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陳太丘與友期行》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翻譯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違約的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陳太丘與友期行》注釋
⑴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⑵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⑶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⑺戲: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⑽相委而去:丟下我離開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譯成離開的意思,不能翻譯成走了。〕委,丟下、舍棄。去,離開。相:動作偏指一方,這里指“我”。
⑾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⑿引:拉,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顧:回頭看。
《陳太丘與友期行》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陳太丘與友期行》作品賞析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僅有103個字,卻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關于守信與不守信的一場辯論),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說明了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卻包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容,真可謂言簡意贖了。如果不是在語言的精煉上造詣高深,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陳太丘與友期》的精煉語言,體現在文章的始終。一開頭,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幾個關鍵詞語,把事情、時間、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這些交代中,還把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個守信,一個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
文章的結尾,雖只客寥數語,但卻字字生輝。“慚”、“下"、“引”三個動詞,把友人知錯欲改的心態及行為刻畫得入木三分。對元方鄙棄“無信”的那股倔強勁兒,也用“人門,不顧”四個字,描繪得維妙維肖。就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層(子斥友人)中,盡管作者用了比開頭和結尾要多得多的筆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煉。單就敘述的句子來說,在敘述友人問元方時,由“問”到“怒”,感情急劇變化,充分表現了友人那粗魯無禮的性格。而在敘述元方批駁友人的怒斥時,則選用語氣平和的“答曰”、“曰”這類詞,這對表現元方不懼怕友人的怒斥、知書達理、善于應對的性格,起到了絕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