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愿將一生獻宏謀閱讀練習及答案
于敏:愿將一生獻宏謀閱讀原文
1951年,于敏研究生畢業后,受到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器重,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不過,他很快就掌握了國際原子核物理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焦點,對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國際前沿。后來,錢三強告訴于敏,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于敏雖然當時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正處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關鍵時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帶給他的慘痛記憶,毅然走上了氫彈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于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構做了初步探索,并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產生了六十多篇論文,但均作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領研究人員趕在國慶節前夕奔赴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利用該所假期間空出的J501計算機完成了加強型原子彈的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當氫彈原理的方案傳到北京后,鄧稼先第二天即飛到上海,聽完于敏的匯報后十分興奮,請大家吃了一頓螃蟹。該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揚,恨不得立馬就造出氫彈。但是,氫彈原理還需經過核試驗的檢驗。接下來的一年,于敏他們忙于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次年12月,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于敏看著蘑菇云翻滾而上,仍不覺得圓滿,直至聽到測試隊報來的測試結果時,才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完全一樣!”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爆炸成功后,氫彈需根據實戰降低過早“點火”幾率等作了優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和武器并裝備部隊。
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學、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他說。
1986年,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認為美國很可能會加快核裁軍談判進程,全面禁止核試驗。于是向鄧稼先建議上書中央,希望加快熱核試驗進程。果不其然,1992年,美國提出全面禁止核試驗的談判。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簽署。那次上書為我國爭取了10年的熱核試驗時間。因此,于敏又被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戰略家。
于敏畢生信奉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種“寧靜”使于敏在子女的記憶中是失聲的。兒子對父親的唯一記憶就是一個字:忙。女兒總算找到了一個“聲音”,聽著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氣跑進爸爸房間,聽到他正對別人說ρ(音近“肉”),高興地跑出來對媽媽說:“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__”期間,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對象,但他無悔:“如果我說假話,我可以輕松過關,但我經受不了歷史和真理的考驗。我寧愿現在挨整,絕不說對不起歷史的話,不說違背真理的話。”
于敏,在這個世上大多“沉默無聞”,但他從未拋棄“獻宏謀”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報》2015年1月10日,有刪改)
相關鏈接:①與往年科技獎勵大會上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致辭不同,于敏沒有做獲獎答詞。因為他始終認為,我國氫彈等核武器事業的成就,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報名評獎,說要把機會留給更年輕的人。(陳海波葉樂峰《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速寫》)
②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他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百度百科)
③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感動中國頒獎詞)
于敏:愿將一生獻宏謀閱讀題目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離亂的青年于敏立志報國、奮發圖強,很好地體現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雖然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但是于敏憑著扎實功底,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焦點,對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C.于敏雖然沒有留學背景,可是憑借勤奮、智慧和堅定的信念,在氫彈研制過程中功勛卓越,成為氫彈研制的關鍵人物,獲得殊榮,實至名歸。
D.甘愿一生獻宏謀的理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于敏被譽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戰略家的原因。
5.中學時代兩位恩師的教學方法給于敏哪些啟發?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6.于敏在氫彈研制過程中有哪些突出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分)
于敏:愿將一生獻宏謀閱讀答案解析
4.C(A項應該這樣表述: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離亂的青年人于敏立志報國、奮發圖強,很好地體現了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責任感和“精忠報國”的遠大志向。B項“憑著扎實功底”在文中沒有明確的交代。要取得如此成就,需要扎實的功底,這自不待言;除此之外,還需要更為重要的東西,比如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等。D項“于敏被譽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戰略家”是因為“1986年,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認為美國很可能會加快核裁軍談判進程,全面禁止核試驗。于是向鄧稼先建議上書中央,希望加快熱核試驗進程。……那次上書為我國爭取了10年的熱核試驗時間”。)
5.①使他意識到看問題要有開闊的視野,把微觀的事情放到宏觀的大環境中分析;②多角度看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角度;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詞語、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后瀏覽選項,之后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并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詞,經比較即可得知。)
6.①基礎應用上:對氫彈原理和結構做了初步探索,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問題;②理論上: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到次級的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③核試驗上:忙于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