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閱讀練習及答案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閱讀原文
(2)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一個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為官,他們原本祖居于葉赫地,本姓葉赫那拉,又稱葉赫納蘭,與著名的飲水詞人納蘭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國以后廢除滿族姓氏,方簡化為“葉”字。在這個早已被漢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這對葉嘉瑩的影響十分之大。閑暇時光,葉嘉瑩的父親與伯父會在院中散步,聲情并茂地吟誦古詩,母親與伯母則會各執一冊詩詞選集默默研讀。
(3)按時間計算,葉嘉瑩的一生幾乎與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同步,同樣,她也經歷了這個大時代所有的幸與不幸,甚至曾經入獄。在屢次磨難中,葉嘉瑩丟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終貼身攜帶的便是恩師顧隨的授課筆記。在詩詞大師顧隨的影響下,對古詩、古典文化的熱愛與研究一直伴隨在葉嘉瑩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時期。“放出去后我沒有工作,甚至沒有桌子床鋪,先生仍在監獄,身邊帶著吃奶的孩子。我放棄過研究還是沒有放棄過?”葉嘉瑩似自問又似自答,伴以悵然嘆息,“或許當時我內心仍然熱愛著我的古詩,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還會背詩啊。”
(4)葉嘉瑩認為最美好的時光也與做研究有關。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她來到哈佛與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時間中,最讓葉嘉瑩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學總圖書館的藏書,數量豐富少有比肩。“我的辦公室就在圖書館樓上。與我合作的美國教授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訴圖書館的人,五點鐘閉館,但是葉先生可以一個人留在里面看書。”于是,葉嘉瑩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為了盡可能節約時間,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兩片面包做個三明治,帶到圖書館算作午餐,然后去館外的推車買個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5)葉嘉瑩逐漸在古詩詞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其實很早之前,葉嘉瑩便在臺灣的三所大學、兩個電臺講學,當時外國漢學家前來“取經”,都能聽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國外大學都請她去講學。而令人稱奇的是,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課的學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語。葉嘉瑩坦率地說,那是被“逼”出來的。初到溫哥華,葉嘉瑩每天查英文生詞到兩點,然后第二天去教書。也曾有人擔心,葉嘉瑩會不會因為英文不通,被學生趕下臺,但奇妙的是,不只學生喜歡聽,連聽過葉嘉瑩講演的教授都說她是教書的天才。
(6)紅學家馮其庸認為,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上,葉嘉瑩的成就之高是當今首屈一指的。而臺灣的歷史學家汪榮祖指出,某種程度上,葉先生最大的貢獻是使中國古典詩詞“再生”。她不但寫出了重要的學院派論文,還像一位傳教士,在東西方普及中國的古典詩詞,連對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講。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詩人或學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詩詞教育當成是“一種極大的快樂”。她最多時曾同時在三所大學教書。她說,自己現在的身體已經到了衰老的階段,沒有年輕時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盡力。
(7)“我現在已經歸來啦。”此前一直兩地奔波講課的葉嘉瑩說,“回想我這一生,實在是幸運的。現在南開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國。”
(摘編自《中國新聞網》)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閱讀題目
①一位晚輩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人送她到機場。進入登機口后,她一個人拎著那么大一個包,身影孤獨。這樣一個瘦弱老人的身上,擔負著一種東西。30年來,她不斷往返于中國大陸、臺灣、加拿大。(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從事教育事業近七十年,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七十年來,先生一邊孕育桃李,一邊從事研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溫家寶賀葉嘉瑩九十華誕語)
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葉家祖輩與納蘭性德源出一家。受家學影響,以及父親、伯父等人的熏陶,葉嘉瑩從小就信奉儒家思想,對古典詩詞產生了興趣。
B.雖然不曾丟棄恩師的授課筆記,但在“白色恐怖時期”,考慮到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葉嘉瑩不得不完全放棄自己熱愛的古詩。
C.在哈佛其間,葉嘉瑩經常工作到天黑,與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動,因此叮囑圖書館的人允許她在閉館后留在里面看書。
D.由于在古典詩詞領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學會授予葉嘉瑩“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可見其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
E.葉嘉瑩盡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夠吸引學生來聽她的課,這固然體現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但同時也與她的自身素養有關。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閱讀答案解析
D項,見于文章第(5)段,由“葉嘉瑩逐漸在古詩詞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可知,選項理解正確,故D項恰當。
E項,見于文章第(5)段,由“而令人稱奇的是,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課的學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語。葉嘉瑩坦率地說,那是被“逼”出來的。初到溫哥華,葉嘉瑩每天查英文生詞到兩點,然后第二天去教書。也曾有人擔心,葉嘉瑩會不會因為英文不通,被學生趕下臺,但奇妙的是,不只學生喜歡聽,連聽過葉嘉瑩講演的教授都說她是教書的天才”可知,選項理解正確,故E項恰當。
A項,見于文章第(2)段,由“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一個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為官,他們原本祖居于葉赫地,本姓葉赫那拉,又稱葉赫納蘭,與著名的飲水詞人納蘭性德源出一家……在這個早已被漢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這對葉嘉瑩的影響十分之大。閑暇時光,葉嘉瑩的父親與伯父會在院中散步,聲情并茂地吟誦古詩,母親與伯母則會各執一冊詩詞選集默默研讀”可知,原文是“儒家思想對葉嘉瑩的影響十分之大”,而非“從小就信奉儒家思想”,選項理解錯誤,故A項不恰當。
B項,見于文章第(3)段,由“在屢次磨難中,葉嘉瑩丟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終貼身攜帶的便是恩師顧隨的授課筆記。在詩詞大師顧隨的影響下,對古詩、古典文化的熱愛與研究一直伴隨在葉嘉瑩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時期”可知,即使在“白色恐怖”時期,葉嘉瑩也未曾放棄自己熱愛的古詩,選項理解錯誤,故B項不恰當。
C項,見于文章第(4)段,由“‘我的辦公室就在圖書館樓上。與我合作的美國教授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訴圖書館的人,五點鐘閉館,但是葉先生可以一個人留在里面看書。’于是,葉嘉瑩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為了盡可能節約時間,她每天很早起床……一直工作到天黑”可知,原文并沒有提到“與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動”,選項無中生有,故C項不恰當。
綜上,本題答案為D、E。
8.作為把“根”扎在中國的學者,葉嘉瑩先生有哪些突出的表現?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4分)
【答案】
①回國講學,在南開大學建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交一半退休金用來獎勵師生;②在東西方普及古典詩詞,使中國古典詩詞“再生”;③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人才,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
把“根”扎在中國,指的是葉嘉瑩先生始終扎根于中國這塊土地,堅守自己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文章第(1)、(5)、(6)、(7)段以及相關鏈接主要講述了葉嘉瑩先生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上的表現以及成就。
由第(1)段“而實際上,自1979年起,葉嘉瑩先生就每年回祖國大陸講學,為當時百廢待興的古老的‘詩的國度’注入詩意。在南開大學,她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用于獎勵師生”可知,葉嘉瑩先生很早便回國講學,并且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交退休金一半用于獎勵師生;
由第(5)段“久而久之,國外大學都請她去講學”、(6)段“而臺灣的歷史學家汪榮祖指出,某種程度上,葉先生最大的貢獻是使中國古典詩詞‘再生’。她不但寫出了重要的學院派論文,還像一位傳教士,在東西方普及中國的古典詩詞,連對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講”可知,葉嘉瑩通過在國內外講學的方式,普及中國的古典詩詞,使之“再生”;
由相關鏈接②“先生從事教育事業近七十年,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七十年來,先生一邊孕育桃李,一邊從事研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可知,葉嘉瑩先生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綜合以上分析,分點論述即可。
9.在葉嘉瑩先生身上有怎樣的人格魅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5分)
【答案】
①歷盡艱辛,不改初心。無論經歷怎樣的生活磨難,始終保持對古典詩詞的熱愛;②放低姿態,傳播文化。做了很多清高學者不愿做的事;③投身教育,立足講壇。以瘦弱的身軀,九十歲的高齡仍承擔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④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無論是在哈佛做研究還是溫哥華授課,始終勤勤懇懇;⑤熱愛國家,捐助科研。每年回國講學,創辦研究所并捐出一半退休金。(每答出一點給2分,給滿8分為止。意思答對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可根據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給分。)
【解析】
由第(1)段“2014年5月10日,海內外各界人士齊聚天津南開大學,共賀葉嘉瑩先生九十華誕。在致答謝詞時,葉嘉瑩如此坦露心聲:‘如果人有來生,我還愿做一個教師,我仍然要教古典詩詞。’”可知,在葉嘉瑩先生九十高齡之時,仍舊表示要承擔起傳播古典詩詞的的責任,可見她對教育,對古詩詞的熱愛;由第(1)段“而實際上,自1979年起,葉嘉瑩先生就每年回祖國大陸講學,為當時百廢待興的古老的‘詩的國度’注入詩意。在南開大學,她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用于獎勵師生”可知,葉嘉瑩每年回國講學,并創辦研究所,捐助科研,可見她對國家的熱愛;
由第(3)段“按時間計算,葉嘉瑩的一生幾乎與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同步,同樣,她也經歷了這個大時代所有的幸與不幸,甚至曾經入獄……對古詩、古典文化的熱愛與研究一直伴隨在葉嘉瑩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時期……‘或許當時我內心仍然熱愛著我的古詩,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還會背詩啊。’”可知,盡管歷經磨難,生活困苦,葉嘉瑩也沒有放棄對古詩的熱愛和研究,因此她歷經艱辛,不改初心。
由第(4)段“于是,葉嘉瑩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為了盡可能節約時間,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兩片面包做個三明治,帶到圖書館算作午餐,然后去館外的推車買個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第(5)段“初到溫哥華,葉嘉瑩每天查英文生詞到兩點,然后第二天去教書”可知,在研究和授課上,葉嘉瑩先生勤勤懇懇,刻苦鉆研;
由第(6)段“她不但寫出了重要的學院派論文,還像一位傳教士,在東西方普及中國的古典詩詞,連對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講。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詩人或學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詩詞教育當成是‘一種極大的快樂’”可知,葉嘉瑩雖然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但始終放低自己的姿態,做了很多清高學者不愿做的事情。
綜合以上分析,分點論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