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及注釋
陶淵明 〔魏晉〕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歸去來兮辭》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地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八十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里;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游。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么?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鋤草耕種;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序文注釋
(1)耕植不足以自給:耕:耕田。植:植桑。以:來。給:供給。自給:供給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幼稚:指孩童。盈:滿。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甕之類。
(3)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為動詞,后一“生”字為名詞。資:憑借。術:這里指經營生計的本領。
(4)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
(5)脫然:不經意的樣子。有懷:心有所動(指有了做官的念頭)。
(6)靡途:沒有門路。
(7)會有四方之事: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會:適逢。四方:意為到各處去
(8)諸侯:指州郡長官。
(9)家叔:指陶夔(kuí),當時任太常卿。以:因為。
(10)見…于:被動句式。
(11)風波:指軍閥混戰。靜:平。
(12)憚:害怕。役:服役。
(13)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
(14)眷然:思戀的樣子。歸歟(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5)何:什么。則:道理。
(16)質性:本性。矯厲:造作勉強。
(17)切:迫切。違己:違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嘗:曾經。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
(20)悵然:失意。
(21)猶:躊躇、猶疑。望:觀望。一稔(rěn):公田收獲一次。稔,谷物成熟。
(22)斂裳:收拾行裝。宵:星夜。逝:離去。
(23)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
(24)情:吊喪的心情。在:像。駿奔:急著前去奔喪。
(25)仲秋:農歷八月。
(26)事:辭官。順:順遂。心:心愿。
(27)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正文注釋
(1)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來,助詞,無義。兮,語氣詞。
(2)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蕪,田地荒廢。胡,同“何”,為什么。
(3)既自以心為形役:讓心神為形體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為了免于饑寒,違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體,指身體。役,奴役。既,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完成,此處可做“曾經”解。
(4)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為什么。惆悵,失意的樣子。
(5)悟已往之不諫:認識到過去的錯誤(指出仕)已經不可挽回。諫,諫止,勸止。
(6)知來者之可追:知道未來的事(指歸隱)還來得及補救。諫,勸止,挽回。追,補救。
(7)實迷途其未遠: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太遠。迷途,指出來做官。
(8)是:正確。非:錯誤。
(9)舟遙遙以輕飏(yáng):船在水面上輕輕地飄蕩著前進。遙遙,飄搖放流的樣子。以,表修飾。飏,飛揚,形容船行駛輕快。
(10)問征夫以前路:向行人問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11)恨晨光之熹微: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恨:遺憾。熹微,天色微明。
(12)乃瞻衡宇,:剛剛看見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遠望。衡宇,橫木為門的房屋,指簡陋的房屋。衡,通“橫”。宇,屋檐,這里指居處。
載(zài)欣載奔:一邊高興,一邊奔跑。
(13)稚子:幼兒。
(14)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菊還長在那里。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xǔ) 隱居之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于少數友人來往。后來,三徑變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就,接近。
(15)盈樽:滿杯。
(16)引:拿來。 觴(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顏:看看院子里的樹木,覺得很愉快。眄,斜看。這里是“隨便看看”的意思。柯,樹枝。以:為了。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審容膝之易安: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審,明白。容膝,只能容下雙膝的小屋,極言其狹小。
(19)園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園里行走,自成一種樂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著拐杖出去走走,隨時隨地休息。策,拄著。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沒有固定的地方,到處走走歇歇。
(21)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抬起頭向遠處望望。矯,舉。遐,遠。
(22)云無心以出岫(xiù):云氣自然而然地從山里冒出。無心,無意地。岫,有洞穴的山,這里泛指山峰。
(23)景翳(yì)翳以將入:陽光黯淡,太陽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陰暗的樣子。
(24)撫孤松而盤桓:手扶孤松徘徊。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25)請息交以絕游:息交,停止與人交往斷絕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場有任何瓜葛。
(26)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駕,駕車,這里指駕車出游去追求想要的東西。言,助詞。
(27)情話:知心話。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將有事于西疇:西邊田野里要開始耕種了。有事,指耕種之事。事,這里指農事。疇,田地。
(30)或命巾車:有時叫上一輛有帷的小車。巾車,有車帷的小車。或,有時。
(31)或棹(zhào)孤舟:有時劃一艘小船。棹,本義船槳。這里名詞做動詞,意為劃槳。
(32)既窈窕以尋壑: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樣子。壑,山溝。
(33)亦崎嶇而經丘: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榮:草木茂盛。欣欣,向榮,都是草木滋長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細微的樣子。
(36)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羨慕自然界萬物一到春天便及時生長茂盛,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結束。善,歡喜,羨慕。行休,行將結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詞“矣”與“乎”連用,加強感嘆語氣。
(38)寓形宇內復幾時,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順從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與死呢?寓形,寄生。宇內,天地之間。曷,何。委心,隨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樣子。之,往。
(40)帝鄉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鄉,仙鄉,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懷良辰以孤往: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懷,留戀、愛惜。良辰,指上文所說萬物得時的春天。孤往,獨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時扶著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著。耘,除草。耔,培土。
(43)登東皋(gāo)以舒嘯:登上東面的高地放聲長嘯,皋,高地。嘯,撮口發出的長而清越的一種聲音。舒,放。
(44)聊乘化以歸盡:姑且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隨順大自然的運轉變化。歸盡:到死。盡,指死亡。
(45)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安天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復:還有。疑:疑慮。
《歸去來兮辭》中的古代文化常識
1.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幼稚:指孩童。盈:滿。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甕之類。
2.帝鄉: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仙境。
3.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
4.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5.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xǔ] 隱居之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于少數友人來往。后來,三徑變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6.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7.歸盡:到死。盡,指死亡。
8.息交,停止與人交往斷絕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場有任何瓜葛。
《歸去來兮辭》主旨和結構
這篇文章的寫作經過,序里已有說明;《宋書·陶潛傳》則特別提到作者辭官的近因:“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從序和這段記錄都可以看出,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歸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贊美了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隱的決心。
本文的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辭官歸田的決心。含兩層:前一層是自責之詞。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故應歸家,但心為形體所役使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詩人已有歸意。后一層是自恕自慰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深感欣慰。這兩層點明了全文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歸途和初抵家時的情況,含三節:前一節寫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間一節寫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一節寫家中景況,有松,有菊,有幼兒,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層寫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節:前一節寫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后兩節寫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客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第三層寫詩人在農村的出游經歷。含四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游張本;第三節寫出游方式,“窈窕以尋壑”應上“或棹孤舟”,“崎嶇而經丘”應上“或命巾車”;第四節寫出游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郁的景象,后兩句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張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含三層:前一層緊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問,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兩層是作者自答,“富貴”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說“富貴”而以“帝鄉”為陪襯,中間四句從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隱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點出“樂天安命”的思想,卒章顯志。
三、淡遠瀟灑的風格
歐陽修對這篇文章推崇備至,嘗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雖然采用了楚辭的體式,但作者能自出機杼,不受楚辭中怨憤、悲傷情調的影響,而表現出一種淡遠瀟灑的風格。例如,作者辭官是因為鄙棄官場的黑暗,但文中并無只言片語涉及官場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說自己“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對已往的居官求祿,也只說“不諫”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決定今后不再跟達官貴人來往,也僅用“息交以絕游”一語輕輕帶過,胸懷何等灑脫,是見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樂趣,看起來都是一些極為平常的細節,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從肝肺中流出,而不見斧鑿之痕。這種淡遠瀟灑的文風,跟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應當指出,《五柳先生傳》中的“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歸去來兮辭》中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所有這些語句全都寄托著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現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能從事和平勞動的社會。
“但淵明究竟不是一個自了漢。他不完全提倡一個消極的躲避的辦法。故桃花源也遂成為積極的理想,社會的模范,像‘烏托邦’(Utopia)、‘共和國’(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樣的一個‘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終于是一個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鄉里,也就是在理想國里,躲了過去。淵明全部理想幾全可以此釋之。所以他不僅是一位田園詩人,徹頭徹尾的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政治理想家。”
《歸去來兮辭》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