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物的社會課后訓練題及答案(2)
《作為生物的社會》課后訓練答案
1.解析:此題旨在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答題時要注意題目要求,防止漏答。
答案:(1)把人類用木板建造房子比作螞蟻營巢,作者假設一個情況補充說明,增強了語言幽默感。(2)這幾個句子包含兩層意思,在文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不過”之前點明上文的旨意是為了說明人類很像螞蟻,對這一點一般的人還可以理解。“不過”之后引出下文說明螞蟻像人,對這一點人們就往往不能理解。(3)這是說群居的無智慧的低等生物可以合并成一個有智慧的高等生物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個句子點出了本文說明的中心,同時也有過渡的作用,由介紹昆蟲轉入介紹其他生物。(4)這是對齊曼的話作出解釋,他所說的與生物聯合智慧是同一個道理。在文中還起到了照應上文的作用。
2.解析:本題旨在啟示我們,閱讀時對句子中的重要詞語必須著意體會。(1)是概括性詞語,要將其意義具體化;(2)在句中有特定的含義,不能泛泛理解;(3)(4)是比喻說法,要根據上下文,理解比喻義。
答案:(1)兩種生活:一是從個體來看,它們沒有腦子,沒有思考,二是從群居的整體來看,它們又是“思考著的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2)這里的科學指的是傳統的科學觀念,具體來說就是指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3)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意思是人類的本能就是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營造一個理想的環境。(4)這也是一比喻的說法,意思就是它們“彼此疏遠,互不接觸”,各各單獨行動。
3.解析:本題旨在通過對一些精彩語句的賞析,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風格。
答案:(1)一般的生物學家拘泥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敢正視生物與人的共性。所以對于生物所顯示出來的人類特性的東西,則只能用“著魔”這樣的詞語來否定,這個句子形象地描寫了他們的這種心態。(2)這還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諷刺,因為達爾文進化論不可能承認螞蟻與人有很多行為相似。句中有兩個“人”字,前一個泛指人類,后一個則是指崇拜達爾文學說的生物學家。(3)這是用夸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4)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只“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5)用形象的描寫,說明像白蟻營造蟻窩一樣尋求“聯合”,“以微薄的貢獻進入人類知識庫”,乃是人的一種本能。
4.解析:本題旨在體會本文的主要論證方法,思考作者的主要觀點,并作一些評價。
答案:第一問,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為,互相交換信息等。
第二問,生物的社會行為,歸根到底還是不能與人類的社會行為相提并論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運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馬克思的這段話,從本質上揭示了人類的行為和生物的行為的區別,生物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類發達,更談不上有什么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生物的社會行為是生理程序的展開,萬古不變,其間較少創造和進步的因素。
5.解析:本題旨在體會材料和觀點的關系,文章材料的選擇,論述角度的確定,都是為中心論點、寫作目的服務的。
答案:這是因為本文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啟示人們反思對集體智慧的忽視。長期來,由于受達爾文物競天擇觀念的影響,人們只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只強調個人奮斗,而忽視人類的合作,所以作者在談到動物與人類的行為時,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以突出群體智慧的強大。沒有形成群體的螞蟻,就沒有太多的社會性,因而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是有限的;對于人類,沒有融入社會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眾利用,也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相比較而言,有著一定組織的社會性生物,如螞蟻和蜜蜂,對社會組織的依賴性更強;人類的個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短時間關閉聯系人與人的“電路”,但不能從根本上脫離社會而存在。
6.答案:(1)這段文字,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作者把外出蜜蜂與蜂巢的密切聯系比作“如同有細絲系住一樣”。把工蜂營造出來的蜂巢先比作胚細胞發育的組織,后又比作“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對稱多邊形晶體”,借以形容蜂巢天然渾成。特別是對分群的描寫,作者把分群的過程比作細胞的“有絲分裂”,把分群時蜜蜂的騷動比作“細胞里游動的顆粒”,而為了形容分群的精確不差,則用了“卵子分裂”作比喻。因為本文原是演講稿,聽眾是生物工作者,所以用的比喻全屬細胞學的范圍,聽起來更覺生動,也更有說服力。
(2)這段文字由于運用了比擬和夸張的手法,把粘菌細胞的生命周期描寫得栩栩如生。單獨的粘菌細胞“是一個個阿米巴狀細胞在到處游動,吞吃著細菌,彼此疏遠,互不接觸,選舉著清一色的保守黨”,這樣的描寫使人聯想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處于封建自然經濟時代的農民。新生代的粘菌細胞“一個個獨往獨來,雄心勃勃”,在作者的筆下,仿佛它們成了一代大有作為新人。而對于粘菌細胞的集合,作者是這樣描寫:“一陣鈴聲……其他細胞聞聲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狀,互相接觸、融合……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細菌的組合,仿佛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統一號令下的統一行動。總之,作者為我們展示的細胞,是一個有思想有意識的生命體。
7.(1)解析:A句中的“人”,前一個泛指人類,后一個暗指達爾文學說的崇拜者。B句意在說明個體和整體兩者性質不同。C句是對達爾文學說的諷刺,所以“我們”也是暗指達爾文學說的崇拜者。D句中兩個“我們”含意不同,前一個暗指達爾文學說的崇拜者,后一個泛指人類。句中反復出現的詞語,要注意其意義的轉化。
答案:B。
(2)解析:A句“這些東西”的指代對象與第二段末句“這樣的東西”相同。B句副詞“就”,可用“只”“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個體,而是指的群體。
答案:D。
(3)答案:B。(文中有“也許”一詞)
(4)答案:因為人們,那些崇拜達爾文學說的人,不愿意看到一些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一個個生物一樣進行活動,即使有,也不希望他們跟人類相關。因為這種現象與達爾文學說相悖。
(5)答案:(1)由許多個體組成;(2)彼此之間相互聯系,協調行動。
作為生物的社會課后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