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蒹葭》原文及翻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蒹葭》翻譯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灘。
《詩經·蒹葭》注釋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順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樣子,文中指蘆葦長的茂盛。人教版為“萋萋”,蘇教版為“凄凄”。
晞(xī):曬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處,指岸邊。
躋(jī):升高,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樣子。
已:止,這里的意思是“干“,變干。
涘(sì):水邊。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詩經·蒹葭》名句賞析
環境描寫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詩經·蒹葭》作品賞析
為了自己心愛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渝,這是一種可歌可泣堅貞和追求精神。那個“伊人”,其實也可以看作一種盡善盡美境界,一種指向理想超越。
這讓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鷗喬納森》小說。海鷗喬納森從不愿像自己同類那樣一心盯住眼前臭魚爛蝦,總想飛得更高,達到盡善盡美境界。為了練習飛翔,他翅膀被折斷受傷,依然不改初衷。同伴們引誘他,譏笑他,他照樣堅持自己追求,寧愿餓著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吃食。
喬納森想達到,是對凡夫俗子超越,是向盡善盡美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沖刺。《蒹葭》主人公所追求,也是自已心月中盡善盡美理想,是自己魂牽夢繞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去上下求索,不斷追求。
對于真正求索者來說,目標是一種指向。達到目標固然重要,更重要還是過程。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過程。生存價值和意義,就存在于過程之中。同樣,追求價值和意義也存在于過程之中。如果忽視過程,實際上也是忽視了追求本身。
盡善盡美境界,無論是從理論上說,還是從實際上說,都是不可能達到。換句話說,盡善盡美只是一種理念,一種心靈指向理想。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生命歷程中向前渡過,就像夜中照亮道火光,迷途中指南針一樣,讓我們不斷地前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