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練習題答案與鑒賞技巧
滕王閣序課后訓練 |
滕王閣序課后訓練答案 |
文言文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 |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
滕王閣序課后訓練
C. 。
D. 。
E. 。
2.許多成語出自本篇課文,請默寫出文中與下列成語相應的語句:
A.人杰地靈。 。
B.鐘鳴鼎食。 。
C.興盡悲來。 。
D.萍水相逢。 。
E.老當益壯。 。
F.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G.趨庭鯉對。 。
H.高朋滿座。 。
3.下面的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軫(zhěn) 襜(zhàn) 虢(ɡuó)闥(tà). B.儼(yān) 睢(suī) 眄(miǎn) 甍(ménɡ).
C.潦(liáo) 舛(chuǎn) 袂(jué) 閽(hūn) D.賒(shé)遄(chuán) 笏(hù)蠡(lǐ)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B.十旬休假,勝友如云。
C.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D.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答:
5.依據上下文的關系,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十旬休假,勝友如云。
C.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D.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E.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F.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G.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H.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答:
6.分析下列句子中詞語活用的情況:
A.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B.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C.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D.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E.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答:
7.對下列句子解釋無誤的兩項是:
A.紫電清霜,王之武庫。
解釋:寶劍發射出紫色的電光,閃耀著清冷的霜雪,那是王的武厙。
B.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解釋:贛江的盡頭是潦水,深秋的江水寒冷而清澈;傍晚的西山煙籠霧罩,呈現一片紫色。
C.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解釋:有鄴水曹植詠荷花那樣的才氣,文采堪比著名詩人王臨川。
D.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解釋:命運不好,仕途不順。
E.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解釋:早年的時光雖然已經逝去,珍惜將來的歲月,為時不晚。東隅,指日出的地方。桑榆,指日落的時候,晚上日影落在桑樹和榆樹之間。
F.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解釋:阮藉狂妄放肆,驕橫跋扈,怎么能效仿他在無路可走之時嚎聲大哭?
答:
8.辨析下列多義詞的詞義:
(1)引:①恭疏短引;②控蠻荊而引甌越;③引趙使者藺相如;④引兵欲攻燕;⑤左右欲引相如去;⑥相如引車避匿;⑦引領西望。
(2)雅:①都督閻公之雅望;②察納雅言;③安帝雅聞衡善術數。
(3)微:①三盡微命,一介書生;②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③微言大義;④周室卑微,諸侯相并;⑤微斯人,吾誰與歸。⑥微行入古詩; ⑦微風鼓浪。
(4)寧:①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②雖雞狗不得寧焉;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答:
9.對下列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B.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
C.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D.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答:
10.駢是“兩馬并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采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有特定的要求。由于講求音律,寫出來的句子抑揚頓挫,富于樂感,富于詩意。試對下面句子的平仄作一些簡要的分析,體會這一特征。
(1)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
(4)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5)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答:
11.本文是一篇賦體,句式大多是四字句、六字句,前四后六句,前六后四句,但也間雜有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找出這些特殊的句子,分析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答:
12.閱讀王勃的《滕王閣詩》,完成(1)(2)兩題。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注釋] 江:贛江。 帝子:指滕王。 檻:jiàn 欄桿。
(1)第一聯最使人驚心動魄的一個詞是 。第二聯既用了倒裝的句式,又用了互文的手法,表面看是描寫滕王閣聳入云天,高大雄偉,實際上是暗示這里 。第三聯作者的角度發生了轉換,由空間轉到了 。最后一句又從 轉入 ,與李白的詩句 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
(2)本詩的詩眼在哪一句?它抒發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懷?這種情懷是由哪些景和人事生發出來的?
答:
13.下面文字是課文中最精彩的片斷之一,請認真賞讀后,完成下面的三道鑒賞題。: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1)就這幅景物畫面從美學的角度,寫一段3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答:
(2)就這段景物描寫的表現技巧,寫一段3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答:
(3)就這段文字中的一、二個名句,寫一段200-300字的鑒賞文字。
答:
14.《滕王閣序》和《蘭亭集序》都是序文,試比較它們思想內容的異同,談談你的體會。
答:
返回目錄
滕王閣序課后訓練答案
1.答案:略(本題強調自己有獨特感受,答案不必一致)。
2.答案:A.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B.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C.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D.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E.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F.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G.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H.十日體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3.答案:D。襜,chān。儼,yán。潦,教材釋“蓄積的水”,讀lǎo;本書釋河名,讀Liáo。
4.答案:采,通“寀”。 假,通“暇”。 儼,通“嚴”。 銷,通“消”。
5.解析:本題測試讀書方法,B項要求根據后面“極娛游于暇日”句,推出“假”通“暇”。H項則要求根據前文“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和標題來判斷。F項要求根據句中虛詞表示的關系,分析詞語意義。其余要求根據對文見義,理解詞語含義。
答案:A故,當與“新”意義相對,釋“舊”。C樸,當與“彌”意義相同,釋“滿”。D落與孤意義相對,當釋“聚集”(成群)的意思。共,同“與”。E以,同“而”。F句中“而”表示同義并列,故“襟”與“帶”同義,“引”與“控”同義。G“時”與“序”同義,即“時序”之意;“維”與“屬”同義,動詞,即“在、是”之意。H引,即是“臨別贈言”,也就是“序”。
6.答案:A“襟”“帶”,名詞,后面帶賓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意譯為“連接”。B“霧”“星”,名詞直接放動詞前面活用作狀語。C“儼”,形容詞,整齊的樣子,后面帶賓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D“屈”“竄”,一般動詞活用為使動用法。E“交”,動詞,在句中作賓語,活用為名詞,譯為“交接之處”;“美”,形容詞,在句中作賓語,活用為名詞,譯為“俊美的人才”。
7.解析:這里列出的都是容易弄錯的詞語。A要防止望文生義,在文中“紫電”是劍名,“清霜”也代指劍。C文中的臨川,是指南朝宋謝靈運,他曾做過臨川太寧;王臨川,是宋朝王安石,他是江西臨川人。DEF要防止用今義釋古義,時運,在文中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詞組,指時世與命運。不齊,是不一致;猖狂,在文中是行為放縱,不拘禮法。
答案:B、E。(參看“課文解讀”)
8.答案:(1)①序;②控制;③引見,延請;④帶領;⑤拉;⑥退,引伸為調轉;⑦伸長、延長。(2)①崇高;②美好;③一向、向來。(3)①卑微、低下;②藏匿;③精微;④衰落;⑤如果沒有,同“非”;⑥暗暗地,隱蔽地; ⑦微小、微弱。(4)①難道;②安寧;③寧可。
9.解析:節奏的劃分,關系到誦讀時語氣的準確性。四字句的讀法一般是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長句子的讀法則不限一種,如六字句:①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于崇阿。②臨/帝子/之長洲;窮/島嶼/之縈回。③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④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七字句:①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②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③秋水/共長天/一色。④都督/閻公/之雅望。基本的原則是,不要破壞句子內在的語法關系,要有助于句子意義的理解,對偶句上下兩句節奏相同。
答案:A。上句讀錯,下句讀對。對偶句上下兩句節奏應當一致,“牛斗之墟”是動詞“射”的賓語。
10.解析:在(1)(2)(3)這些四四、六六的對偶句中,要注意平仄相對、平仄相間。即一句之中,平節和仄節交替;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在(4)(6)這些四六對四六的對偶句中,還要求每聯上下兩句句腳的平仄相對,即渚與回、宮與勢、沙與主、曲與時平仄相對。
答案:(1)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與、共,是虛詞,不作要求)(3)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4)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5)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11.解析:這是一道學習方法訓練題。讀《歸去來兮辭》,我們說過,對于賦這種文體,要注意它的句式的變化、韻腳的轉換,用以體會文章內容的轉接、作者感情的旋律,從此入手把住文章的層次結構。《滕王閣序》雖然沒有押韻,但是句式變化比較明顯。對此細加分析,會有啟發。
答案:“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文章開頭以四字句起筆,寫洪都的地理位置、人、物;“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第二段開頭又以四字句呼應,轉寫滕王閣的景物,“披繡闥,俯雕甍”三字句暗示寫景的角度轉換,由平視、從外觀看滕王閣及其周圍的景物,轉為登上滕王閣,用俯視,從里向外觀看景物。“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又以四字句開始第三段,描寫滕王閣宴會,“四美具,二難并”三字句由描寫宴會盛況轉為抒情,生發感慨;“嗟呼!”二字由寫悲憤之情,轉為抒發不屈之志;“勃”一字句一頓,又回到描寫宴會,抒發雖有“楊意不逢”的悲傷,但有“鐘期既遇”的欣悅。最后用“嗚呼!”結尾,歸結到這次宴會“登高作賦”的主題。由上述分析可知,這篇文章基本上是以四字句作為各大段的開筆,在大段之內如有語意上的轉接,則用三字句,二字句和一字句暗示。把握了這個特點,文章的內在層次,就很容易梳理。
12.(1)解析:本題旨在對詩的表層意義的理解,為回答(2)題作鋪墊。第一聯句眼是“罷”,當年的達宮貴人“佩玉鳴鸞”來到滕王閣,這里“歌舞升平”,一片熱鬧景象,現在統統蕩然無存。一個“罷”字寫出多么觸目驚心的悲劇!第二聯倒裝,應是“南浦云朝飛畫棟,西山雨暮卷珠簾”,而且用了互文,意思是閣內畫棟、珠簾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第三聯一轉,由空間轉入時間。最后一聯又從時間轉入了空間。
答案:罷。不再有賓客光顧,表現其冷落衰敗。空間、時間。時間、空間。但見長江天際流。
(2)解析:本題第一問要求捕捉詩眼。詩有句中之眼,如“罷”字,詩更有篇中之眼,通過對篇眼的捕捉,有助于對詩的主旨的把握。第二、三問則是對詩歌常用的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屬于詩歌技巧的鑒賞。
答案:本詩的詩眼在第六句:“物換星移幾度秋”,抒發了一種世事滄桑、人生無常的感慨。詩歌第一、二聯用對比的方法描寫滕王閣的昔盛今衰,第三聯“悠悠”二字點出了時日的漫長,很自然地生發了物換星移的感慨。末尾兩句,詩人在提出建閣的人如今何在的疑問后,以景作結,進一步揭示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主題。
13.(1)解析:這幅景物畫有各種不同的美,有色彩美,如清、紫、翠、丹、彩虹、落霞等,五彩紛呈。有映襯美,如寒潭與暮山,濃淡相襯;落霞孤鶩與秋水長天,動靜大小相襯,汀渚殿宮與閭閻舸艦,遠近相襯;落霞孤鶩與漁舟雁陣,虛實相襯。有雄壯美,如層臺、飛閣的描寫。還有自然美與人文美等。
答案:略。(解答這幾道題,請參看”課文解讀”“特色鑒賞”相關部分)
(2)解析:寫景順序,先寫來滕王閣沿途所見景色,再寫滕王閣的景色;先從平視的角度,寫滕王閣的近景,再登上滕王閣,從俯視的角度,寫其中景遠景。寫俯視之景,先寫人文之景,再寫自然之景,最后漁舟、雁陣,自然之景與人文之景綜合起來寫。畫面景物繁多,但卻有條不紊。寫景角度,除了平視與俯視、遠景與近景,還有大景與小景、動景與靜景、虛景與實景等角度。各個角度交錯運用,使整個畫面,既有開闊感,又有縱深感,既歷歷在目,又視通萬里。
答案:略。
(3)解析:文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鑒賞可以以這兩句為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江之水緩緩流去澄碧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霞蛾在下飄動,孤鶩在上飛翔,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答案:略。
14.解析:這是教材上的一道比較鑒賞題,題目很好,意在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培養思辨能力,故本資料特地錄入,以其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兩篇“序”雖然文體不完全相同,但不影響對其內容的比較。分析時要從異同兩個方面,抓住下述要點:《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會盛況之后,“興盡悲來”,由寫景、敘事轉而抒發感慨和議論。前者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后者主要表達的是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兩篇文章分別折射著它們各自所產生的時代的面影。
答案: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是,都有對個體生命短促的憂慮,并都能從由此而產生的傷感中超脫出來歸于平靜。本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難并”的情景所感染而“逸興遄飛”,又由宴會美景的易散而生發感慨“識盈虛之有數”“覺宇宙之無窮”,感到人生無常,個體渺小,聯系自身的懷才不遇而產生失落感,所以“興盡悲來”。但在失落后又轉向自勵奮發的感情,決定以“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作為生存哲學,要“窮且益堅”。《蘭》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滕》《蘭》二文作者雖然都悲嘆,但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不同之處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極其表,積極其里”,對人生的堅持蘊藏在字里行間,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感嘆。可見作者在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這正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因而更加深刻。其時代背景是魏晉時期天下名士被統治者所害,少有全者。所以,作者思考生死問題正說明了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而作者這種對生命的熱愛并不直接說出來,是因為時代的殘酷,文人多談玄以避禍,受大背景的影響,作者也將強烈的感情用凝練而委婉的形式傳達出來。到了王勃的時代,文士已經不再思考生命意識的對錯,而是思考生命的價值問題,如何讓個體的生命發揮出最大光彩是他們所關心的,這是文人生命觀的進步。文章在被壓抑的苦悶中觀照前代名士,發現個體價值不能實現而辜負生命的大有人在,這就更加重了對生命短促的恐慌與傷感。他是由悲人而及己的。同樣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對環境的不屈讓王勃發出“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宣言,這種強烈的感情直接表達出來的是唐代文人的風格,表現了思想自由開放的時代特點。
返回目錄
文言文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里,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么,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第一遍粗讀之后,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并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并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于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通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返回目錄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一、劃分句子節奏
技巧一: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需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通讀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內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節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進行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技巧三:借助文言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技巧五:借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我”(吾、予、余、我),“你”(爾、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對稱句式斷句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等特點。
二、實詞解釋
技巧一:直接遷移法
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課內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上面一題中“申子嘗請仕其從兄”的“嘗”,如果能聯想到《岳陽樓記》中“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的“嘗”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嘗”的意思為“曾經”。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上面二題中“獨不聞天子好田獵乎”的“聞”,結合語境可知“聞”應為“聽說,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組詞推斷法
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上面二題中“以供歲賦”的“賦”的意義推斷,大家可以把“賦”組成幾個詞語,從中做選擇:賦稅、詩詞歌賦、天賦……通過篩選,不難找到“賦稅”這個意思。
技巧四:古今對照法
即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匯中有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別注意其不同之處。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在古漢語中可能是兩個詞。如“地方”在古漢語中是兩個詞,“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圓”之意;在現代漢語中“地方”是一個詞,表“處所”等。
技巧五: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上面一題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理解為“臉色”。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