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高考考前模擬考試語文試卷一、(12分,每小題3分)
A、巷道hàng 抹布mā 應屆yīng 博聞強志zhì
B、瓜蔓wàn 不啻dì 胡謅zhōu 椎心泣血chuí
C、芟除shān 腈綸jīng 胴體dòng 萬馬齊喑yīn
D、隕yǔn身 寒傖chēn 嫉妒jí 嘔心瀝血ǒu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①這篇社論指出:要得到人民群眾的_______和支持,不是發出幾個號召就能解決的,必須有正確的政策。
②只要你能_______為我想一想,你就會同情我的處境,不會對我這樣求全責備了。
③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近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切實加強瓦斯治理,_______煤礦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④_______達不到質量標準的產品,就不能接收,_______將對國家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A.擁護 設身處地 遏制 對于/否則 B.擁戴 身臨其境 遏止 關于/因為
C.擁戴 設身處地 遏制 關于/因為 D.擁護 身臨其境 遏止 對于/否則
3.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 )
A.西班牙詩人梅洛鼓勵那些處在失望中的人們:命運的盾牌一面是失意、困惑;另一面是幸福、快樂。
B.在這次調查中,前三個問題是:你的月生活費是多少,你平時的買衣標準是什么,你平時的吃飯標準是什么?
C.不良的食物搭配不僅可以引發不適,甚至有可能導致中毒,如蘿卜與橘子,白酒與柿子,牛奶與巧克力,牛肉與栗子,香蕉與芋頭,花生與黃瓜等等。
D.時間膨脹不僅為探索人類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它也是一種時間旅行(一種科學幻想活動,指人離開現在而置身于未來或過去──譯者注)。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無賊》這樣一部以小偷為主角的影片上映僅八天就贏利5000多萬元的票房。
B.現在的醫學理論著實讓人震驚:不僅可以給患不治之癥的人移植胎兒細胞,不久的將來,胚胎移植還能創造奇跡--醫治帕金森綜合癥、中風、糖尿病等疑難病癥。
C.濱江市金龍娛樂城火災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據有關人士保守估計,直接損失至少在六千萬元以上。
D.青年作家殘雪認為魯迅的作品實現了一種“突破”,而《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則使這種創造達到了登峰造極。
高考考前模擬考試語文試卷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太空經濟”方興未艾
神七順利升空,中國人漫步太空,舉世矚目,舉國歡慶。欣喜之余,人們不禁要問:“航天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
其實,航天技術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許多便利,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且不說因為有了氣象衛星,每天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單是減輕了災害性天氣危害一項,每年不知挽回多少經濟損失!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道路交通和通訊中斷,危急時刻,是衛星在第一時間傳回災區圖片,對了解災情、科學制定救災方案起到了關鍵作用。自從我國有了資源衛星,國外賣給我們的遙感圖片的價格就一降再降,讓國內無數用戶直接受益。
人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沒有航天技術的貢獻?防寒服等因為用上了航天技術而變得更輕薄,保暖效果更好。人們的餐桌上的食物因為有了航天育種技術培育的農作物新品種而更有營養,同時因為少使用了化肥和農藥而更健康、更安全。采用航天技術制作的建筑材料防水抗震性能更好、更節能。有了衛星導航儀,人們的出行可以避免堵車、少走彎路而變得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
1961年,美國“阿波羅”計劃開始實施。到1972年結束時,“阿波羅”花掉了美國人240億美元。但誰都沒有想到,240億美元隨后就孵化成了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阿波羅”帶來了高達幾千億美元的民用市場。
當年“阿波羅”飛船登月的時候,開發了4000項專利,現在都轉為了民用,包括人們穿的旅游鞋、生產網球拍的材料,以及冬天御寒穿的羽絨服等。此后,精明的美國人將航天科技運用得出神入化,一個又一個新的產業開始形成。在空間站或航天飛機上建立的專門試驗裝置,成功地研制出了半導體、光學玻璃、各種合金、陶瓷和超純蛋白等新產品新材料。
美國1984年在航天飛機上生產了一種用于電子顯微鏡、微過濾器的聚苯乙烯乳膠小球,幾年后這種小球就形成了年產3000萬美元的產業。1982年以后,前蘇聯太空人在天上成功地生產了流感疫苗,美國太空人4次生產出預防突發性心梗的藥品。
航天科技作為代表當代最高水平的高新技術,對其他高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示范效應,一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能產生無法估算的經濟效益。
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甚至驚呼: “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技術創新將成為“太空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所謂“太空經濟”是指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射衛星、載人飛船等太空活動,如今已不僅是拓寬人類視野、彰顯國力的偉大事業,更是一條具有廣闊潛力的經濟發展之路。據報道,去年全球太空經濟收入總額再創新高,達到2510億美元。太空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實現“健康”增長的助推劑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事實已經證明,誰抓住了“太空經濟”的機遇,誰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5、下列關于“太空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空經濟”需要技術創新,有了技術創新,太空經濟也就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B、發射衛星、載人飛船等太空活動,既能拓寬人類視野、彰顯國力,又是一條具有廣闊潛力的經濟發展之路。
C、現在太空經濟勢不可擋,它已完全成為全球經濟實現“健康”增長的助推劑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D、“太空經濟”是指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
6、下列各項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航天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也離不開航天技術。
B、“阿波羅”雖然花掉了美國人的巨額資金,但不久就得到了高額回報。
C、航天科技如果一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能產生無法估算的經濟效益。
D、美國生產的聚苯乙烯乳膠小球和前蘇聯人生產的流感疫苗,都依靠了航天技術。
7、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現如今誰能抓住了“太空經濟”的機遇,誰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B、中國的神七飛天將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C、以后我們可利用航天技術來預測天氣,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性天氣對人們的危害。
D、中國神七飛天讓世界驚恐不已,他們擔心中國將神七技術應用于軍事。
高考考前模擬考試語文試卷三、(12分,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題。
任光祿竹溪記
〔明〕唐順之
余嘗游于京師侯家富人之園,見其所蓄,自絕徼海外,奇花石無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其為園亦必購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據其間,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師人茍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難致而又多槁死,則人益貴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嗚呼!奇花石誠為京師與江南人所貴。然窮其所生之地,則絕徼海外之人視之,吾意其亦無以甚異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絕徼海外,或素不產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見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師人之寶之者。是將不勝笑也。語云:“人去鄉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祿任君治園于荊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而間謂余曰:“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因自謂竹溪主人。甥其為我記之。”
余以謂君豈真不能與有力者爭,而漫然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獨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歟?昔人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艷綽約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于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而貴之?不過欲以此斗富與奇花石等耳。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君生長于紛華,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馬僮奴、歌舞,凡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與人交,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舉凡萬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間也歟?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猶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雖使能盡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荊川先生文集》
注釋: 1、絕徼:最遠的邊境地方。2、光祿:官名,光祿寺卿或少卿。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治園于荊溪之上 治:整修
B、然窮其所生之地 窮:困窘
C、吾意其亦無以甚異于竹之在江以南 意:料想
D、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 勝:美好
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 甥其為我記之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 ①而能不溺乎其中 ②相與枕藉乎舟中
C ①不過欲以此斗富 ②以勇氣聞于諸侯
D ①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下列句子中,作者認為屬于“不知竹”的表現的一組是( )
①有竹據其間,或芟而去焉 ②茍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 ③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④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⑤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 ⑥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①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于竹子和齊花石的態度,京師人、江南人和絕徼海外之人是截然不同的,但又充分顯示了人們“物去鄉則益貴”的共同心理狀態。
B、任君與眾人不同,他身居江南,竹子甚易得到,他卻愛竹而不賤竹,并自名為“竹溪主人”,反映了他對待自然景物隨意而不苛求的態度。
C、作者認為,任君的可貴在于愛竹而知竹,因而“獨深愛于竹”。從他的人格精神看,也與竹有相通之處。這些正是他和其他各種人迥乎不同的地方。
D、這篇散文看似信手而出,卻在自然發展的文勢中形成了縝密的內在結構,文中多用對比,層層烘托,環環相扣,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構思駕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