫生,實踐著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國壯麗山河中去'的創作信條。所到之處,他必觀察探索自然景物風雨陰晴朝夕變幻之奇,完成了數百幅山水寫生畫稿。以此為標志,他的山水畫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筆墨意境獨樹一幟,在國內外發生了重大影響。
【補充材料2】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強調創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于單純。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還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簡淡,是一種線性筆墨結構。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
他從范寬、李唐、龔賢、黃賓虹等古今大師那里汲取了創造樸茂深雄風格的營養,又迥然不同于他們。他多取材于江南與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鑄了他風格中的幽與秀。他的純樸、醇厚的北方素質又使他的風格溶入了樸茂深沉。并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于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從總體看,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山水畫更靠近了對象的感性真實,從某種意義上看減弱了意與形式趣味的獨立性。這是對于明清以來山水畫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傾向的一種補正和突破,且與五•四運動以來注重寫實的文藝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培養了許多山水畫家。他認為學習傳統繪畫,第一步須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來。這是他幾十年藝術實踐的總結,也體現著他對傳統和創造的普遍看法。
魂魄猶在江山圖-范曾閱讀題目
(1).下列對《魂魄猶在江山圖》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由京劇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領悟到,從事書畫藝術也應以從容、平和的心態關注每一個細節的表現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細節。
B.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時代,整體的繪畫藝術陷入了躁動、迷惘、混亂、輕浮和功利的泥沼,這更凸顯了可染先生及其藝術追求的意義。
C.“食西方剩菜殘羹”批評的是當代中國繪畫藝術發展嚴重滯后的所學到的僅僅是西方繪畫中那些已經過時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時下流行的“新潮流”。
D.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僅表現在藝術風格上,也表現在他的語言表達上,而且這二者有其內在的一致性。
E.可染先生憑著深邃的智慧,敏銳地看到先天稟賦的不可靠,因為那些僅憑天賦紅極一時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趨時媚世、浮躁功利,難登大雅之堂。
(2).作者寫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畫和感動于老友信上的字跡這兩件事,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作者說“可染是一位深具藝術理念的大師”。請簡要說明其“藝術理念”的具體內容。(6分)
(4).《中庸》講人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之分。李可染先生屬于其中的哪一類?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并聯系其他各領域知名人物的成功經歷談談你的理解。(8分)
魂魄猶在江山圖-范曾閱讀答案解析
12(1).BA(B3分,A2分)C項“那些已經過時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時下流行的新潮流”分析錯誤。“食西方剩菜殘羹”指的是只學到了西方藝術的表面技巧,沒有領會其靈魂,而且沒有看到西方藝術和東方藝術的共性。D項“不僅表現在藝術風格上,也表現在他的語言表達上”分析錯誤,原文中的“語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語言文學中的語言表達,而是指繪畫風格。兩者不能并列,更不是遞進關系。E項“作品都不免趨時媚世、浮躁功利,難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過于絕對,且文中并沒有“難登大雅之堂”之意。
(2).①從年輕時的“頗自喜”到后來的“警然有悟”“感動”,前后對比,具體展現了可染先生的成長過程。
②具體形象地表現了可染先生對創作的嚴謹、筆法的凝重的追求,對自然、樸拙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想的崇尚。
③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現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開啟下文,引出“敏而好學”的內容。
(3).①一方面要關心國家民族命運和服務于時代,另一方面要用純潔的心靈表達一己情懷,必須把二者融而為一。
②在藝術創作中,完全依靠天賦是危險而且短視的行為,必須刻苦勤奮、堅持不懈。
③應繼承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反對市儈藝術,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程式化形式化的窠臼。
(4).觀點一:李可染先生屬于“生而知之者”。
①擁有異于常人的藝術天賦;
②極富才華,作畫極快,常有神來之筆;
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遠的追求。
觀點二:李可染先生屬于“學而知之者”。
①好學而敏求,講求悟道、循法;
②刻苦勤奮,注重細節,毫不懈怠;
③不泥古、媚俗、求奇,繼承傳統,向自然山水學習,同時又引入西畫的技法,最終自成一格。
觀點三:李可染先生屬于“困而知之者”。
①把推動中國繪畫不斷健康發展作為追求目標;
②以弘揚中華文化的偉岸與高華為己任;
③努力使自己的筆墨成為藝術的永恒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