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文化高考閱讀題及答案
隱逸文化高考閱讀原文
(4)儒道兩家的融合互補為傳統的隱逸文化奠定了基礎。到了漢代,由于政治意識形態的統一和強固,隱士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就出現了以東方朔為代表的朝隱,它體現了傳統隱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現實功利;魏晉時期,隨著大一統政治意識形態的解體,出現了林泉之隱,它更多地體現出傳統隱逸文化中精華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隱逸文化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現了具有濃厚的實用色彩的中隱;至宋代,整個傳統文化走向內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隱就應運而生了。明清時期的壺天之隱既是傳統隱逸文化的總結,也是傳統隱逸文化的衰落。
(5)縱觀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隱逸思想有著濃厚的傳統,而且涌現了許多關于隱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現出了眾多的隱士,以及假隱士。而隱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遙林泉,走訪名山大川,走進自然,感受自由氣息,遠離政治事務,結交鴻儒名士,陶冶心情,曠達任性,擺脫世間萬事萬物的困擾和束縛,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應當說,沒有士人就沒有中國的古代社會,而隱士則是士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優秀的組成部分。在此必須指出的是,隱士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絕不僅僅指那些嘯傲山林而不問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隱逸傳統、隱逸文化,凡是具有濃郁的隱逸意味的人在此都應被當作隱士來看待,因為隱逸思想使他們升華了人格,豐富了社會價值。隱士人格的強勁的輻射力和隱逸文化的強勁的張力使任何板結頑固的社會土壤都不能不為之松動,從而為歷史文化灌注新鮮的活力。
隱逸文化高考閱讀題目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的隱逸傳統應當與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隱士人數相當多,著名的隱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許由這兩位大隱士就是中國最早的隱士。
B.因為隱逸文化實在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歸隱田園而成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影響很大,千百年來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孔子終生都在宣揚、推行和維護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國后來的許多隱逸思想就是由此發展來的,因此,中國隱逸文化的源頭應當追溯到孔子。
D.中國隱士的正牌祖先是莊子,原因有兩個,一是莊子本身就是大隱士,二是他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中國隱逸理論中追求純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隱身的含義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祿不能干擾內心,并進一步卸除一切社會責任,使自己在天地間成為一種純粹的自我存在。
B.隱士是士階層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不只指嘯傲山林而不問世事的人,從隱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濃郁的隱逸意味的人都應當被看作隱士。
C.隱心的含義是通過艱苦的修煉,徹底蕩除了喜怒哀樂,升華到了純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純粹的“逍遙游”。
D.隱士人格有強勁的輻射力,隱逸文化有強勁的張力,這兩種力量會使任何板結頑固的社會土壤變得松動,從而為歷史文化注入新鮮的活力。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不僅提倡“無道則隱”,而且還進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觀點來作為他隱居求志、待時而動的必要補充,這其實是孔子構建了一套積極入世者的處世策略。
B.傳統隱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補為基礎,它不僅存在于傳統文化的深處,而且以潛隱的方式存在于現實生活的深處,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隱逸文化傳統對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是必要的。
C.莊子的隱逸思想是一種面對社會精神牢籠的覺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對封建政治意識形態,經過封建士大夫和隱士的發揚,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為積極因素而發揮了強烈的破壞作用。
D.因為不同的時期有特定的社會環境,所以不同時期的隱逸文化會呈現出各自的獨特之處,漢代的朝隱注重現實功利,唐代的中隱具有濃厚的實用色彩,宋代的酒隱則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隱逸文化高考閱讀答案
1.B(題干要求選出“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其中巢父、許由就是中國最早的隱士”說法不正確,文中只是說“如果從傳說中的巢父、許由算起”;C.中國后來的許多隱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發展來的;D.莊子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的隱逸理論,而不是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的隱逸理論中追求純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B(題干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項,“隱士是士階層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說法錯誤,原文第五節“應當說,沒有士人就沒有中國的古代社會,而隱士則是士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優秀的組成部分”并沒有叔是最重要的部分,選項曲解文意。)
3.C(題干問的是“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C項,有兩處錯誤:第一處,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對封建政治意識形態,依據原文,“有力地反對封建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種客觀效果,而非主觀目的;第二處,“發揮了強烈的破壞作用”表述錯誤。)
隱逸文化高考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